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吉祥圖案是巧妙運用人物、動物、植物,以及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為題材,通過諧音、比擬、雙關、借喻等手法,創造出音象意交融的藝術形式。明清時期,吉祥圖案較之任何時代都流行。各種約定俗成的吉祥元素靈活組合,變化多端。正所謂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在視覺藝術範疇中,以圖寓意非為中國特有。但中國傳統吉祥圖案善於取諧音之意,並發展出一種獨特的視覺語言,如「福」與「蝠」、「祿」與「鹿」、「餘」與「魚」、「耄」與「貓」、「耋」與「蝶」等。
渴望長壽 桃、貓、蝶寄意
吉祥圖案的流行同樣反映在玉雕上,並幻化出種種別具新意的構思。比如長壽,這是古往今來上至帝王貴胄下及普羅大眾共同的追求。史載秦始皇派徐福領數千名童男童女入海找尋蓬萊、方丈、瀛洲仙山,以期求得不老之藥。戰國晚期至六朝藝術品上出現的有翼神獸、羽人等形象,即是當時盛行黃老之學、追求長生的體現。明、清時期,對長壽的嚮往未見稍減。除了直抒胸臆,將壽或?直接鐫刻於器表外,還有將與長壽有關的意象,集於一器。譬如明代的一件玉執壺,壺身表面浮雕松、鶴、靈芝等在中國文化中寓意長壽的植物和動物,間飾暗八仙(即以八仙所持之物代表八仙),壺蓋頂部乾脆直接以壽星為捉手。對長壽的殷殷期待,展示無疑。
桃在古代神話中往往與掌管不死之藥的長生女神西王母相關。瑤池是西王母在仙界的居所。西晉《博物志》:「瑤池有桃樹,三千年一生實。」明代吳承恩《西遊記》記載西王母種的蟠桃乃仙樹仙根,小桃樹三千年一熟,人吃了體健身輕,成仙得道;一般的桃樹六千年一熟,人吃了白日飛升,長生不老;最好的九千年一熟,人吃了與天地齊壽,日月同庚。西王母在瑤池設蟠桃會款待群仙為己慶壽。北宋《太平御覽》引漢東方朔《神異經》:「東北有樹焉,高五十丈,其葉長八尺,廣四五尺,名曰桃。其子徑三尺二寸,小狹核,食之令人知壽。」桃的功用也為《王禎農書》、《齊民要術》所首肯,分別認為桃乃「五木之精」、「玉桃,服之長生不死」。
《西遊記》孫悟空大鬧蟠桃會的故事家喻戶曉,因此之故,靈猴獻壽成了清代最為流行的祝壽題材之一。
耄、耋古時指八九十歲高壽之人。《詩.大雅.板》:「匪我言耄」、《詩.大雅.抑》:「亦聿既耄」中的「耄」都是年邁之意。《左傳.隱公四年》:「老夫耄矣,無能為也」亦是感慨自己年歲已高,無能為力。耋,許慎《說文》:「年八十曰耋」。因「耄耋」與「貓蝶」諧音,便有了清代以貓銜蝶為題材的玉雕擺件,暗合白眉之壽。
福、壽總是相依而行,相關的意象因此也相伴而生。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邵維錫先生惠贈)一件明代玉佩,菱花形,八出朵雲紋邊,中心鐫刻桃枝,其上桃實兩枚,下承三隻展翅的蝙蝠。桃寓壽,蝠寓福。福、壽之意顯露無疑。
諧音的方法,也廣泛應用於與富足、平安相關的吉祥圖案中。最常見的如年年有餘、太平有象、歲歲平安等。譬如一件「大明宣德年造」款圓角長方玉洗,內裏有鯰魚兩尾,相對遊戲於落花流水間。鯰與年、魚與餘同音,寓意「年年有餘」。同樣的,魚戲蓮花,取「蓮」、「連」諧音,寓「連年有餘」。
童子洗象 象徵太平盛世
