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今年4月《日本經濟新聞》的報道指出,韓國及台灣雖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為高收入經濟體的一員,然而她們正面臨「高收入陷阱」的困擾。所謂「高收入陷阱」,就是當先進經濟體長期陷入停滯不前,既無法在生產成本與中低收入國家競爭,又無法找到技術革新的突破點,令高收入水平難以為繼,大部分人特別是年輕人及中產難以受惠,社會瀰漫着躁動不安的情緒。
平情而論,香港經濟不論從人均收入、失業率等方面,都比韓國、台灣毫不遜色。然而近年香港社會正處於異常艱難的時期,市民難以分享發展成果;設若將平均工資與整體物價及樓價去比較,增幅更相形見絀。不禁令人擔憂香港會否掉進「高收入陷阱」的局面。
經濟全球化 港四大產業勢首當其衝
香港經濟產業結構單一,長期依賴金融、旅遊、貿易及專業服務等四大支柱產業,合計佔GDP(本地生產總值)接近六成,而且缺乏新的經濟增長點,研究及發展(R&D)開支佔GDP總量不足1%,落後於新加坡、深圳等城市,不利於科技產業的長遠發展。
隨着經濟全球化,資本、技術、人才的流動限制逐漸被打破,加速產業向着更具潛力的市場轉移,對於擔當中介角色的四大支柱產業而言勢必首當其衝。港人既要與國際頂尖人才競爭,又要面對內地城市的急起直追,過去容易被取代的行業只限於傳統製造業,現在就連服務業、專業職位也不能獨善其身,對前景的憂慮與日俱增。
近年不少先進經濟體的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連大學畢業生也不能倖免。他們的成長經歷,正受惠於全球化高速發展,對未來前景產生更高的期望。然而高端職位數量畢竟有限,不可能吸納大部分畢業生,結果他們退而求其次,從事本來不用大學學歷的職位。眼見向上流動無望,令他們對未來產生無力感。
香港的人口結構呈現老齡化,一方面勞動人口不斷萎縮,整體生產力下跌;另一方面社會福利、醫療開支節節上升,未來勞動人口扶養率將會急升,勢必加重稅務負擔。另外,香港的生活成本高企,特別是房屋、教育、醫療「三座大山」,年輕家庭不敢生育下一代,出生率幾乎躋身世界榜末。可以預見未來人口結構陷入惡性循環,經濟及公共財政將會無以為繼。
只有正視危機 才能茁壯成長
要在先進經濟體維持經濟增長,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輸入外勞,然而本地基層市民的生計勢必首當其衝,加劇本地人與外勞的衝突,可見此舉並非長遠之計。另一個方法就是透過實現技術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但這也是最難的方法。筆者歡迎新一屆政府承諾額外投放50億元教育開支,當局理應將這筆開支用得其所,包括加強中小學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教育,提升學生對創新科技的能力,推動專上院校與產業協作,了解業界對課程的需求,以免與就業市場出現錯配。
對於「高收入陷阱」本身,政府應該向大眾主動闡述施政遠景、規劃以及未來危機,一方面以推動民生措施為切入點,減輕他們對未來的焦慮;另一方面做好期望管理,培養市民居安思危的意識,而不是報喜不報憂,大談仍有什麼優勢之類。只有正視危機,才能從內憂外患中茁壯成長。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
[丘健和]
平情而論,香港經濟不論從人均收入、失業率等方面,都比韓國、台灣毫不遜色。然而近年香港社會正處於異常艱難的時期,市民難以分享發展成果;設若將平均工資與整體物價及樓價去比較,增幅更相形見絀。不禁令人擔憂香港會否掉進「高收入陷阱」的局面。
經濟全球化 港四大產業勢首當其衝
香港經濟產業結構單一,長期依賴金融、旅遊、貿易及專業服務等四大支柱產業,合計佔GDP(本地生產總值)接近六成,而且缺乏新的經濟增長點,研究及發展(R&D)開支佔GDP總量不足1%,落後於新加坡、深圳等城市,不利於科技產業的長遠發展。
隨着經濟全球化,資本、技術、人才的流動限制逐漸被打破,加速產業向着更具潛力的市場轉移,對於擔當中介角色的四大支柱產業而言勢必首當其衝。港人既要與國際頂尖人才競爭,又要面對內地城市的急起直追,過去容易被取代的行業只限於傳統製造業,現在就連服務業、專業職位也不能獨善其身,對前景的憂慮與日俱增。
近年不少先進經濟體的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連大學畢業生也不能倖免。他們的成長經歷,正受惠於全球化高速發展,對未來前景產生更高的期望。然而高端職位數量畢竟有限,不可能吸納大部分畢業生,結果他們退而求其次,從事本來不用大學學歷的職位。眼見向上流動無望,令他們對未來產生無力感。
香港的人口結構呈現老齡化,一方面勞動人口不斷萎縮,整體生產力下跌;另一方面社會福利、醫療開支節節上升,未來勞動人口扶養率將會急升,勢必加重稅務負擔。另外,香港的生活成本高企,特別是房屋、教育、醫療「三座大山」,年輕家庭不敢生育下一代,出生率幾乎躋身世界榜末。可以預見未來人口結構陷入惡性循環,經濟及公共財政將會無以為繼。
只有正視危機 才能茁壯成長
要在先進經濟體維持經濟增長,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輸入外勞,然而本地基層市民的生計勢必首當其衝,加劇本地人與外勞的衝突,可見此舉並非長遠之計。另一個方法就是透過實現技術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但這也是最難的方法。筆者歡迎新一屆政府承諾額外投放50億元教育開支,當局理應將這筆開支用得其所,包括加強中小學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教育,提升學生對創新科技的能力,推動專上院校與產業協作,了解業界對課程的需求,以免與就業市場出現錯配。
對於「高收入陷阱」本身,政府應該向大眾主動闡述施政遠景、規劃以及未來危機,一方面以推動民生措施為切入點,減輕他們對未來的焦慮;另一方面做好期望管理,培養市民居安思危的意識,而不是報喜不報憂,大談仍有什麼優勢之類。只有正視危機,才能從內憂外患中茁壯成長。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
[丘健和]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