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在沙灘婚禮「攝鏡」、帶3歲兒子上班、赤膊與行山家庭自拍……加拿大「萬人迷」總理杜魯多無疑是傳媒寵兒。本月中他在溫哥華街頭跑步時「碰巧」路過一群學生,再被「野生捕獲」,瞬即在網上洗版,佔據傳媒篇幅。不過,有記者開始質疑傳媒被杜魯多精心設計公關招數牽着走,忽視監察杜魯多施政。
「野生捕獲」被揭有心經營
加拿大《麥克林雜誌》(Maclean's)記者哈欽(Aaron Hutchin)上周撰文,質疑杜魯多「偶遇」高中生一刻是事前安排。他指出要拍下不經意途經這群年輕人的一幕,攝影師當時必須走在杜魯多原定緩跑路線的前頭,架好攝影機等候。加拿大廣播公司(CBC)專欄作家烏爾巴赫(Robyn Urback)也認為這只是杜魯多及其團隊的「形象工程」,她說,若這是傳媒首次被騙,把杜魯多精心安排的照片變成新聞報道,還情有可原,然而這些公關招數過去其實用過多次——例如2014年他到酒店出席自由黨會議時,在樓梯停下來與新娘及一眾伴娘合照,更親吻新娘子;2015年勝選後到蒙特利爾地鐵站與民眾大玩自拍等,都有事先安排之嫌。
其餘例子還有去年杜魯多出席科研活動時,「即興」講解量子電腦,技驚四座,片段在網上瘋傳。不過數日後,加拿大一名博客指出,這精彩一幕可能是事前安排,因杜魯多之前曾向記者說,希望有人問他有關量子電腦的問題,結果真有一名記者開玩笑式提出有關問題。
加拿大資深記者布朗(Jesse Brown)去年撰文指出,杜魯多擅長用社交媒體,精於「呃Like」之道,猶如政治上的「YouTube小狗影片」:「杜魯多每周都會在一個新聞周期發布其分享時刻,我們的facebook都會被這年輕政客摟抱熊貓、擁抱難民及意外攝鏡等照片洗版」。
《衛報》記者卡桑(Ashifa Kassam)上周撰文稱,傳媒瘋狂追捧這類消息的結果,有時會「不務正業」而忽視監察政府責任。早有環保人士批評,杜魯多支持橫跨美加的Keystone XL油管項目跟其宣稱的氣候變化政策不符。
專欄作家籲傳媒勿失焦被愚弄
環保組織350.org創辦人麥吉本(Bill McKibben)上月便炮轟杜魯多在氣候暖化上是「偽君子」。杜魯多政府在氣候變化表面上一切正確,例如在巴黎氣候會議上協助制訂將全球氣溫升幅不超過1.5℃的目標;但他支持加拿大開採油砂,上月聲言:「沒有國家會漠視地下發現1730億桶石油。」環保人士一直質疑油砂開採對環境的影響。
麥吉本稱,根據國際石油變革組織估算,1730億桶石油所導致的碳排放,相當於《巴黎協定》中限制全球氣溫升幅不超過1.5℃的碳排放量三成。杜魯多政府雖宣稱支持人權,但又批准出口軍車給人權紀錄惡劣的沙特,亦惹「講一套做一套」的質疑。
烏爾巴赫稱,杜魯多團隊竭力塑造正面形象無可厚非,但傳媒容易被愚弄並非好事,他說:「我們的責任是分辨公關與新聞,一張來自總理攝影師的照片不是巧合,也不是新聞,我們應該清楚知道。」
明報記者 湯曉慧
「野生捕獲」被揭有心經營
加拿大《麥克林雜誌》(Maclean's)記者哈欽(Aaron Hutchin)上周撰文,質疑杜魯多「偶遇」高中生一刻是事前安排。他指出要拍下不經意途經這群年輕人的一幕,攝影師當時必須走在杜魯多原定緩跑路線的前頭,架好攝影機等候。加拿大廣播公司(CBC)專欄作家烏爾巴赫(Robyn Urback)也認為這只是杜魯多及其團隊的「形象工程」,她說,若這是傳媒首次被騙,把杜魯多精心安排的照片變成新聞報道,還情有可原,然而這些公關招數過去其實用過多次——例如2014年他到酒店出席自由黨會議時,在樓梯停下來與新娘及一眾伴娘合照,更親吻新娘子;2015年勝選後到蒙特利爾地鐵站與民眾大玩自拍等,都有事先安排之嫌。
其餘例子還有去年杜魯多出席科研活動時,「即興」講解量子電腦,技驚四座,片段在網上瘋傳。不過數日後,加拿大一名博客指出,這精彩一幕可能是事前安排,因杜魯多之前曾向記者說,希望有人問他有關量子電腦的問題,結果真有一名記者開玩笑式提出有關問題。
加拿大資深記者布朗(Jesse Brown)去年撰文指出,杜魯多擅長用社交媒體,精於「呃Like」之道,猶如政治上的「YouTube小狗影片」:「杜魯多每周都會在一個新聞周期發布其分享時刻,我們的facebook都會被這年輕政客摟抱熊貓、擁抱難民及意外攝鏡等照片洗版」。
《衛報》記者卡桑(Ashifa Kassam)上周撰文稱,傳媒瘋狂追捧這類消息的結果,有時會「不務正業」而忽視監察政府責任。早有環保人士批評,杜魯多支持橫跨美加的Keystone XL油管項目跟其宣稱的氣候變化政策不符。
專欄作家籲傳媒勿失焦被愚弄
環保組織350.org創辦人麥吉本(Bill McKibben)上月便炮轟杜魯多在氣候暖化上是「偽君子」。杜魯多政府在氣候變化表面上一切正確,例如在巴黎氣候會議上協助制訂將全球氣溫升幅不超過1.5℃的目標;但他支持加拿大開採油砂,上月聲言:「沒有國家會漠視地下發現1730億桶石油。」環保人士一直質疑油砂開採對環境的影響。
麥吉本稱,根據國際石油變革組織估算,1730億桶石油所導致的碳排放,相當於《巴黎協定》中限制全球氣溫升幅不超過1.5℃的碳排放量三成。杜魯多政府雖宣稱支持人權,但又批准出口軍車給人權紀錄惡劣的沙特,亦惹「講一套做一套」的質疑。
烏爾巴赫稱,杜魯多團隊竭力塑造正面形象無可厚非,但傳媒容易被愚弄並非好事,他說:「我們的責任是分辨公關與新聞,一張來自總理攝影師的照片不是巧合,也不是新聞,我們應該清楚知道。」
明報記者 湯曉慧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