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回歸20年,近年聽得最多的,不是兩地唇齒相依、互惠互利,而是「本土政治」、「中港矛盾」。2011、2012年,香港出現了以反移民、爭取獨立為綱領的本土派,現已成為不能忽視的政治勢力。本土化趨勢及抵抗中國的情緒在青年之間為甚。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2016年10月的調查顯示,15至29歲的受訪者當中,首先認同為香港人(「香港人」及「香港人,但也是中國人」)的佔85.1%,而首先認同自己為中國人(「中國人」及「中國人,但也是香港人」)只有13.6%。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在2016年7月進行的調查更發現,在15至24歲的青年中,支持港獨的比率接近四成。
香港青年「本土化」的原因眾說紛紜,其中一種講法認為,問題出於青年對中國不夠了解;而解決方法是鼓勵青年多到訪內地,使他們認識及熱愛國家。近日「國務院印發,共青團中央牽頭其他30餘個中央部門聯合制定」《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提出要創造更多港澳台青年交流機會,提高他們的國家認同。香港政府每年亦有投放資源為學生提供資助,令更多青年有機會回內地讀書或交流。可是,這些內地經驗真能如政府所預期,強化香港青年的中國民族認同嗎?
在趙永佳指導下,幾名中大社會學系本科畢業班學生最近進行了有關香港青年身分認同的研究,其中訪問了29名18至29歲曾到內地實習、當交換生、參加短期交流、讀書或工作的香港青年,了解親身經歷是否令他們對內地改觀,以及會否影響他們的身分認同。不少受訪者均曾在中小學時期去過為期數天至數星期、多由建制組織舉辦的短期內地交流團;而在大學時期到內地的則主要是參與由大專院校舉辦的實習或交換計劃,通常為期數月至一年。我們發現,長期及短期經驗對受訪者的影響不盡相同,值得分開討論並作比較。本文旨在先討論曾在內地連續逗留超過兩個月的青年,探討長期內地經驗對他們的中國印象及身分認同的影響;而短期經驗,則留待下一篇詳述。
接觸有助疏解成見
我們訪問的青年當中,不乏原本對於內地有或多或少負面觀感,但基於實際考慮而選擇到內地讀書或工作的人。他們的負面觀感多源於從媒體中所得的資訊,例如拐帶孩童、黑心食品等新聞事件,令他們覺得內地就是「危險」、「落後」。在本土論述的渲染下,不少受訪者亦曾對內地遊客、移民以至普遍內地人有「不文明」、「沒禮貌」等成見。大部分受訪者表示內地經驗能有效疏解他們的負面印象。例如有受訪者表示去過內地後,發覺內地科技十分先進,治安也不是想像中差,與內地人相處下來也發現人的模樣、性格各有不同,不能「一竹篙打一船人」。親身經驗,的確能令青年的中國印象變得立體、持平,並較批判地理解自己在其他渠道接收到的中國形象。
借用社會心理學的接觸理論(contact theory),與他群(outgroup)成員的接觸,能有效消除偏見。理論提出,透過與其他人合作、建立友誼,能增加對於他群的認識、減低對於他群的焦慮,以及建立同理心。是次研究發現,親身接觸的確能夠令大部分受訪者對內地印象好轉。例如有受訪者會提到,因過往接觸過很多關於內地黑心食品的報道,令他覺得所有內地人都立心不良;但在內地工作生活了一段時間,發覺日常接觸到的都不過是老實地生活的百姓,令他覺得其實內地與香港都沒兩樣,本土身分亦開始變得不如當初重要。
受「中港矛盾」論述影響,不少受訪者直言曾對所謂「搶資源」的內地遊客或移民反感;但與內地人相處,甚至成為朋友,令他們了解到內地社會的結構問題,建立同理心,減少對內地人的排斥。我們亦發現,受訪者源於與內地人交往的經驗所建立的好感,更勝對內地科技、建設或經濟成就的拜服。例如有去過上海實習的受訪者,直言不是太喜歡上海,也不考慮畢業後到內地發展,但她認為「起碼覺得內地人都唔係真係咁差」。此發現具有相當重要的政策意義:日後不同團體在設計內地交流活動時,可考慮安排兩地人進行更多深度交流。這或許比一味展現強大國力,更有效拉近香港青年與國家的距離。
印象改善不等於強化中國人身分
