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深圳躍龍頭 香港仍龜步長青網文章

2017年05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5月28日 06:35
2017年05月28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中共舉行廣東省代表大會,提出未來五年的發展方略,其中提到要大力發展創新科技,其實,這已經不是什麼新的目標,而是廣東一直以來的方向,廣東今年研發經費支出佔全省生產總值比重將提高至2.65%,大量資金的投入,科研的成果使科技自給率達到七成,全面提升製造業的水平,告別過去依靠來料加工的低增值勞動密集型模式。會上當選省委書記的胡春華表示,要推進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深圳、廣州將會在珠三角的創新發展格局中,扮演龍頭角色。深圳從立意搞高科技,20年間便鯉躍龍門,而香港則整整浪費了20年。


廣東省對高科技的資金投入沒有白費,發明專利連續七年全國第一,吸引了大批的企業在廣東落戶,全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接近兩萬家,總量躍居全國第一。其中以深圳尤為突出,高科技企業達到8037家,領先第二名擁有4744家的廣州,其中華為、大疆、騰訊等都是國際級的巨擘,深圳成為珠三角高科技發展的龍頭,實至名歸。


深圳高科技的發展軌迹,也只是20年的光景,當時深圳不滿足於三來一補的加工業,銳意發展高科技,深圳堅持這條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舉辦高新科技交易會,初時是為了買高科技研究成果,漸次變成出售高科技成果,今年將舉行第十九屆,參展國家達到100個。這樣的成果已經使深圳成為一個高科技集散地的國際總匯,不但吸引企業,還吸引人才彙聚,使得這個本來就是年輕的城市,不斷增添活力,高科技人才同時也是高收入的群體,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也是房地產購買力的生力軍。


香港科研生產不連接

缺機制與深圳難合作

香港在高科技發展方面,比起深圳來說,是先天充足,資金充裕,人才彙聚,香港幾家大學擁有的國際級院士,比華南地區所有大學的總和還要多,在國際學刊上發表的論文,遠超內地任何一個城市,香港早在十多年前已經在深圳設置聯合研究基地。然而,這些科研的成就沒有轉化成可以商業化的產品,甚至是難以成為生產的專利,究其原因,跟香港製造業早已式微,科研跟生產無法對接有關。


早在30年前北京的全國人大會議上,已經有代表提出,將香港的科研成果跟內地的產業對接,形成產學研的鏈條,但建議石沉大海,無法兌現是因為香港跟內地還是缺乏融合的機制,各種人為和天然的藩籬,阻礙了發揮兩地各自優勢的機會。


20年前的7月1日,當市民沉醉在慶祝回歸的氣氛中,忽略了一宗新聞,當天國務院頒佈命令,澄清深圳河河套地區的權屬,規定業權仍歸深圳所有,而香港則擁有該區域的管理權。這是中央給香港的一份大禮,也是香港跟深圳物理空間唯一可以對接的地方,如果利用得當,兩地共享成果指日可待,但由於兩地政府扯皮,耽誤了合作時機,當然也有香港特區政府對此不夠重視有關。


官員觀念落後

創科不獲重視

20年來香港在高科技發展方面不能說一事無成,但對總體經濟的貢獻則可以說是乏善足陳。社會的重點沒有放在發展經濟,對創新科技缺乏關心也就不足為奇,立法會議員的提問還流於如何吸引工業回流,而不知道幾個工業園的出租率都超過九成,即使特區政府已經規劃在新發展的橫洲以及蓮塘增闢工業園,但也未必能夠吸引創新科技企業入駐。更嚴重的問題是觀念落後,香港官員到深圳還在兜售香港在高科技「超級聯繫人」的作用,殊不知人家已經早已成為國際高科技貿易的重要一員。


現屆政府對發展高科技比較積極,特首梁振英上任時提出要成立創科局受到挫敗,兩年前成立至今篳路藍縷,但起碼在深圳河套地區的運用上有所進展。今年初深港兩地就河套地區成立「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達成協議,希望這個相當於香港科學園面積4倍的河套創科園,真的可以起到充分利用深圳和香港各自優勢的作用,成為粵港共同打造級經濟增長的示範地區,促成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


河套地區的科技園平整土地的工程將於明年初開始,特區政府將會向立法會申請撥款,這是美好藍圖中十劃的第一撇。創新科技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深圳以後發先至的架勢已經躍居龍頭,香港本來就有優勢,如果能夠結合發揮協同效應,應該是可以達到共贏的效果,總而言之,香港在這個問題上不能再耽誤了。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