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在許多高收入和人口老齡化國家,年輕人不在教育、就業及培訓(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 NEET)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在2011年,歐盟青年失業人數達550萬(約21%),帶來約1500億歐元經濟損失。年輕人長期脫離社會可導致對家庭過分依賴、孤獨無力、政治冷感或對政府不信任。
「隱青」是NEET的其中一種。大眾普遍認為「隱青」就是「宅」或「廢」在家裏,形象十分負面。大家對「隱蔽」其實沒有全面理解,導致社會未能提供適當的支援。「隱青」(Hikikomori)一詞由日本引入,日本厚生勞動省及學者認為「隱青」有4種狀况:一、每天大部分時間留在家;二、避免社會接觸(如上學或工作)和社交關係(如友誼和與家人接觸);三、以上情况持續半年或以上;四、以上情况不是因患有社交恐懼症、抑鬱症、精神分裂症或迴避性人格障礙所致。
鄰近地區(如澳門、台灣、深圳)、亞洲國家(如南韓、日本)、中低收入國家(如印度、伊朗、泰國)和西方國家(如澳洲、英國、美國),同樣面對「隱青」問題。日本厚生勞動省估計2010年日本有近100萬名「隱青」,佔青年人口約一成,當中男性佔八成。有機構估計2006年本港有近2萬名「隱青」。
據筆者參與的2014年全港電話調查發現,在1010名12至29歲受訪者中,約有2%符合隱蔽狀况,粗略估計「隱青」人數可能高達4萬。調查亦發現,「隱青」較容易有上網成癮、被欺凌、自殘等危險行為的經驗和傾向。其他地區的「隱青」流行率研究十分鮮見。
隱青問題成因
學者和大眾歸咎隱蔽問題於教學制度、家庭教育、科技發展、網上社交平台和暴力遊戲普及,甚至社會「下流」現象令青年無所適從。筆者歸納出3個「隱青」問題的成因:
(1)過度依賴家庭照顧。過度保護的家庭會妨礙年輕人的心理發展,例如無法學習如何信任他人和獨立自主。由於家庭已提供足夠的資源,他們便缺乏冒險探索外界的動機,家庭成為了「安舒區」。這類過度依賴的「隱青」隱蔽情况比較嚴重,要他們走出來,可能需要長期心理治療,先解決他們心理發展的問題,減輕因發展問題帶來的情緒困擾。
(2)缺乏良好的朋輩關係。年輕人沒有基本人際溝通技巧往往導致朋輩關係欠理想,甚至在學校受到欺凌,最終逃學或輟學。然而,這類缺乏關係的「隱青」通常仍渴望與人和世界連接,因此,他們輟學後並不是每天待在家裏,還是會偶爾出來。因為缺乏信心和人際溝通技巧,要幫助他們便需要提供持久和主動的干預,例如鼓勵和陪伴他們參與團體活動,緩解他們對人際溝通的恐懼。
(3)職場待遇與期望不符。現時家長對子女的期望普遍偏高,年輕人面對沉重的學業壓力及複雜的前途問題是可想而知的。他們把時間都花在學業和事業發展上,卻忽略其他個人發展;當際遇不順時,便會感到沮喪,迷失方向。這類反抗規範的「隱青」不缺擁有高學歷者,他們隱蔽主要為了個人成長探索或尋找生命的意義。以富啟發性的教育方法讓他們有更多自我反省,培養他們在新經濟中尋找機會的洞察力,有助他們重投社會。
青年隱蔽行為的支援策略
各國學者都為這群「消失了的年輕人」着力尋找實證為本的介入及輔導方法。「隱青」長期留在家中,外人不容易發現,專業人士更難為他們提供介入服務。現時最常接觸「隱青」的方法是靠父母轉介,安排家訪,為他們評估並提供支援,可是大部分「隱青」都不太願意接觸人,對專業人士尤其敏感,甚至抗拒。近年出現新興介入模式,志願機構借助寵物的無私和善用網上平台的互動作橋樑,配合科學化研究評估成效,接觸「隱青」,為他們提供社區資訊及輔導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要輔導工作得到效果之前,成功介入是最重要的部分,介入時需要的心力和耐性,往往佔整個輔導過程大部分時間和資源。這一點希望政府撥資源推行青年服務或不同基金推行「隱青」服務時要明白「隱青」服務與其他青年工作的分別,並不能用同一把尺量度不同的青年服務的成效。
