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近年來,愈來愈多朋友喜歡閱讀香港歷史,也開始重視檔案研究。出現這種以認真求知態度去了解這個家的過去的潮流,自然是可喜可賀的現象。我不是歷史學家,但大約從10年前開始迷上了歷史檔案,每年都會往英國的國家檔案館走走。近年每到一個地方,假如語言相通,也總會嘗試拜訪當地的檔案館,感受一下當地人民的歷史研究氛圍。所以,也許有一些閱讀檔案的經驗,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翻查歷史檔案的樂趣,在於過程有一點做「偵探」的吸引力:要找出答案、要「重組案情」,便要抽絲剝繭、順藤摸瓜,一步一步小心求證,當中也講求一點經驗和技巧。我們看到的歷史檔案,其實大部分是各個政府部門的文件,或者內部溝通紀錄。我個人經驗,是不管是否民主政體,也很少會出現由領導人一句說話說了算的決策情况。大部分情况,決策都是經過不同部門討論磋商,才會得出結果;同時一般來說,決定也會牽涉多個政府單位。在細閱這些材料時,我們可以看官員個人風格、部門利益以至長官的判斷如何左右決策,這對了解公共行政和現實政治操作,相當有用。
然而,由於決策有多個部門參與,有關檔案如何分類、應存放在哪裏,就難以有一套簡單辦法可以處理。很多時候,文件如何存檔,取決於在這件事情上究竟哪個才是最主導的部門,又或者誰是參與最多的單位。有時候也會因為事件牽涉層面太廣,會把相關文件放到不同的部門檔案分類裏面。
舉例說,六七暴動的相關檔案,按理應大部分放在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部的部分,因為香港這個殖民地的管治責任,就是她的職權範圍。但是假如中間涉及到情報工作、英軍角色、香港內部設防部署甚至法律爭議等,有關資料很可能會分別轉移到國防部、內政部以至司法部的檔案裏。研究者的關注,大多數與處理數以億計的文件的檔案工作者的考慮並不一致。後者的檔案分類,也自然不可能與來自世界各地背景不同的用家的研究問題完全脗合。所以,檔案固然有消失的可能,但更多時候,我們無法找到所需的材料,是因為研究者很容易迷失於這個官僚迷陣之中。即使在科技發達數碼化技術大行其道的今天,我們仍然難以期望可以簡單輸入一兩個關鍵詞,便可以輕易找到想要的資料。
閱讀檔案的最基本問題
近年傳媒也開始喜歡引用歷史檔案,常常會用「真相大揭露」、「驚人發現」式標題去報道當中資料。從我僅有的經驗來說,可以從一份文件看到一件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的情况,近乎絕無僅有,哪怕你真的有幸找到一份「絕密文件」。「誰人在什麼場景下說了什麼」,也許是閱讀檔案的最基本問題,也是評估一份文件的重要性的入門原則。「英方在暴動期間曾考慮對華動用核武」、「倫敦考慮到在港進行市長直選」等標題,令人精神為之一振。但一個不大不小的文官的表述,自然與內閣大臣部門首長的意見分量不一樣。究竟這個信息是官員間的「腦震盪」紀錄,還是一個正正式式的官方決定,分別就會很大。又或者就算說話的人官位顯赫,我們也要搞清楚大家究竟是按這個人當年說這些話的身分,還是他在事隔多年後的地位作判斷。
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國務院港澳辦前主任魯平的關於六七暴動期間解放軍調動的講話。他說當年他曾聽過軍頭王永勝說要帶兵南下衝過羅湖,解放香港。後來,不少人也以此判斷當年解放軍以至中央對暴動的看法和立場。作為一個部長級官員,魯平的說話自然有其可信性。但1967年時的魯平,應該還是外交系統的一個低級人員,只在外文出版社工作。這種身分,真的有機會接觸到王永勝嗎?他是親身聽過這些軍事調動安排,還是只是道聽塗說?我沒有答案,但卻有這些疑問。所以假如簡單地以一份半份文件,便籠統地說官方曾經有這樣那樣的決定,馬上作出很多結論和聯想,甚至認為「水落石出」、「揭開歷史謎團」,反過來是可以造成更大的認識上的誤差。