中國古代帝王歷來有專闢禁苑,派專人豢養、調教朝貢動物之傳統。象是明清時期東南亞諸國朝貢之物。當其時,例於三伏日為畜養之象洗浴,遣官以鼓樂引導、監浴。河流兩岸往往觀者萬眾,一派歡慶氣象。其情形多於詩人吟詠見之。比如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三伏日洗象,錦衣衛官以旗鼓迎象出順承門,浴響閘。象次第入於河也,則蒼山之頹也,額耳昂回,鼻舒糾吸噓出水面,矯矯有蛟龍之勢。象奴挽索據脊,時時出沒其髻。觀時兩岸各萬眾。」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六月.洗象》:「鑾儀衛則馴象所,於三伏日,儀官具履服,設儀仗鼓吹,導象出宣武門西牐水濱浴之。城下結綵棚,設儀官公廨監浴,都人於兩岸觀望,環聚如堵。」明徐渭《宣武門河看洗象》、清王士禎《洗象行》均詠其事。象儼然成了太平盛世的象徵。象背馱寶瓶(取瓶、平諧音)、童子洗象因此在清代工藝中盛行不衰。北京故宮收藏的一件紫檀架黃花梨座翡翠象式磬,一面淺浮雕勾勒象之形;另一面淺浮雕雲紋,中心圓圈內篆書「太平有象」點題。另清代的一對玉如意,如意頭表面鑲嵌碧玉、瑪瑙組成的麥穗、鵪鶉圖案,取歲歲(穗穗)平安(鵪)之意,諧音之妙、構圖之美可謂一絕。
瓜瓞、石榴 祝願多子多孫
其他有如寓意多子多孫、子嗣繁盛的瓜瓞綿綿、榴開百籽,望子成龍的魚龍變化,在清代玉雕中也頻有所見。瓞是小瓜的意思,瓜瓞綿綿即大瓜、小瓜數不勝數。此詞組最早見於《詩經.大雅.綿》之首句。《綿》是一首周人歌頌其祖先古公亶父引領周民逐漸發展興盛的詩。瓜瓞綿綿即大瓜、小瓜綿連多實,之後成為子嗣繁盛的代名詞。
素有「千房同膜,千子如一」之稱的石榴,乃漢代張騫鑿空之行後自西域引進,故又稱安石榴。據稱唐代流行結婚贈石榴的禮儀,並開始有「石榴仙子」的神話傳說。宋代流行「石榴生殖崇拜」,開始盛行石榴對聯、謎語。清代石榴題材的流行,當是唐宋民間石榴信仰的餘續。
望子成龍的期許在清代往往以鰲魚的形象加以體現。魚化為龍的記載始於漢。宋陸佃《埤雅.釋魚》:「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清李元《蠕範.物體》:「鯉……黃者每歲季春逆流登龍門山,天火自後燒其尾,則化為龍。」現存碧玉魚龍擺件作一大一小龍首魚身之鰲魚屈身昂首向,其側一攀龍,下承洶湧的波濤。玉雕凝固了魚、龍變化之過程。
(本文圖片皆由作者提供。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副館長)
特約主編:潘耀明
責任編輯:張志豪
編輯:王翠麗
文:許曉東
渴望長壽 桃、貓、蝶寄意
吉祥圖案的流行同樣反映在玉雕上,並幻化出種種別具新意的構思。比如長壽,這是古往今來上至帝王貴胄下及普羅大眾共同的追求。史載秦始皇派徐福領數千名童男童女入海找尋蓬萊、方丈、瀛洲仙山,以期求得不老之藥。戰國晚期至六朝藝術品上出現的有翼神獸、羽人等形象,即是當時盛行黃老之學、追求長生的體現。明、清時期,對長壽的嚮往未見稍減。除了直抒胸臆,將壽或?直接鐫刻於器表外,還有將與長壽有關的意象,集於一器。譬如明代的一件玉執壺,壺身表面浮雕松、鶴、靈芝等在中國文化中寓意長壽的植物和動物,間飾暗八仙(即以八仙所持之物代表八仙),壺蓋頂部乾脆直接以壽星為捉手。對長壽的殷殷期待,展示無疑。
桃在古代神話中往往與掌管不死之藥的長生女神西王母相關。瑤池是西王母在仙界的居所。西晉《博物志》:「瑤池有桃樹,三千年一生實。」明代吳承恩《西遊記》記載西王母種的蟠桃乃仙樹仙根,小桃樹三千年一熟,人吃了體健身輕,成仙得道;一般的桃樹六千年一熟,人吃了白日飛升,長生不老;最好的九千年一熟,人吃了與天地齊壽,日月同庚。西王母在瑤池設蟠桃會款待群仙為己慶壽。北宋《太平御覽》引漢東方朔《神異經》:「東北有樹焉,高五十丈,其葉長八尺,廣四五尺,名曰桃。其子徑三尺二寸,小狹核,食之令人知壽。」桃的功用也為《王禎農書》、《齊民要術》所首肯,分別認為桃乃「五木之精」、「玉桃,服之長生不死」。
《西遊記》孫悟空大鬧蟠桃會的故事家喻戶曉,因此之故,靈猴獻壽成了清代最為流行的祝壽題材之一。