但接觸內地能強化青年的中國人身分嗎?是次結果顯示,要改變青年的身分認同比消除成見困難得多。一部分受訪者雖對內地印象好轉,身分認同卻沒有因此變得傾向中國人。身分認同不容易被內地經驗改變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是因為印象改善的程度不一定大得足以帶來身分轉變,或純粹因為受訪者原來的印象比較負面,而內地經驗只相對地提升了他們的好感;第二,由於擁有長期經驗的受訪者都是在就讀大學時才到內地實習、當交換生、讀書或工作,他們的身分認同早已受其他更重要因素,例如家庭、媒體或重大政治事件影響。順應此一邏輯,那是否代表在比較早期,例如中學時期參與內地交流活動的經驗就能強化民族認同呢?是次結果發現這亦不是必然,而詳情則宜於下一篇關於短期交流經驗的文章探討。
有趣的是,除了印象改善不一定加強中國人身分認同,有些受訪者更是中國印象改善,認同感反而變得更加「香港人」。其主要原因是,親身接觸呈現了兩地(例如在職場上)的文化差異,令受訪者更感自己是外地人。亦有受訪者曾在內地當交換生及實習,認識不少內地朋友,甚至認為內地人普遍比香港人更友善熱情,可是她也試過因為政治問題與內地朋友吵架,覺得要為「香港立場」辯護,強化本土身分。由此可見,部分香港青年之所以對中國「無感」,內地經驗甚至內地印象均可能不是最關鍵因素。其他因素例如媒體、教育、政治事件的影響,必須被置於更宏觀的社會政治脈絡下再仔細探討。
院校工作成功了一半
相比只參與過短期交流的,曾在內地工作或讀書數月以上的受訪者對內地有較清晰印象,對兩地關係也有更深刻反思。不過,比較在內地居住了幾年(例如就讀大學)與幾個月的受訪者,經驗對他們的影響則沒大分別。可見內地經驗並非愈長愈好,關鍵在於提供足夠時間,讓青年體驗真實的中國。因此,政府現時只資助短期交流團及少數到內地升學的大專生,力度略嫌不足。
這樣看來,大專院校推動青年到內地讀書交流的工作可說成功了一半。接觸經驗的確能令青年的中國印象變得比較持平,調和從其他渠道獲得的負面印象。各受訪者的身分認同往往由多重因素組成,在成長中的不同經歷後亦會產生轉變。現時香港青年本土化趨勢恐怕難以在短期之內靠推動內地交流機會逆轉;但如果接觸能疏解他們對內地的成見、減低族群對立,相信亦是舉辦交流活動的積極意義。
(編者按: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來稿原題為「內地經驗如何影響香港青年身份認同?」)
作者趙永佳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聯席所長、社會學系教授,梁凱澄、黃漢彤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2016/17年度本科畢業班學生
[趙永佳/梁凱澄/黃漢彤]
香港青年「本土化」的原因眾說紛紜,其中一種講法認為,問題出於青年對中國不夠了解;而解決方法是鼓勵青年多到訪內地,使他們認識及熱愛國家。近日「國務院印發,共青團中央牽頭其他30餘個中央部門聯合制定」《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提出要創造更多港澳台青年交流機會,提高他們的國家認同。香港政府每年亦有投放資源為學生提供資助,令更多青年有機會回內地讀書或交流。可是,這些內地經驗真能如政府所預期,強化香港青年的中國民族認同嗎?
在趙永佳指導下,幾名中大社會學系本科畢業班學生最近進行了有關香港青年身分認同的研究,其中訪問了29名18至29歲曾到內地實習、當交換生、參加短期交流、讀書或工作的香港青年,了解親身經歷是否令他們對內地改觀,以及會否影響他們的身分認同。不少受訪者均曾在中小學時期去過為期數天至數星期、多由建制組織舉辦的短期內地交流團;而在大學時期到內地的則主要是參與由大專院校舉辦的實習或交換計劃,通常為期數月至一年。我們發現,長期及短期經驗對受訪者的影響不盡相同,值得分開討論並作比較。本文旨在先討論曾在內地連續逗留超過兩個月的青年,探討長期內地經驗對他們的中國印象及身分認同的影響;而短期經驗,則留待下一篇詳述。
接觸有助疏解成見
我們訪問的青年當中,不乏原本對於內地有或多或少負面觀感,但基於實際考慮而選擇到內地讀書或工作的人。他們的負面觀感多源於從媒體中所得的資訊,例如拐帶孩童、黑心食品等新聞事件,令他們覺得內地就是「危險」、「落後」。在本土論述的渲染下,不少受訪者亦曾對內地遊客、移民以至普遍內地人有「不文明」、「沒禮貌」等成見。大部分受訪者表示內地經驗能有效疏解他們的負面印象。例如有受訪者表示去過內地後,發覺內地科技十分先進,治安也不是想像中差,與內地人相處下來也發現人的模樣、性格各有不同,不能「一竹篙打一船人」。親身經驗,的確能令青年的中國印象變得立體、持平,並較批判地理解自己在其他渠道接收到的中國形象。
