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香港經濟表面風光,內裏憂患重重,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發表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再度印證了這一點。表面看,香港蟬聯全球競爭力排行榜第一,表現相當理想,可是觀察細項評分,不難發現香港有外強中乾之勢,創新科技發展滯後尤其令人擔心。洛桑報告顯示,香港明顯未有做好迎接創科轉型和競爭的準備,相比下新加坡則憑着優異創科表現,帶動總體競爭力回升,重返排行榜三甲。香港若不加快步伐趕上創科發展新趨勢,唯恐難逃長遠競爭力下滑的厄運。
競爭力報告排名居首
難掩蓋創科滯後危機
去年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排名下跌兩級至第9位。今次洛桑學院表示香港競爭力仍是全球第一,或許可能令一些人自我感覺良好,然而近年國際智庫不時發表各式競爭力排行報告,一個成熟的社會,沒必要因為在某個排行榜獨佔鰲頭而沾沾自喜,也沒必要因為排名下跌數級而太過緊張。不過認真參詳別人的觀點分析,反思自己不足,永遠不會嫌多。世界經濟論壇與洛桑學院對香港競爭力的高低評價有異,惟不約而同指出香港創科發展明顯落後。前者直指香港最大問題是創新能力不足,拖累競爭力下跌,創新科技繼續成為香港表現最薄弱的環節。洛桑報告也指出,促進研究開發和創新企業精神、提高香港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是未來一年香港面臨的其中一項主要挑戰。
洛桑報告從四大指標入手分析,認為香港營商效率和政府財經管理效率皆名列第一,可是在「基建配套」和經濟表現方面卻明顯遜色,分別排名20和11。經濟表現評價受累,主因是香港物價和生活成本高企,樓價租金太瘋癲;另外,政府財經管理效率之下的細項指標「社會支援框架」評分頭20位不入,原因之一是堅尼系數相當差,反映貧富懸殊對香港競爭力的影響。至於「基建配套」的問題,則與香港創科發展滯後息息相關。
報告所謂的「基建配套」,不僅是交通運輸等基建,還包括科學基建、科技基建等。香港科學基建排名只有24位,科技基建排名18位,反觀新加坡前者排名12位,後者更居首位,清楚突顯了香港創科基建配套不足的問題。若細看報告有關香港整體經濟表現下滑最嚴重的15個項目,情况更令人憂慮,皆因香港在高科技出口比重、創立公司、科技合作、數碼科技技能均出現下跌,令人關注香港高談追上創科新趨勢,會否「講就天下無敵,做就有心無力」。
蹉跎歲月錯失時機
急起直追不容拖拉
洛桑學院今年還首度發表《數碼競爭力排名報告》,根據三大範疇(知識、科技、準備充分程度)合共9個主要指標,評估各經濟體適應、探索和利用數碼科技推動轉型的能力,結論是新加坡排名冠絕全球,無論是知識和科技的評價均居首位,準備充足程度則排第6;9個主要指標方面,新加坡在人才、監管框架、科技框架和資訊科技融合方面均手執牛耳,反映新加坡做好迎接轉型的準備。雖然香港數碼競爭力排名第7,驟眼看成績也不差,可是一看細項就發現,香港若非資本充裕、法律框架等底子好,拉高了評分,恐怕未必能有此排名。香港在準備充足度方面排名只得17,3個相關的主要指標,接受變化的態度尚可,惟商界轉型靈活度和資訊科技融合方面明顯墮後,排名不入廿大。具體細項方面,無論是企業創新力、科研開支總額等,表現均位處下游,反映香港並未做好準備迎接科技變革。
回歸後,前特首董建華已提出發展創新科技,然而偏重地產和金融業卻窒礙創科產業萌芽。董建華下台後,政府創科政策交了近10年白卷,既沒配套又沒充裕資金,自然未能培養和吸引創科人才,反觀新加坡和深圳踏入新世紀才開始創科發展,結果後發先至,將香港遠遠拋離。新加坡政府一邊為初創企業提供種子資金,栽培「獨角獸」(估值突破10億美元的初創公司),一邊又致力推動大學科研產業化,投入大量資源推動研發。新加坡當局推出各式優惠政策吸引外地初創公司以新加坡為基地,最近又推出「中小企業數碼化計劃」,協助中小企了解並採用合適的數碼科技,增加盈利、開發新市場和提高生產力,做法相當進取。