太快得出結論的例子多不勝數,但更大的謬誤在於刻意把歷史研究變成一種推動政治主張的手段。近年社會上似乎出現了一種傾向,是以研究殖民地歷史去作為反共的策略,當中不自覺地簡化殖民管治情况,甚至有所美化,以說明回歸後政經秩序如何墮落。
對我來說,這並不是一種真正尊重歷史的表現。很多時候,我們會看見以偏概全甚至斷章取義的情况出現。最近有一個短評,正好說明這個問題。事緣有位年輕學人,關注楊鐵樑曾於1977年廉警衝突後,有機會出任廉政專員的故事。這位朋友看了部分檔案後,便有一個判斷,認為港英當年放棄了楊鐵樑最終用陸鼎堂接任廉政專員,是殖民地政府尊重司法獨立的表現。但真實的情况卻與這個理解相差甚遠。港英當年最後不用楊鐵樑,其實背後牽涉一連串人事部署考慮。在廉警衝突後,港英早已屬意由原廉政專員姬達出任布政司,而原布政司羅弼時則看中了首席按察司一職。但法律界對羅弼時從行政部門跳到司法機關,早有微言,所以假如再有楊鐵樑這個法官變為官員的事情出現,只會引起更大反感。但如果羅弼時不能順利調職,便沒法騰出布政司位置,姬達也無法升官,港英整個人事部署也會完全被打亂。所以「犧牲」楊鐵樑,減少節外生枝的可能,便變得理所當然、順理成章。說到底這是權術計算,而非單純的對三權分立的尊重。
尊重歷史的應有之道
多看檔案、探索史實,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情。古今中外,歷史論述經常為當權者所壟斷,「真相」和「史實」的定斷為利益所左右的例子也是屢見不鮮。願意為找出較為接近真相的歷史故事作出努力,始終是值得尊敬的。但書寫歷史,只能基於事實。不管動機如何高尚、出發點怎樣合乎人民利益,也不應以情危理、不能結論先行,這也是真正尊重歷史的應有之道。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作者是新力量網絡研究總監、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教授
[葉健民]
翻查歷史檔案的樂趣,在於過程有一點做「偵探」的吸引力:要找出答案、要「重組案情」,便要抽絲剝繭、順藤摸瓜,一步一步小心求證,當中也講求一點經驗和技巧。我們看到的歷史檔案,其實大部分是各個政府部門的文件,或者內部溝通紀錄。我個人經驗,是不管是否民主政體,也很少會出現由領導人一句說話說了算的決策情况。大部分情况,決策都是經過不同部門討論磋商,才會得出結果;同時一般來說,決定也會牽涉多個政府單位。在細閱這些材料時,我們可以看官員個人風格、部門利益以至長官的判斷如何左右決策,這對了解公共行政和現實政治操作,相當有用。
然而,由於決策有多個部門參與,有關檔案如何分類、應存放在哪裏,就難以有一套簡單辦法可以處理。很多時候,文件如何存檔,取決於在這件事情上究竟哪個才是最主導的部門,又或者誰是參與最多的單位。有時候也會因為事件牽涉層面太廣,會把相關文件放到不同的部門檔案分類裏面。
舉例說,六七暴動的相關檔案,按理應大部分放在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部的部分,因為香港這個殖民地的管治責任,就是她的職權範圍。但是假如中間涉及到情報工作、英軍角色、香港內部設防部署甚至法律爭議等,有關資料很可能會分別轉移到國防部、內政部以至司法部的檔案裏。研究者的關注,大多數與處理數以億計的文件的檔案工作者的考慮並不一致。後者的檔案分類,也自然不可能與來自世界各地背景不同的用家的研究問題完全脗合。所以,檔案固然有消失的可能,但更多時候,我們無法找到所需的材料,是因為研究者很容易迷失於這個官僚迷陣之中。即使在科技發達數碼化技術大行其道的今天,我們仍然難以期望可以簡單輸入一兩個關鍵詞,便可以輕易找到想要的資料。
