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楊志剛:大歷史 大時代 大機遇長青網文章

2017年06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6月03日 06:35
2017年06月0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媽媽年紀大了,奉醫生之命每天打麻將以防老人癡呆。但她的麻將伙伴不斷流失,經常開不成枱。「麻將腳」流失的原因是清一色的:老人家不小心摔倒,盆骨碎裂,才發現患了骨質疏鬆症。標準的醫療公式是打石膏,並住院3個月。老人家在醫院折騰3個月之後元氣大傷,連打麻將都不行了。根據香港大學數字,有一半盆骨碎裂的病人會永久傷殘,30%病人需要從此入住院舍。香港約有三分之一的50歲以上婦女患有骨質疏鬆症,數字驚人。好消息是美國太空總署與藥廠合作成功研發骨質疏鬆特效藥「Prolia」,惜藥性猛烈,且有副作用。更好的消息是正在太空飛行的「天舟一號」太空飛船裏面,正在默默地進行一項科學研究,以尋找更完美的方法治療骨質疏鬆症。
為何中國國家航天局和美國太空總署兩者都對骨質疏鬆有這樣大的興趣?難道兩者都要為藥廠服務?
我們很多時從電視新聞片段看到中外太空人在完成太空任務之後凱旋返回地球。但英姿勃勃的太空人每次都是坐在椅子上被人抬出太空艙,抬出來之後仍然要癱坐椅上,場面有點尷尬,和他們出發時雄赳赳的形象迥然不同。電視新聞旁白往往簡單地說因為太空人尚未適應地心吸力,而且體力尚未恢復。其實真正原因是:太空4個月,人間30年。
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負責上述「天舟一號」有關骨質研究的張戈教授對我說:人類在地球因為地心吸力影響,故此肌肉和骨骼永遠處於負重狀態;但在太空無重狀態之下,骨質和肌肉的流失急劇加速,在太空飛行4個月,骨質和肌肉的流失幾乎等於是在地球衰老了30年。這種加速衰老,在太空人返回地球後會開始康復,但是能否完全康復則有待研究。
一名女大學生原本志願做全港首名女太空人,聽見這加速衰老之後嚇得花容失色,決定還是留在地球做研究,不要飛上太空了。
古代神話的真實現代版
中國和美國的航天部門致力這方面的研究,就是因為這直接影響太空人的健康,影響將來長期航天任務的可行性。美國太空人史葛(Scott Kelly)和一名俄國太空人,他們兩人一起在國際太空站完成了連續340天的航天任務,並於去年3月返回地球。史葛有一名孿生兄弟,亦是太空人。他飛上太空,而孿生兄弟則留在地面模擬太空艙度過同樣的340天生活,唯一分別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人間。這項孿生兄弟實驗提供了大量數據和資料,為人類太空探索帶來寶貴的資料和知識。
史葛返回地球時是躺着被人抬出太空艙的。不足一個月後,他宣布退休。他較孿生兄弟衰老了多少,我不知道。他以自己在天上的衰老,為人類贏得了凡間的不老傳奇,這是古代神話的真實現代版。
但這樣令人神往的探索卻絲毫沒有中國的份兒。國際太空站於1998年開始於地球軌道飛行,預計於2024年退役。太空站共有15個國家參與,主要推手是美國、俄國、加拿大和日本,以及11個歐洲太空總署的成員國。有些歐洲小國根本是毫無航天實力,都有份參與,唯獨中國卻被排擠於外。美國國會於2011年更通過法案,禁止美國太空總署與中國有任何雙邊協議及合作。歐洲太空總署則看清形勢,開始加強和中國在航天發展的協作。
中華志氣和中華威風
對於美國的排擠,我們心存感激。如果當年容許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太空站的工作,中國可能並無剩餘資源與誘因自己動手興建太空站。中國被國際太空站計劃排擠後,立志於「載人航天三步走」的大策略,第一步是航天員出太空艙活動,和太空飛行器交會對接;第二步是發射太空實驗室;第三步在太空建立太空站(正式名稱為「空間站」)。「天舟一號」任務成功是「三步走」計劃中第二步的最後階段。按照計劃,中國將於2022年完成建設太空站。因被排擠,所以奮發,這是中華志氣。
中國太空站於2022年建成,而國際太空站則預計於2024年退役。國際太空站因為涉及太多國家如美俄之間的複雜利益,故此尚未有共識建立新的國際太空站,亦即到了2024年,我們國家將會是唯一有太空站的國家,現時已有很多國家希望和中國合作。這是中華威風。
香港青年正面對史無前例機會
這亦是幾代精英艱苦拼搏的成果。有了自己的太空站會為科技發展帶來顛覆性的無限機會;為生命科技、農業科技、物料科技、化學科技、航天探測科技、衛星科技等一系列科技發展帶來今天想像不到的機會,亦因而會形成整套相關的龐大產業鏈,這是科技對人類的無限承諾。彈丸香港,雖然沒有航天科技產業,但在龐大的產業鏈和相關的研發工作方面,都能夠有機會參與和作出貢獻。香港理工大學研發的月球表層採樣器便會於今年稍後和「嫦娥五號」飛往月球。政府決定增撥180億元於高等教育界的科研,亦來得正好。香港的青年,正面對史無前例的機會。
香港有幸,將於6月29日至7月2日在維園舉行的科技展一睹「天舟一號」太空船的實體展品。它承載了中國人的驕傲,承載了科技帶給人類無限的可能。這不單是展覽,亦是對今天青年人的呼喚和激勵:你們身處大歷史大時代的大機遇,面對無限的可能;唯一的局限,是人類想像力的局限。誰能想像以航天科技之高之大,其輻射會微細到讓老人家的「麻將腳」不再流失?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
[楊志剛]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