學校是年輕人成長的重要環境,老師和學校社工觀察學生情况,及早辨識隱蔽傾向及意圖,主動跟進,在學生未輟學前提供協助,對預防「隱青」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不過有些學校可能因擔心被「殺校」,未及早向教育局申報學生連續缺課問題,令跟進輟學學生更加困難。協助學生是學校和老師的責任,解決學生輟學問題實在責無旁貸。
面對隱蔽子女,家長不能只有憂慮和擔心;家人的配合及支持,能夠令社工或輔導員接觸到他們的隱蔽子女,尤其重要。聆聽「隱青」家長的聲音亦非常重要,因為年輕人隱蔽時,通常唯一接觸到的就是家人,而家長作為照顧者,就是其中最了解「隱青」生活經驗的一群。訪問「隱青」家長可讓大家從另一角度認識「隱青」和「隱青」家長的需要,可惜有關「隱青」家長的研究嚴重缺乏。聯合國在2012年強調家庭是「社會的基礎」,呼籲所有成員國制訂和執行政策時,要以「促進家庭福祉」為目標,這將有助於促進有凝聚力的社會。
盼勿只着眼障礙缺點
「隱青」問題長遠會影響當地社會發展、加重醫療負擔、損害勞動力和生育人口。隨着社會對年輕人有愈來愈多的「稱呼」,例如早期的有「邊青」,之後有「隱青」,最近的「廢青」等,希望我們不是將更多標籤加在年輕人身上,只着眼於他們的障礙和缺點,而是發展他們的個人優勢,讓他們和社會有更共融的將來。
(編者按: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來稿原題為「青年隱蔽行為的情况和支援目標與策略」)
作者黃蔚澄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李汶浩是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研究員
[黃蔚澄/李汶浩]
「隱青」是NEET的其中一種。大眾普遍認為「隱青」就是「宅」或「廢」在家裏,形象十分負面。大家對「隱蔽」其實沒有全面理解,導致社會未能提供適當的支援。「隱青」(Hikikomori)一詞由日本引入,日本厚生勞動省及學者認為「隱青」有4種狀况:一、每天大部分時間留在家;二、避免社會接觸(如上學或工作)和社交關係(如友誼和與家人接觸);三、以上情况持續半年或以上;四、以上情况不是因患有社交恐懼症、抑鬱症、精神分裂症或迴避性人格障礙所致。
鄰近地區(如澳門、台灣、深圳)、亞洲國家(如南韓、日本)、中低收入國家(如印度、伊朗、泰國)和西方國家(如澳洲、英國、美國),同樣面對「隱青」問題。日本厚生勞動省估計2010年日本有近100萬名「隱青」,佔青年人口約一成,當中男性佔八成。有機構估計2006年本港有近2萬名「隱青」。
據筆者參與的2014年全港電話調查發現,在1010名12至29歲受訪者中,約有2%符合隱蔽狀况,粗略估計「隱青」人數可能高達4萬。調查亦發現,「隱青」較容易有上網成癮、被欺凌、自殘等危險行為的經驗和傾向。其他地區的「隱青」流行率研究十分鮮見。
隱青問題成因
學者和大眾歸咎隱蔽問題於教學制度、家庭教育、科技發展、網上社交平台和暴力遊戲普及,甚至社會「下流」現象令青年無所適從。筆者歸納出3個「隱青」問題的成因:
(1)過度依賴家庭照顧。過度保護的家庭會妨礙年輕人的心理發展,例如無法學習如何信任他人和獨立自主。由於家庭已提供足夠的資源,他們便缺乏冒險探索外界的動機,家庭成為了「安舒區」。這類過度依賴的「隱青」隱蔽情况比較嚴重,要他們走出來,可能需要長期心理治療,先解決他們心理發展的問題,減輕因發展問題帶來的情緒困擾。
