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黃任匡.醫者肺腑(下):四面楚歌的醫療專業長青網文章

2017年05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5月25日 06:35
2017年05月2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醫學院的學弟學妹們:

昨天談到醫療事故和已知併發症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以及社會人士在病人傷亡後對醫護人員的責難。


我們先撇開麥美娟之流的無稽之談。病人病情轉差,病人或其家屬感到擔心和憤怒,對醫護人員心存怨懟,其實不難理解。記得在精神科學過的,人們面對失去至親時經歷的5個心理階段嗎?其中憤怒是第二個階段。病人家屬將憤怒投射到我們身上,是十分正常的。


醫生不應怪責他們。


責難醫護人員 全屬人之常情

反之,我們該當撫心自問,作為醫生,我們究竟是否有恪守專業、盡力醫治病人?治療過程是否遵從行善(beneficence)、自主(autonomy)、公義(justice)及毋傷害(nonmaleficence)四大行醫原則?假若答案為是,我們當然能夠坦然面對責難。


但有時候,來自公眾和傳媒的種種責難,是因為醫生的解釋未夠仔細、事前的溝通未夠全面而導致的。事實上,一般人(包括新聞工作者)沒有受過專業的醫學訓練,當然不會懂得分辨事件是否醫療事故、是否有人為出錯。因此即使醫生並無失德,也有責任向患者、家屬,以至社會各界解釋,釐清概念,避免引起誤會和糾紛,保護醫患關係。


專業守則為本 溝通免誤會

但可悲的是某些離地高層和官員,在面對不幸事件的反應確是讓前線的我們氣餒兼氣憤。本來他們可以利用這機會好好向公眾解釋,繼而改善現有的醫療體制和資源分配,降低未來重蹈覆轍的機會。相反他們第一時間的反應卻往往是卸責,將事情的責任向前線卸得一乾二淨(像某管理高層向傳媒宣稱,醫管局電腦系統會有乙肝警示視窗彈出,但事實卻不然),然後讓我們繼續用第三世界的資源,提供第一世界的服務,從而維持世上「花錢最少、效益最高」的醫療系統。


但是同學們啊,我們應當緊記當初選擇醫療專業的初衷。


我們的工作本來就不是為了這些居上位者效命,因此同樣地我們也不應為着他們不負責任的言行而感到灰心。能夠幫助病人,減輕他們的傷痛,比其他一切都來得重要,不是嗎?


毋忘行醫初衷 毋負港人信任

能夠在香港行醫,既是福氣,也是詛咒。


福氣是,即使外面是一片腥風血雨,絕大部分病人還是十分信任醫生的。醫生在社會還是普遍得到很大的尊重。公營醫院資源緊絀,人口卻日益老化,我們唯有加倍努力,午飯也不吃、廁所也不上的照顧病人。這一切,香港人都是看得見的。


詛咒是,社會對醫生的要求愈趨嚴格,也是不爭的事實。不過仔細想想,醫生責任重大,手握對病人的生殺大權,社會對醫生有高要求,不是十分合理的事嗎?高度信任和要求,是同一個錢幣正反兩面。


只是,當有人像麥美娟之流,大言炎炎,顛倒是非,聲稱「不能接受用已知併發症作為解釋」,以來之不易的醫患關係,來交換自己的政治本錢,而管理層和官員卻擺出一副置身事外的態度,甚至顛倒是非,就難怪讓包括你們醫學生在內的醫護人員感到四面楚歌。


在能夠徹底改變制度、改革醫療系統之前,我們只能夠做好自己。一方面繼續謹慎行醫,減少失誤,另一方面加倍耐心與患者、家屬,以至社會各界溝通,化解誤會和糾紛,堅守專業,維護民康。


這些日子在醫院走廊或者餐廳跟同事偶爾碰面,不時會聽見「麥美娟班人咁搞法,好過分。我唔撈喇,叫佢嚟做囉」、「唉,好難撈呀,移民啦」等的晦氣話。其實,有時醫生們跟一般的打工仔沒有什麼分別。我們工作得太累、受了太多委屈後,都會忍不住說些晦氣話。但學弟學妹們請不要誤會,這些都是晦氣話而已,不能當真。


《鐵達尼號》電影有看過吧?香港的醫療制度就像快要沉沒的郵輪,千瘡百孔。


但只要香港還有香港人在,我們就不逃。


作者是杏林覺醒發言人

[黃任匡]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