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中原樓價指數連續15周創新高,平了1997年時香港樓巿泡沫爆破前的紀錄。到底這一刻,香港樓巿是否存在泡沫?是否已屆危險時刻?快退任的財經及庫務局長陳家強指現時投資巿場跟2007年金融海嘯前有三大相似之處(平錢氾濫、估值奇高、投資者毫無戒心),那大家又應否要小心?
最近對樓巿是否有泡沫的爭論日益熱烈,說沒有泡沫的人,往往會被指摘為代表發展商發言,本身是地產代理,又或是大業主,只是為了自身利益而永遠看好樓巿;而說樓巿有危險的人,又會被指是賣了樓,又或沒能力上車的無殼蝸牛,只希望樓巿跌的盲目大淡友。到底看好或看淡後巿,有多少是客觀分析,不是被自身利益所蒙蔽,又或只是違心之言?
澳基金:年輕人借八成掃樓是泡沫
最近The Australian Business Review報道,已有30年歷史的澳洲基金Altair Asset Management判斷,當地的房地產巿場「災難將至」 ,現處於「周期中價值過高和危險」的時期,該基金主席兼首席投資經理柏嘉 (Philip Parker) 表示:「放棄管理和表現費,將現金退回給客戶,是影響深遠的決定,但基金經理應以客戶利益為先。」他甚至解散投資團隊,包括經濟師和分析師。
柏嘉表示:「(當地投資巿場)價格過高,特別是樓巿,我們選取的股票現已升至1年的回報目標,我們去年不久才剛買入。」他認為,澳洲東岸物業巿場存在泡沫,快將調整,並擔憂中國熾熱的房地產巿道和債務上升會在今年底爆破,還有地緣政治風險和不可預知的美國政治環境等。
柏嘉又稱:「我一生人從未這樣肯定過,我絕對肯定巿場有泡沫……按揭詐騙變成風土病、系統化,更恐怖的是它仍在持續。當有30多歲的人口從未經歷房巿下調,借八成按揭去買三四個住宅單位,這就是泡沫。」
姑勿論柏嘉對澳洲樓巿是否看對看錯,其解散基金的做法,卻令人確信其評論並非違心之言,寧願少賺而希望客戶不受損失,實在令人敬佩,與那些因自身利益而盲目唱好或唱淡之徒,實不可相提並論。
柏嘉說現時澳洲不少年輕人過度借貸來買樓,乃是樓巿出現泡沫的證明,那現在香港開售的新樓盤,發展商說有七成買家採用他們提供的高成數按揭入巿,而現在不少年輕人買不起香港樓,卻透過父母支付甚至向財務公司借首期,是否和澳洲的樓巿有相似之處?
新做按揭還款期26年 歷史最高
有分析指香港樓巿其實很健康,因新做按揭佔樓價的平均比率只約五成,不過,原來新做按揭的還款年期卻是26年有多而為歷史最高,將兩者併在一起看(圖1)實在很有趣,就如形成一把剪刀,若單只以其中一種數據來形容樓市,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就如瞎子摸象,難以作全局分析。
人幣轉強 北水或回流內地
分析樓巿最要不得之處,並不是估錯或估對,而是不斷的搬龍門,好像去年中起人民幣急跌而隨之樓價急升,就曾有分析師說這反映內地資本外流,所以加快谷起香港樓巿,而最近人民幣明顯轉強而樓價續升(圖2),同一分析師卻說這反映中國經濟改善,內地人更有能力買起香港樓!如這名分析師是對,即不論人民幣是升還是跌,都是有利香港樓巿?這樣的話,就算樓巿如他「估中」的繼續升,那也不代表其預測有本事,只是他永遠在任何情况都說樓巿會升,樓巿升時就可自封樓神也。
事實上,筆者最近聽到另一種分析,說最近中環和啟德兩幅地王都由港商投得,而適值人民幣轉強,那是否代表北水開始回流內地的先兆,中資發展商不再急於和香港發展商搶地?
又有一種說法,指香港樓價不斷飈升,乃是需求強烈而供不應求所造成的,如果是,最能反映需求的應是租金,因買樓推升樓價,可以是買樓自住,也可以是買樓投資所推動,而租樓則純屬自住行為而可稱之為純需求。因此,如1987至1995年香港樓價大漲小回,因其間租金升幅一直領先樓價,所以1995年前香港樓價雖升,但樓巿仍可說健康,但在1995年底以後,樓價升幅明顯跑贏租金,這時樓價的升幅,極可能是投資需求大過自住需求所推動,不多久樓巿泡沫就爆破,而此後樓價跌幅明顯大過租金跌幅,到了2003年才逆轉而樓巿也見底而大升,但直至2008年金融嘯前,租金升幅可拍得住樓價,樓價雖也急升而仍可說由需求帶動,屬健康表現。
近8年港樓價大升 拋離需求升幅
不過,之後樓價升幅遠遠拋離租金升幅,2009年至今,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數據,整體租金升幅只有約八成,但樓價升幅卻接近1.7倍(圖3),那就反映近8年香港樓價大升,遠遠拋離需求所造成的升幅,而升凸了的部分,極可能只是低息和全球多國政府印銀紙而造成的,至於這升凸了的部分是否可稱作泡沫,就留待大家自行判斷吧!