閱讀檔案的最基本問題
近年傳媒也開始喜歡引用歷史檔案,常常會用「真相大揭露」、「驚人發現」式標題去報道當中資料。從我僅有的經驗來說,可以從一份文件看到一件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的情况,近乎絕無僅有,哪怕你真的有幸找到一份「絕密文件」。「誰人在什麼場景下說了什麼」,也許是閱讀檔案的最基本問題,也是評估一份文件的重要性的入門原則。「英方在暴動期間曾考慮對華動用核武」、「倫敦考慮到在港進行市長直選」等標題,令人精神為之一振。但一個不大不小的文官的表述,自然與內閣大臣部門首長的意見分量不一樣。究竟這個信息是官員間的「腦震盪」紀錄,還是一個正正式式的官方決定,分別就會很大。又或者就算說話的人官位顯赫,我們也要搞清楚大家究竟是按這個人當年說這些話的身分,還是他在事隔多年後的地位作判斷。
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國務院港澳辦前主任魯平的關於六七暴動期間解放軍調動的講話。他說當年他曾聽過軍頭王永勝說要帶兵南下衝過羅湖,解放香港。後來,不少人也以此判斷當年解放軍以至中央對暴動的看法和立場。作為一個部長級官員,魯平的說話自然有其可信性。但1967年時的魯平,應該還是外交系統的一個低級人員,只在外文出版社工作。這種身分,真的有機會接觸到王永勝嗎?他是親身聽過這些軍事調動安排,還是只是道聽塗說?我沒有答案,但卻有這些疑問。所以假如簡單地以一份半份文件,便籠統地說官方曾經有這樣那樣的決定,馬上作出很多結論和聯想,甚至認為「水落石出」、「揭開歷史謎團」,反過來是可以造成更大的認識上的誤差。
太快得出結論的例子多不勝數,但更大的謬誤在於刻意把歷史研究變成一種推動政治主張的手段。近年社會上似乎出現了一種傾向,是以研究殖民地歷史去作為反共的策略,當中不自覺地簡化殖民管治情况,甚至有所美化,以說明回歸後政經秩序如何墮落。
對我來說,這並不是一種真正尊重歷史的表現。很多時候,我們會看見以偏概全甚至斷章取義的情况出現。最近有一個短評,正好說明這個問題。事緣有位年輕學人,關注楊鐵樑曾於1977年廉警衝突後,有機會出任廉政專員的故事。這位朋友看了部分檔案後,便有一個判斷,認為港英當年放棄了楊鐵樑最終用陸鼎堂接任廉政專員,是殖民地政府尊重司法獨立的表現。但真實的情况卻與這個理解相差甚遠。港英當年最後不用楊鐵樑,其實背後牽涉一連串人事部署考慮。在廉警衝突後,港英早已屬意由原廉政專員姬達出任布政司,而原布政司羅弼時則看中了首席按察司一職。但法律界對羅弼時從行政部門跳到司法機關,早有微言,所以假如再有楊鐵樑這個法官變為官員的事情出現,只會引起更大反感。但如果羅弼時不能順利調職,便沒法騰出布政司位置,姬達也無法升官,港英整個人事部署也會完全被打亂。所以「犧牲」楊鐵樑,減少節外生枝的可能,便變得理所當然、順理成章。說到底這是權術計算,而非單純的對三權分立的尊重。
尊重歷史的應有之道
多看檔案、探索史實,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情。古今中外,歷史論述經常為當權者所壟斷,「真相」和「史實」的定斷為利益所左右的例子也是屢見不鮮。願意為找出較為接近真相的歷史故事作出努力,始終是值得尊敬的。但書寫歷史,只能基於事實。不管動機如何高尚、出發點怎樣合乎人民利益,也不應以情危理、不能結論先行,這也是真正尊重歷史的應有之道。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作者是新力量網絡研究總監、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教授
[葉健民]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