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文章】隨着奇妙電視正式啓播,香港亦步入自佳視以來,同時有3間免費電視台的新格局。入主有線寬頻的永升亞洲將通過供股注資及股東投票,來決定是否繼續經營有線電視;主席邱達昌表示希望未來能節省2億元開支,估計裁員10%及調派人手發展財經新聞。另一邊廂的無綫電視,證監會披露有近八成的綜合股權,原來是由黎瑞剛任董事長的中資機構華人文化所持有。香港的電視產業,在不同的層面都起了很大的變化。面對新媒體的激烈競爭,整體的營業額正處於一個下降勢頭中。香港3間免費電視台,又將會何去何從呢?三台可以長時期健康地共存嗎?長遠來說,香港電視業還會有發展空間嗎?
「守業」心態不健康
從無綫的角度來看,其「霸主」的地位在短期內都不會動搖。如果能保持盈利不跌,已經是有上佳的表現;但若是長期地抱着這種「守業」的心態,則是非常不健康的。若能從香港特區的層面去爭取,成立一個純娛樂的香港衛星電視台,落地有超過13億觀眾的內地市場,始終是一個最長遠、健康的發展路向。這會對整個行業帶來革命性的影響。短期的挑戰:無綫應着眼如何使自己的強項(例如劇集),更推上一層樓,銷售到內地及世界各地。香港的影視明星,在大中華地區中仍然有非常大的優勢;而香港的特色片種,如英雄功夫、港式智慧幽默、商界傳奇等都曾幾何時是香港製作人的拿手好戲。若能從規劃、發行方面多做工夫,製作人就可以用A級的製作費去網羅這些當紅的藝人及幕後人員,去創作一些香港人會引以為傲的成功作品;而最重要的是再帶起看電視的熱潮。
另外以無綫一個國際大都會的大台來說,不應再以七八十年代抄襲、模仿的心態去創作節目。以現在互聯網資訊之發達,觀眾是非常清楚各地的節目潮流。若然外地有好質素的節目,無綫應是第一時間去購買這些版權。很多時這並不單是去買它的創意,而是更重要的去吸收別人的製作技巧,帶動整個台的製作水平、提高製作人的眼界。近年內地電視台購買的《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叫好叫座的節目版權,的確是帶動了內地各大小電視台製作技巧的提升。反之,香港在這方面,這十數年來基本上還是原地踏步。
新台應先集中做好一個「橫線」節目
至於新加入的ViuTV及奇妙電視,其最大問題是在節目的編排及包裝上,都是非常鬆散及不聚焦。要知道在現在新網絡及數碼年代,電視台頻道之多,是會令觀眾很難專注及定時地追看節目。所以如果將資源分散及沒有計算地分佈在不同時段,觀眾是很容易錯過一些好的節目,因此製作成本及心血就會被浪費掉。在電視節目編排的理論中,有一招叫「搭帳篷原理」(tentpoling),就是把最強的節目放中間,把較弱的節目放在前及後,以做出引入(lead-in)及引出(lead-out)的效果。所以根據這個理論,新台都應試試將全台最好的藝員、最好的幕後、最好的資源,先集中地做好一個「橫線」(星期一至五)的節目,以提高觀眾的辨識度及帶起其他較弱的節目;而這個中堅的節目,最好能以季度轉換,以增加它的長壽。
據調查顯示,年輕人比較多看電視的時段,是晚上和家人晚飯的時間,飯後他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