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王潔瑩:身分與認同——誰是「真.香港人」長青網文章

2017年05月3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5月31日 06:35
2017年05月3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筆者所在的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即將舉行「香港主權移交20年」學術研討會。早前還未有正式開始宣傳就已經收到了多個報名諮詢。20年,真的有點沉重,一個世代的人都成長了。香港主權移交,或者用中國官方的說法是「回歸」,從來不是單指1997年7月1日的那一天。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對香港人身分的叩問是從1984年伊始就已經如火如荼。直到今天,身分認同的討論從沒止息。而20年的光陰,只是見證着香港人「身分邊界」(identity boundary)的不斷游移。
又講老土的身分認同?以下筆者要說的,是關於身分和認同。
香港人身分很難放棄
前聽到一個案例。話說有一個獎學金,供「非本地」(non-local)青年學人申請。委員會挑選了幾個來自國外不同大學的優秀申請者,正要發出確認信,卻遇到了幾個難題。有一名申請者在澳門出生,從中學開始就是在歐洲生活了,沒有任何痕迹顯示他/她和香港有聯繫。但是在檢閱個人資料的時候,赫然見到她/他填寫了一個香港永久居民身分證號碼。另一名申請者,出生地在大陸,姓名是中國大陸的拼音系統,人在美國就讀,照樣子應該不會是香港人了吧;但是在追問之下也發現他/她原來有香港永久居民身分。最後這兩名申請者被DQ(取消資格)了。他們當然表示失望,表示「我從來不覺得我是香港人」、「父母幫我申請香港身分證的時候,我還小,什麼都不知道」。這些理由十分合理,但是在行政上,面對這些灰色地帶是需要十分清晰的劃界。筆者不禁慨嘆香港人身分真是捉摸不準。這兩名被DQ的學人是如何獲得他們的居港權,不會被追問。無可否認的是,他們都是「被香港人」了。第一名學人,可能父母雙方或者其中一方是香港人;第二名學人,也許是香港人在內地所生的子女,也可能是早年的「雙非」/「單非」,甚至是大陸在港投資者的後代(投資移民)。
他們是香港人嗎?他們自己都說不是香港人;而從法律上,他們的確是香港人——不單是「被香港人」,而且這個身分很難放棄。
首先,中國公民成為香港人不難——在香港出生、居港7年,或者是港人的子女,都能夠成為香港人。關於「中國公民」的定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國,具有中國國籍」。中國,是包括香港和澳門的。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國籍法在香港實施的解釋如此說「凡具有中國血統的香港居民,本人出生在中國領土(含香港)者,以及其他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規定的具有中國國籍的條件者,都是中國公民」,並且,「任何在香港的中國公民,因英國政府的『居英權計劃』而獲得的英國公民身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不予承認。這類人仍為中國公民」。所以當時銅鑼灣書店事件的時候,李波被中國大陸政府稱作「首先是中國公民」,也不無道理,只是我們太天真。
如果你真的很討厭「香港永久居民」這個身分,唯一辦法似乎就是申請變更國籍。在特區政府入境事務處的網站上,只有「非中國籍人士」才有喪失香港居留權的條件。因為特區政府似乎真的很怕麻煩,「只要有關人士仍是中國公民(即並無申報變更國籍),則不論他/她是否在1997年7月1日當天身在香港,或是否在過渡性安排中的規定時限內已回港定居,均可保留永久性居民身分及享有香港特別行政區居留權」。申請退出中國籍的程序,大家可以上網查閱;但弔詭的是,按照規定,就算失去了香港居留權,他們是會自動獲得香港的入境權,並憑藉入境權可以在香港居住、就讀和工作而不受任何逗留香港條件的限制。一旦拿到了身分證上的「3顆星」,想拿掉這個身分,真的有點難。
要成為「真‧香港人」似乎不是易事
法理上的香港人身分很難拿掉,那麼心理上和文化上的認同呢?也不是一個容易的問題。在今天的香港社會,要成為「真.香港人」,似乎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引起筆者關注的是早前紅十字會的「公關災難」。紅十字會呼籲市民捐血,換來的是大片的叫罵聲。筆者對在紅十字會廣告下的留言做了粗疏的分析,反對的聲音主要分成幾類:純粹反感該呼籲廣告所用的字眼;不滿紅十字會制度的不透明;對「老人」這個群體的氣憤(被稱作「廢老」);對新移民和大陸人的不滿;以及其他。在這裏先不討論「廢老」的問題,最吸引眼球的是一個留言,表示「強制要啲住公屋又咬老綜,唔係講純正廣東話嘅新移民一星期捐一次」。
身分認同界線幾乎每天在變
捐血,可以聯繫到「禮物經濟」的概念。和市場經濟等契約式的方式不同,「禮物經濟」的交換過程中,給予和獲取的雙方會期待類近的回報(但難以量化計算的),或者不會期待得到回報。在後者的情况下,這種禮物被視為一種對所在社群的服務、對維持關係的付出,所以往往給予的一方是拿出相對貴重的禮物。血液,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都常常被賦予神聖的意義。捐出自己的血液,在香港的制度下,當然是希望幫助有需要的人,而且是被認為是「自己人」的人。從上面那個「義憤填膺」的網友留言可以看到,他/她認為的「自己人」不能是住公屋、拿綜援,或者是廣東話不純正的。在關於國族身分認同的研究裏面,身分認同包含公民身分和文化身分。但是網絡上的留言似乎給這個香港人身分添加了經濟的成分。當然,這些經濟條件所暗示的文化特質是不難被猜中的。
在《邊城對話》的序中,文化學者彭麗君道出,邊界以內的整齊相對邊界以外的混亂,邊界也可以防止外面的雜質滲入,影響我們的純度。可是,邊界永遠是人工的結果,因此它的釐定也從不容易;邊界隨時瓦解,又可以隨時建立。邊界不但是一個空間地理的問題,更是一個時間歷史的問題。
深圳河不再是劃分是否香港人的地理分界。身分認同的界線在香港今天的時空下幾乎每天都在變動,讓人戰戰兢兢。
作者是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王潔瑩]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