耄、耋古時指八九十歲高壽之人。《詩.大雅.板》:「匪我言耄」、《詩.大雅.抑》:「亦聿既耄」中的「耄」都是年邁之意。《左傳.隱公四年》:「老夫耄矣,無能為也」亦是感慨自己年歲已高,無能為力。耋,許慎《說文》:「年八十曰耋」。因「耄耋」與「貓蝶」諧音,便有了清代以貓銜蝶為題材的玉雕擺件,暗合白眉之壽。
福、壽總是相依而行,相關的意象因此也相伴而生。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邵維錫先生惠贈)一件明代玉佩,菱花形,八出朵雲紋邊,中心鐫刻桃枝,其上桃實兩枚,下承三隻展翅的蝙蝠。桃寓壽,蝠寓福。福、壽之意顯露無疑。
諧音的方法,也廣泛應用於與富足、平安相關的吉祥圖案中。最常見的如年年有餘、太平有象、歲歲平安等。譬如一件「大明宣德年造」款圓角長方玉洗,內裏有鯰魚兩尾,相對遊戲於落花流水間。鯰與年、魚與餘同音,寓意「年年有餘」。同樣的,魚戲蓮花,取「蓮」、「連」諧音,寓「連年有餘」。
童子洗象 象徵太平盛世
中國古代帝王歷來有專闢禁苑,派專人豢養、調教朝貢動物之傳統。象是明清時期東南亞諸國朝貢之物。當其時,例於三伏日為畜養之象洗浴,遣官以鼓樂引導、監浴。河流兩岸往往觀者萬眾,一派歡慶氣象。其情形多於詩人吟詠見之。比如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三伏日洗象,錦衣衛官以旗鼓迎象出順承門,浴響閘。象次第入於河也,則蒼山之頹也,額耳昂回,鼻舒糾吸噓出水面,矯矯有蛟龍之勢。象奴挽索據脊,時時出沒其髻。觀時兩岸各萬眾。」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六月.洗象》:「鑾儀衛則馴象所,於三伏日,儀官具履服,設儀仗鼓吹,導象出宣武門西牐水濱浴之。城下結綵棚,設儀官公廨監浴,都人於兩岸觀望,環聚如堵。」明徐渭《宣武門河看洗象》、清王士禎《洗象行》均詠其事。象儼然成了太平盛世的象徵。象背馱寶瓶(取瓶、平諧音)、童子洗象因此在清代工藝中盛行不衰。北京故宮收藏的一件紫檀架黃花梨座翡翠象式磬,一面淺浮雕勾勒象之形;另一面淺浮雕雲紋,中心圓圈內篆書「太平有象」點題。另清代的一對玉如意,如意頭表面鑲嵌碧玉、瑪瑙組成的麥穗、鵪鶉圖案,取歲歲(穗穗)平安(鵪)之意,諧音之妙、構圖之美可謂一絕。
瓜瓞、石榴 祝願多子多孫
其他有如寓意多子多孫、子嗣繁盛的瓜瓞綿綿、榴開百籽,望子成龍的魚龍變化,在清代玉雕中也頻有所見。瓞是小瓜的意思,瓜瓞綿綿即大瓜、小瓜數不勝數。此詞組最早見於《詩經.大雅.綿》之首句。《綿》是一首周人歌頌其祖先古公亶父引領周民逐漸發展興盛的詩。瓜瓞綿綿即大瓜、小瓜綿連多實,之後成為子嗣繁盛的代名詞。
素有「千房同膜,千子如一」之稱的石榴,乃漢代張騫鑿空之行後自西域引進,故又稱安石榴。據稱唐代流行結婚贈石榴的禮儀,並開始有「石榴仙子」的神話傳說。宋代流行「石榴生殖崇拜」,開始盛行石榴對聯、謎語。清代石榴題材的流行,當是唐宋民間石榴信仰的餘續。
望子成龍的期許在清代往往以鰲魚的形象加以體現。魚化為龍的記載始於漢。宋陸佃《埤雅.釋魚》:「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清李元《蠕範.物體》:「鯉……黃者每歲季春逆流登龍門山,天火自後燒其尾,則化為龍。」現存碧玉魚龍擺件作一大一小龍首魚身之鰲魚屈身昂首向,其側一攀龍,下承洶湧的波濤。玉雕凝固了魚、龍變化之過程。
(本文圖片皆由作者提供。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副館長)
特約主編:潘耀明
責任編輯:張志豪
編輯:王翠麗
文:許曉東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