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欺凌問題在不同群體可謂無處不在。美國心理學協會將欺凌定義為故意並反覆作出的挑釁行為,旨在令他人受傷或不適,形式包括身體接觸、言語羞辱或其他非顯著行動。研究顯示,欺凌者往往自我形象低落,對自己不足處非常敏感,因此藉由針對其眼中的「弱勢者」,例如窮人、成績欠佳者或同性戀者來讓自我感覺良好。心理專家指出,對抗欺凌最重要是挺身反抗,指出其非,必要時要尋求專業協助。
關乎社群信念價值
英國布魯內爾大學教育專家里維斯(Ian Rivers)致力探究人們為何欺凌他人,於2010年訪問666名12至16歲聲稱曾欺凌他人的學生,並與478名無參與欺凌的學生比對。研究發現,欺凌行為似乎與相關社群的信念與價值有關,例如在注重體育的學校中,體育表然較遜色的學生便較常成欺凌對象,而欺凌者傾向針對看來像同性戀者的同學,亦與社會仍普遍排拒同性戀者的現况相關。
專研網絡欺凌的馬來亞大學高級講師維馬拉(Vimala Balakrishnan)指出,成人與兒童同樣會成為欺凌對象。最新研究顯示,約400名17至36歲受訪者中,44%曾於過去6個月遭網上欺凌,35%則承認參與欺凌,43%更認為欺凌是種「有趣好玩、令人滿足」的娛樂方式,情况令人困擾。
美國心理專家Preston Ni強調,沉默只會助長欺凌,重要的是挺身反抗,指出欺凌者的不當行徑,在安全位置保護自己。除了自強對抗欺凌者,亦可適時尋求專業協助。
關乎社群信念價值
英國布魯內爾大學教育專家里維斯(Ian Rivers)致力探究人們為何欺凌他人,於2010年訪問666名12至16歲聲稱曾欺凌他人的學生,並與478名無參與欺凌的學生比對。研究發現,欺凌行為似乎與相關社群的信念與價值有關,例如在注重體育的學校中,體育表然較遜色的學生便較常成欺凌對象,而欺凌者傾向針對看來像同性戀者的同學,亦與社會仍普遍排拒同性戀者的現况相關。
專研網絡欺凌的馬來亞大學高級講師維馬拉(Vimala Balakrishnan)指出,成人與兒童同樣會成為欺凌對象。最新研究顯示,約400名17至36歲受訪者中,44%曾於過去6個月遭網上欺凌,35%則承認參與欺凌,43%更認為欺凌是種「有趣好玩、令人滿足」的娛樂方式,情况令人困擾。
美國心理專家Preston Ni強調,沉默只會助長欺凌,重要的是挺身反抗,指出欺凌者的不當行徑,在安全位置保護自己。除了自強對抗欺凌者,亦可適時尋求專業協助。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