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恒指公司決定,將紅籌及民企加入國指,詳情8月會有公布。市場聚焦的無疑是騰訊(0700)、中移動(0941)等獲納入,但除此之外,國指以至恒指其實還有可能出現翻天覆地的改變,並非只是有幾多資金追入哪些股份那麼簡單。
有人認為,恒指公司的舉動是要讓指數更反映內地經濟變化,要國指更具代表性。筆者反而認為,這是關乎維持指數競爭力的問題。說得白一點,恒指公司的舉動,就是要確保在互聯互通機制形成下,兩地資金更加融合,以及摩指隨時會將A股納入的大前提下,確保國企指數本身不被邊緣化。
離岸中資股的幾個指數,持續跑贏國指,並以更大幅度跑贏A股幾個指數,歸根究柢,就是股份組成部分差別所致:以MSCI中國指數為首的幾個離岸指標,新經濟股佔了45%,當中信息科技類別股份就有33%,反之國指成分股在兩者佔比,分別只有20%及7%。國指基本上就是典型舊經濟股中國企業指數,若以一眾中資企業市值作為指標的話,整體涵蓋率只會愈來愈小。
被離岸指數拋離 國指須加強組合競爭力
讓騰訊、中移動、以至復星(0656)、金山軟件(3888)等企業加入國指,幾乎是恒指公司將國指改組的根本目標。為什麼筆者會說是競爭力問題?須知,指數公司的目的,並不是編制好幾個指數反映本身市場的經濟發展及代表性,這其實是政府投資部門的事。指數公司的目的,就要讓旗下的指數,有更多基金追蹤。觀乎目前,追蹤國指及摩根士丹利中國指數的ETF(交易所買賣基金),分別有14隻及9隻,主動基金方面,追蹤國指的大約只有一間,反而摩指中國獲主動基金追蹤的就有52隻。
舊經濟成分太高 指數滯後
如果因為舊經濟股的主導,令中資股表現長期落後於諸如摩指等中資股指數,令更多指數及主動基金只會主動追蹤外資編制的指數,那麼恒指公司對國指的變動,是容易了解得多。更重要是,ETF的愈來愈普及,指數公司其實對市場牽動及左右能力是愈來愈大,長期由一些外資機構編制的指數,有最大吸金能力,市場主動權變相拱手相讓,恒指公司不論在藍籌成分股,以及國指組合的編制及改動,都是相當滯後。
恒指成分重疊 處境尷尬
由於國指涉及的期指及期權,每日成交分別有近14萬及8萬張,未平倉合約更較恒指多,引入民企及紅籌,最大影響其實先是衍生產品市場。不能否認,國指的變陣,某程度上令恒指成分股更加尷尬,兩隻大市值股份同時在國指出現,買中國、買新經濟,會否有更多資金日後轉為參考國指?除匯控(0005)及幾隻本地地產股之外,恒指本身就是另一隻國企指數,重疊及定位問題似乎有更需要檢討。
如果納入成分股,純粹是市值、流動量、交投作為關鍵標準的話,藍籌指數倒不如不設上限,尤其是一批內銀長期霸佔指數,根本其他股份是沒有太多機會,反而為了遷就及畀面,剔出一些沒有逼切性剔出的股份去讓位,卻經常出現。
著名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出於婪]
有人認為,恒指公司的舉動是要讓指數更反映內地經濟變化,要國指更具代表性。筆者反而認為,這是關乎維持指數競爭力的問題。說得白一點,恒指公司的舉動,就是要確保在互聯互通機制形成下,兩地資金更加融合,以及摩指隨時會將A股納入的大前提下,確保國企指數本身不被邊緣化。
離岸中資股的幾個指數,持續跑贏國指,並以更大幅度跑贏A股幾個指數,歸根究柢,就是股份組成部分差別所致:以MSCI中國指數為首的幾個離岸指標,新經濟股佔了45%,當中信息科技類別股份就有33%,反之國指成分股在兩者佔比,分別只有20%及7%。國指基本上就是典型舊經濟股中國企業指數,若以一眾中資企業市值作為指標的話,整體涵蓋率只會愈來愈小。
被離岸指數拋離 國指須加強組合競爭力
讓騰訊、中移動、以至復星(0656)、金山軟件(3888)等企業加入國指,幾乎是恒指公司將國指改組的根本目標。為什麼筆者會說是競爭力問題?須知,指數公司的目的,並不是編制好幾個指數反映本身市場的經濟發展及代表性,這其實是政府投資部門的事。指數公司的目的,就要讓旗下的指數,有更多基金追蹤。觀乎目前,追蹤國指及摩根士丹利中國指數的ETF(交易所買賣基金),分別有14隻及9隻,主動基金方面,追蹤國指的大約只有一間,反而摩指中國獲主動基金追蹤的就有52隻。
舊經濟成分太高 指數滯後
如果因為舊經濟股的主導,令中資股表現長期落後於諸如摩指等中資股指數,令更多指數及主動基金只會主動追蹤外資編制的指數,那麼恒指公司對國指的變動,是容易了解得多。更重要是,ETF的愈來愈普及,指數公司其實對市場牽動及左右能力是愈來愈大,長期由一些外資機構編制的指數,有最大吸金能力,市場主動權變相拱手相讓,恒指公司不論在藍籌成分股,以及國指組合的編制及改動,都是相當滯後。
恒指成分重疊 處境尷尬
由於國指涉及的期指及期權,每日成交分別有近14萬及8萬張,未平倉合約更較恒指多,引入民企及紅籌,最大影響其實先是衍生產品市場。不能否認,國指的變陣,某程度上令恒指成分股更加尷尬,兩隻大市值股份同時在國指出現,買中國、買新經濟,會否有更多資金日後轉為參考國指?除匯控(0005)及幾隻本地地產股之外,恒指本身就是另一隻國企指數,重疊及定位問題似乎有更需要檢討。
如果納入成分股,純粹是市值、流動量、交投作為關鍵標準的話,藍籌指數倒不如不設上限,尤其是一批內銀長期霸佔指數,根本其他股份是沒有太多機會,反而為了遷就及畀面,剔出一些沒有逼切性剔出的股份去讓位,卻經常出現。
著名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出於婪]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