香港創科發展龜速,科研投入不足,政府對學術研發的資助佔本地生產總值不足1%,遠遜內地(2.5%)和新加坡(3%)等,政治鬥爭激烈亦拖慢了創科變革。近期特區政府提出稅務優惠吸引本港及國內外創科企業、創科局設立基金協助中小企升級轉型、候任特首林鄭月娥考慮將部分財政盈餘注入「研究基金」資助大學研究,方向均屬正確,然而必須快馬加鞭,不容再拖拖拉拉。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競爭力報告排名居首
難掩蓋創科滯後危機
去年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排名下跌兩級至第9位。今次洛桑學院表示香港競爭力仍是全球第一,或許可能令一些人自我感覺良好,然而近年國際智庫不時發表各式競爭力排行報告,一個成熟的社會,沒必要因為在某個排行榜獨佔鰲頭而沾沾自喜,也沒必要因為排名下跌數級而太過緊張。不過認真參詳別人的觀點分析,反思自己不足,永遠不會嫌多。世界經濟論壇與洛桑學院對香港競爭力的高低評價有異,惟不約而同指出香港創科發展明顯落後。前者直指香港最大問題是創新能力不足,拖累競爭力下跌,創新科技繼續成為香港表現最薄弱的環節。洛桑報告也指出,促進研究開發和創新企業精神、提高香港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是未來一年香港面臨的其中一項主要挑戰。
洛桑報告從四大指標入手分析,認為香港營商效率和政府財經管理效率皆名列第一,可是在「基建配套」和經濟表現方面卻明顯遜色,分別排名20和11。經濟表現評價受累,主因是香港物價和生活成本高企,樓價租金太瘋癲;另外,政府財經管理效率之下的細項指標「社會支援框架」評分頭20位不入,原因之一是堅尼系數相當差,反映貧富懸殊對香港競爭力的影響。至於「基建配套」的問題,則與香港創科發展滯後息息相關。
報告所謂的「基建配套」,不僅是交通運輸等基建,還包括科學基建、科技基建等。香港科學基建排名只有24位,科技基建排名18位,反觀新加坡前者排名12位,後者更居首位,清楚突顯了香港創科基建配套不足的問題。若細看報告有關香港整體經濟表現下滑最嚴重的15個項目,情况更令人憂慮,皆因香港在高科技出口比重、創立公司、科技合作、數碼科技技能均出現下跌,令人關注香港高談追上創科新趨勢,會否「講就天下無敵,做就有心無力」。
蹉跎歲月錯失時機
急起直追不容拖拉
洛桑學院今年還首度發表《數碼競爭力排名報告》,根據三大範疇(知識、科技、準備充分程度)合共9個主要指標,評估各經濟體適應、探索和利用數碼科技推動轉型的能力,結論是新加坡排名冠絕全球,無論是知識和科技的評價均居首位,準備充足程度則排第6;9個主要指標方面,新加坡在人才、監管框架、科技框架和資訊科技融合方面均手執牛耳,反映新加坡做好迎接轉型的準備。雖然香港數碼競爭力排名第7,驟眼看成績也不差,可是一看細項就發現,香港若非資本充裕、法律框架等底子好,拉高了評分,恐怕未必能有此排名。香港在準備充足度方面排名只得17,3個相關的主要指標,接受變化的態度尚可,惟商界轉型靈活度和資訊科技融合方面明顯墮後,排名不入廿大。具體細項方面,無論是企業創新力、科研開支總額等,表現均位處下游,反映香港並未做好準備迎接科技變革。
回歸後,前特首董建華已提出發展創新科技,然而偏重地產和金融業卻窒礙創科產業萌芽。董建華下台後,政府創科政策交了近10年白卷,既沒配套又沒充裕資金,自然未能培養和吸引創科人才,反觀新加坡和深圳踏入新世紀才開始創科發展,結果後發先至,將香港遠遠拋離。新加坡政府一邊為初創企業提供種子資金,栽培「獨角獸」(估值突破10億美元的初創公司),一邊又致力推動大學科研產業化,投入大量資源推動研發。新加坡當局推出各式優惠政策吸引外地初創公司以新加坡為基地,最近又推出「中小企業數碼化計劃」,協助中小企了解並採用合適的數碼科技,增加盈利、開發新市場和提高生產力,做法相當進取。
香港創科發展龜速,科研投入不足,政府對學術研發的資助佔本地生產總值不足1%,遠遜內地(2.5%)和新加坡(3%)等,政治鬥爭激烈亦拖慢了創科變革。近期特區政府提出稅務優惠吸引本港及國內外創科企業、創科局設立基金協助中小企升級轉型、候任特首林鄭月娥考慮將部分財政盈餘注入「研究基金」資助大學研究,方向均屬正確,然而必須快馬加鞭,不容再拖拖拉拉。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