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李立峯.假新聞心理學:為何消除錯誤資訊如此困難?長青網文章

2017年05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5月25日 06:35
2017年05月2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過去一年,「假新聞」在世界各地均成為備受大眾關注的問題。假新聞不是新鮮事物,但社交媒體的運作邏輯及其帶來的現象,無論是「內容農場」的冒起、碎片化資訊的高速傳播,抑或是迴音廊的形成等,都使虛假資訊的傳播更為廣泛。facebook和Google等網絡巨頭已經開始着力打擊假新聞,雖然其成效仍然受到一些評論者的非議。
更正資訊可產生反效果
的確,打擊假新聞不容易,政治和商業利益會繼續驅使一些人和組織發放虛假或似是而非的內容;而假新聞一旦出現,往往覆水難收。從傳播系統的角度看,問題是社會原有的「真相基建」(infrastructure of truth)受到破壞,尤其是傳統專業媒體的公信力下降以及在公共傳播過程中「去中心化」,削弱了他們澄清事實的能力和權威。從社交媒體傳播方式的角度看,問題是聳人聽聞的假新聞容易賺取更多回應和分享,使其傳播更為廣泛,而更正資訊卻不一定有同樣的接觸面,結果是看到假新聞的人很可能比看到更正資訊的人多。從資訊接收者的角度看,問題則在於一些心理因素,會使普通人可能在看到更正資訊後,仍然不會修正自己的認知,甚至可能比之前更加堅持錯誤的觀點。
近年一些學術研究說明,更正資訊可以產生反效果(backfire effect)。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政治學教授Brendan Nyhan,多年來集中研究錯誤認知的問題。他在2010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報告了4個實驗的結果,例如在一個實驗中,他讓一半參與者閱讀一篇新聞報道,報道中引述官方說法,暗示伊拉克擁有巨大殺傷力武器;另一半參與者閱讀的報道,則在引述官方說法後,再引述多國聯合進行的調查,指其實並沒有證據顯示伊拉克擁有巨大殺傷力武器。
在閱讀報道後,實驗參與者被問到是否相信伊拉克其實真的擁有巨大殺傷力武器,只是薩達姆已把武器藏起來或銷毁。結果是,在意識形態上屬自由主義的參與者之中,閱讀有更正資訊的報道,使他們傾向不認為伊拉克擁有巨大殺傷力武器;但在意識形態上屬保守主義的參與者中,閱讀有更正資訊的報道,使他們更傾向認為伊拉克擁有巨大殺傷力武器,亦即是說,更正資訊強化了他們原有的偏見。
Nyhan對這個反效果的理論解釋,源自「動機性推理」理論(motivated reasoning)。人們在處理資訊時,都會自然地傾向維護自己既有的觀點。當面對跟自己既有觀點衝突的論點或資訊時,人們會在腦裏嘗試反駁。所以,當相信錯誤資訊的人遇到更正資訊時,「自然反應」並非接納更正資訊,而是嘗試提出反駁觀點(counter-argument)。最後,人們不單沒有被更正資訊說服,反而是被自己提出的反駁觀點說服。
重複謊話 或使人以為是真
更正資訊的反效果不止在政治傳播中出現。兩位德國學者Christina Peter和Thomas Koch去年於期刊Science Communication發表一個研究。該研究要求參與者閱讀一篇科學新聞,報道採取「神話vs.事實」的方式,列出共8句關於一種新的癌症測試方法的句子,並指出每一句句子是對的抑或是錯的。部分參與者在閱讀完整篇報道以及另一篇跟實驗主旨無關的新聞報道後,被問到那些句子的對錯;另一些參與者則是在幾天之後才被問到那些句子孰對孰錯。結果顯示,把錯的句子誤認為對的句子,多於把對的句子誤認為錯的句子。同時,若參與者是在幾天後才被問到句子的對錯的話,會有更大機會把錯的句子誤認為對的句子。
在Peter和Koch的論述中,這也是一種反效果:媒體先覆述一個錯誤觀念,然後澄清這個觀念,不過人們卻有可能只記得那個觀念,而忘記了它是錯誤的。這個研究中沒有政治意識形態的問題,所以Peter和Koch的解釋跟「動機性推理」無關,人們會把錯誤的東西誤記為正確的東西,是因為當人們在聽過一句說話之後,若再有機會聽到同一句說話,人們的大腦在處理該句說話時會較容易,人們亦因此會對該句話感到熟悉;而這種熟悉的感覺,容易使人不自覺地作出「該句說話為真」的推論。
同時,不同的資訊在腦海中消失的速度不一樣。隨着時間,人們仍然會記得自己聽過一句說話,卻容易忘記了關於該句說話的其他附帶資訊,包括其真假。簡單點說,Peter和Koch的研究其實是說明了「不斷重複一句謊話,就可能使人以為它是真的」這說法,的確是有心理學基礎的。
澄清錯誤資訊要講技巧
當然,澄清事實可能會帶來反效果,不等於我們不應嘗試去澄清事實。以上兩個研究以及其他同類型研究也指出,事實澄清會帶來什麼效果,視乎很多其他條件,包括受眾意識形態、議題的重要性、澄清者的身分和公信力、事實澄清的方法等等。
例如Peter和Koch就強調,媒體在澄清事實時最好盡量避免先把錯誤的東西覆述一次,因為這樣做會使人們對錯誤的觀念感到愈來愈熟悉;媒體只要把真實的東西說出來就可以了。進一步說,真實的東西,不妨重複述說,雖然那可能在表面上造成一點冗餘(redundancy)的狀况,但可以確保真實資訊的覆蓋面和增強人們對真實資訊的熟悉程度。
同樣地,從Nyhan的研究結果,我們亦可以指出,對錯誤的東西和正確的東西給予相近的篇幅,那麼就算行文中明確指出誰對誰錯,在空間分配上屬「平衡」的報道,未必有足夠的力量消除錯誤。
除此以外,Peter和Koch的研究中的另一點,是如果參與者被要求在閱讀每一句句子及其解釋後即時在腦中判斷其對錯,那麼在過了一段時間後再被問及句子的對錯時,參與者犯錯的機會便會大大減低。所以,Peter和Koch也建議撰寫科學報道的人可以在行文中鼓勵讀者立刻對資訊進行及建立判斷。
如何打擊、澄清假新聞和錯誤資訊,也是要講一點技巧的。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稿例
1. 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 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 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李立峯]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