借用社會心理學的接觸理論(contact theory),與他群(outgroup)成員的接觸,能有效消除偏見。理論提出,透過與其他人合作、建立友誼,能增加對於他群的認識、減低對於他群的焦慮,以及建立同理心。是次研究發現,親身接觸的確能夠令大部分受訪者對內地印象好轉。例如有受訪者會提到,因過往接觸過很多關於內地黑心食品的報道,令他覺得所有內地人都立心不良;但在內地工作生活了一段時間,發覺日常接觸到的都不過是老實地生活的百姓,令他覺得其實內地與香港都沒兩樣,本土身分亦開始變得不如當初重要。
受「中港矛盾」論述影響,不少受訪者直言曾對所謂「搶資源」的內地遊客或移民反感;但與內地人相處,甚至成為朋友,令他們了解到內地社會的結構問題,建立同理心,減少對內地人的排斥。我們亦發現,受訪者源於與內地人交往的經驗所建立的好感,更勝對內地科技、建設或經濟成就的拜服。例如有去過上海實習的受訪者,直言不是太喜歡上海,也不考慮畢業後到內地發展,但她認為「起碼覺得內地人都唔係真係咁差」。此發現具有相當重要的政策意義:日後不同團體在設計內地交流活動時,可考慮安排兩地人進行更多深度交流。這或許比一味展現強大國力,更有效拉近香港青年與國家的距離。
印象改善不等於強化中國人身分
但接觸內地能強化青年的中國人身分嗎?是次結果顯示,要改變青年的身分認同比消除成見困難得多。一部分受訪者雖對內地印象好轉,身分認同卻沒有因此變得傾向中國人。身分認同不容易被內地經驗改變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是因為印象改善的程度不一定大得足以帶來身分轉變,或純粹因為受訪者原來的印象比較負面,而內地經驗只相對地提升了他們的好感;第二,由於擁有長期經驗的受訪者都是在就讀大學時才到內地實習、當交換生、讀書或工作,他們的身分認同早已受其他更重要因素,例如家庭、媒體或重大政治事件影響。順應此一邏輯,那是否代表在比較早期,例如中學時期參與內地交流活動的經驗就能強化民族認同呢?是次結果發現這亦不是必然,而詳情則宜於下一篇關於短期交流經驗的文章探討。
有趣的是,除了印象改善不一定加強中國人身分認同,有些受訪者更是中國印象改善,認同感反而變得更加「香港人」。其主要原因是,親身接觸呈現了兩地(例如在職場上)的文化差異,令受訪者更感自己是外地人。亦有受訪者曾在內地當交換生及實習,認識不少內地朋友,甚至認為內地人普遍比香港人更友善熱情,可是她也試過因為政治問題與內地朋友吵架,覺得要為「香港立場」辯護,強化本土身分。由此可見,部分香港青年之所以對中國「無感」,內地經驗甚至內地印象均可能不是最關鍵因素。其他因素例如媒體、教育、政治事件的影響,必須被置於更宏觀的社會政治脈絡下再仔細探討。
院校工作成功了一半
相比只參與過短期交流的,曾在內地工作或讀書數月以上的受訪者對內地有較清晰印象,對兩地關係也有更深刻反思。不過,比較在內地居住了幾年(例如就讀大學)與幾個月的受訪者,經驗對他們的影響則沒大分別。可見內地經驗並非愈長愈好,關鍵在於提供足夠時間,讓青年體驗真實的中國。因此,政府現時只資助短期交流團及少數到內地升學的大專生,力度略嫌不足。
這樣看來,大專院校推動青年到內地讀書交流的工作可說成功了一半。接觸經驗的確能令青年的中國印象變得比較持平,調和從其他渠道獲得的負面印象。各受訪者的身分認同往往由多重因素組成,在成長中的不同經歷後亦會產生轉變。現時香港青年本土化趨勢恐怕難以在短期之內靠推動內地交流機會逆轉;但如果接觸能疏解他們對內地的成見、減低族群對立,相信亦是舉辦交流活動的積極意義。
(編者按: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來稿原題為「內地經驗如何影響香港青年身份認同?」)
作者趙永佳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聯席所長、社會學系教授,梁凱澄、黃漢彤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2016/17年度本科畢業班學生
[趙永佳/梁凱澄/黃漢彤]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