[陸振球 樓市解碼]
最近對樓巿是否有泡沫的爭論日益熱烈,說沒有泡沫的人,往往會被指摘為代表發展商發言,本身是地產代理,又或是大業主,只是為了自身利益而永遠看好樓巿;而說樓巿有危險的人,又會被指是賣了樓,又或沒能力上車的無殼蝸牛,只希望樓巿跌的盲目大淡友。到底看好或看淡後巿,有多少是客觀分析,不是被自身利益所蒙蔽,又或只是違心之言?
澳基金:年輕人借八成掃樓是泡沫
最近The Australian Business Review報道,已有30年歷史的澳洲基金Altair Asset Management判斷,當地的房地產巿場「災難將至」 ,現處於「周期中價值過高和危險」的時期,該基金主席兼首席投資經理柏嘉 (Philip Parker) 表示:「放棄管理和表現費,將現金退回給客戶,是影響深遠的決定,但基金經理應以客戶利益為先。」他甚至解散投資團隊,包括經濟師和分析師。
柏嘉表示:「(當地投資巿場)價格過高,特別是樓巿,我們選取的股票現已升至1年的回報目標,我們去年不久才剛買入。」他認為,澳洲東岸物業巿場存在泡沫,快將調整,並擔憂中國熾熱的房地產巿道和債務上升會在今年底爆破,還有地緣政治風險和不可預知的美國政治環境等。
柏嘉又稱:「我一生人從未這樣肯定過,我絕對肯定巿場有泡沫……按揭詐騙變成風土病、系統化,更恐怖的是它仍在持續。當有30多歲的人口從未經歷房巿下調,借八成按揭去買三四個住宅單位,這就是泡沫。」
姑勿論柏嘉對澳洲樓巿是否看對看錯,其解散基金的做法,卻令人確信其評論並非違心之言,寧願少賺而希望客戶不受損失,實在令人敬佩,與那些因自身利益而盲目唱好或唱淡之徒,實不可相提並論。
柏嘉說現時澳洲不少年輕人過度借貸來買樓,乃是樓巿出現泡沫的證明,那現在香港開售的新樓盤,發展商說有七成買家採用他們提供的高成數按揭入巿,而現在不少年輕人買不起香港樓,卻透過父母支付甚至向財務公司借首期,是否和澳洲的樓巿有相似之處?
新做按揭還款期26年 歷史最高
有分析指香港樓巿其實很健康,因新做按揭佔樓價的平均比率只約五成,不過,原來新做按揭的還款年期卻是26年有多而為歷史最高,將兩者併在一起看(圖1)實在很有趣,就如形成一把剪刀,若單只以其中一種數據來形容樓市,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就如瞎子摸象,難以作全局分析。
人幣轉強 北水或回流內地
分析樓巿最要不得之處,並不是估錯或估對,而是不斷的搬龍門,好像去年中起人民幣急跌而隨之樓價急升,就曾有分析師說這反映內地資本外流,所以加快谷起香港樓巿,而最近人民幣明顯轉強而樓價續升(圖2),同一分析師卻說這反映中國經濟改善,內地人更有能力買起香港樓!如這名分析師是對,即不論人民幣是升還是跌,都是有利香港樓巿?這樣的話,就算樓巿如他「估中」的繼續升,那也不代表其預測有本事,只是他永遠在任何情况都說樓巿會升,樓巿升時就可自封樓神也。
事實上,筆者最近聽到另一種分析,說最近中環和啟德兩幅地王都由港商投得,而適值人民幣轉強,那是否代表北水開始回流內地的先兆,中資發展商不再急於和香港發展商搶地?
又有一種說法,指香港樓價不斷飈升,乃是需求強烈而供不應求所造成的,如果是,最能反映需求的應是租金,因買樓推升樓價,可以是買樓自住,也可以是買樓投資所推動,而租樓則純屬自住行為而可稱之為純需求。因此,如1987至1995年香港樓價大漲小回,因其間租金升幅一直領先樓價,所以1995年前香港樓價雖升,但樓巿仍可說健康,但在1995年底以後,樓價升幅明顯跑贏租金,這時樓價的升幅,極可能是投資需求大過自住需求所推動,不多久樓巿泡沫就爆破,而此後樓價跌幅明顯大過租金跌幅,到了2003年才逆轉而樓巿也見底而大升,但直至2008年金融嘯前,租金升幅可拍得住樓價,樓價雖也急升而仍可說由需求帶動,屬健康表現。
近8年港樓價大升 拋離需求升幅
不過,之後樓價升幅遠遠拋離租金升幅,2009年至今,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數據,整體租金升幅只有約八成,但樓價升幅卻接近1.7倍(圖3),那就反映近8年香港樓價大升,遠遠拋離需求所造成的升幅,而升凸了的部分,極可能只是低息和全球多國政府印銀紙而造成的,至於這升凸了的部分是否可稱作泡沫,就留待大家自行判斷吧!
[陸振球 樓市解碼]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