(2)缺乏良好的朋輩關係。年輕人沒有基本人際溝通技巧往往導致朋輩關係欠理想,甚至在學校受到欺凌,最終逃學或輟學。然而,這類缺乏關係的「隱青」通常仍渴望與人和世界連接,因此,他們輟學後並不是每天待在家裏,還是會偶爾出來。因為缺乏信心和人際溝通技巧,要幫助他們便需要提供持久和主動的干預,例如鼓勵和陪伴他們參與團體活動,緩解他們對人際溝通的恐懼。
(3)職場待遇與期望不符。現時家長對子女的期望普遍偏高,年輕人面對沉重的學業壓力及複雜的前途問題是可想而知的。他們把時間都花在學業和事業發展上,卻忽略其他個人發展;當際遇不順時,便會感到沮喪,迷失方向。這類反抗規範的「隱青」不缺擁有高學歷者,他們隱蔽主要為了個人成長探索或尋找生命的意義。以富啟發性的教育方法讓他們有更多自我反省,培養他們在新經濟中尋找機會的洞察力,有助他們重投社會。
青年隱蔽行為的支援策略
各國學者都為這群「消失了的年輕人」着力尋找實證為本的介入及輔導方法。「隱青」長期留在家中,外人不容易發現,專業人士更難為他們提供介入服務。現時最常接觸「隱青」的方法是靠父母轉介,安排家訪,為他們評估並提供支援,可是大部分「隱青」都不太願意接觸人,對專業人士尤其敏感,甚至抗拒。近年出現新興介入模式,志願機構借助寵物的無私和善用網上平台的互動作橋樑,配合科學化研究評估成效,接觸「隱青」,為他們提供社區資訊及輔導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要輔導工作得到效果之前,成功介入是最重要的部分,介入時需要的心力和耐性,往往佔整個輔導過程大部分時間和資源。這一點希望政府撥資源推行青年服務或不同基金推行「隱青」服務時要明白「隱青」服務與其他青年工作的分別,並不能用同一把尺量度不同的青年服務的成效。
學校是年輕人成長的重要環境,老師和學校社工觀察學生情况,及早辨識隱蔽傾向及意圖,主動跟進,在學生未輟學前提供協助,對預防「隱青」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不過有些學校可能因擔心被「殺校」,未及早向教育局申報學生連續缺課問題,令跟進輟學學生更加困難。協助學生是學校和老師的責任,解決學生輟學問題實在責無旁貸。
面對隱蔽子女,家長不能只有憂慮和擔心;家人的配合及支持,能夠令社工或輔導員接觸到他們的隱蔽子女,尤其重要。聆聽「隱青」家長的聲音亦非常重要,因為年輕人隱蔽時,通常唯一接觸到的就是家人,而家長作為照顧者,就是其中最了解「隱青」生活經驗的一群。訪問「隱青」家長可讓大家從另一角度認識「隱青」和「隱青」家長的需要,可惜有關「隱青」家長的研究嚴重缺乏。聯合國在2012年強調家庭是「社會的基礎」,呼籲所有成員國制訂和執行政策時,要以「促進家庭福祉」為目標,這將有助於促進有凝聚力的社會。
盼勿只着眼障礙缺點
「隱青」問題長遠會影響當地社會發展、加重醫療負擔、損害勞動力和生育人口。隨着社會對年輕人有愈來愈多的「稱呼」,例如早期的有「邊青」,之後有「隱青」,最近的「廢青」等,希望我們不是將更多標籤加在年輕人身上,只着眼於他們的障礙和缺點,而是發展他們的個人優勢,讓他們和社會有更共融的將來。
(編者按: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來稿原題為「青年隱蔽行為的情况和支援目標與策略」)
作者黃蔚澄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李汶浩是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研究員
[黃蔚澄/李汶浩]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