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國泰宣布20年來最大規模裁員,裁減600名員工,當中190人屬高級及中級管理層,預料稍後還有下一波裁員行動。國泰曾是港人引以為傲的「五星級」航空公司,惟近年逐漸褪色,去年公司錄得近6億元虧損,燃油對冲損手近85億元。有工會人士不滿裁員,批評公司將對冲投資失利的責任,轉嫁到一般員工身上,然而國泰面對的問題,遠不止是「炒輸期油」那麼簡單。公司組織臃腫、改革步伐遲緩、競爭力持續下滑,令國泰陷入結構性的困境之中,去年營業額銳減百億元,已為危機敲響警號。國泰有責任向被裁員工提供協助和支援,不過為了重振雄風,大刀闊斧改革確亦難以迴避。
營業額銳減響警號
大幅裁員無可奈何
國泰裁走的190名中、高級管理層人員,佔管理職位25%,餘下約400人則屬非管理人員職位,佔相關職位18%。雖然國泰早已宣布,鑑於市場競爭愈益激烈,公司將推出3年轉型計劃,預告將會削減人手成本三成,惟今次裁員規模之大,本港甚為少見,各界自然議論紛紛,例如有議員關注會否影響安全和服務質素,亦有工會人士質疑,資方向無辜員工開刀,將嚴重打擊士氣。國泰有必要以實際行動釋除公眾疑慮,並向被裁員工提供合理支援和補償。
自1986年上市以來,國泰只曾先後在1998年、2008年和2016年錄得虧損。1998年的虧損,原因是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的虧損,原因是金融海嘯。可是2016年的虧損,卻與國際經濟形勢沒有明顯關係。有論者認為,去年國泰出現虧蝕主因是「炒輸期油」。數年前國際油價高企,國泰大手買入燃油對冲合約,未料其後油價急瀉,2014年國泰開始出現燃油對冲虧損,3年合共損失近180億元,對公司的業績構成壓力。然而必須指出的是,2015年國泰的燃油對冲損失也接近85億元,跟今年相若,可是當年公司仍錄得60億元盈利,反映「炒輸期油」並不是國泰的致命傷。全球航空業競爭愈益激烈,營業額顯著下跌,才是國泰眼前的最大考驗。簡單地將裁員問題歸咎於「炒輸期油」,容易令人忽略了國泰競爭力下降的問題。
國泰營業額銳減,由前年的1023億元,下跌至去年的928億元,在全球不同市場的收入都出現倒退。這一情况既有外在因素,亦有國泰自身的問題。近年內地航空公司發展迅速,很多城市都陸續增設直飛外國重要城市的航線,經由香港轉飛的人次顯著減少。國泰一直主打高檔優質服務路線,尤其重視吸引商務乘客,不過近年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商務客位需求增長疲弱,大大影響公司收入。
再者,今時今日消費者的旅遊習慣已悄然改變,對於短途旅程,機票便宜比起有否飛機餐或機上娛樂設施更為重要,導致廉航搶走國泰不少客源;長途旅客方面,國泰則面臨「中東三寶」(卡塔爾航空、阿提哈德航空和阿聯酋航空)的挑戰。國泰強調要讓乘客搭得舒適,一直拒絕加密大型客機的每行座位數目,以維護「五星級」服務的聲譽;「中東三寶」等一眾大型航空公司選擇適度加密座位,接載更多乘客,從而減低營運成本和機票價錢。對來往歐亞的長途旅客來說,「中東三寶」既有價格優勢,兼享地理優勢轉機方便,服務水平也不俗,國泰自然較為吃虧。
表面風光外強中乾
香港國泰同需振作
此外,國泰架構臃腫、服務涵蓋範圍過大,也成為了一大擔子。有國際航空業分析師指出,國泰遍及180個航點的網絡似乎過於龐大,部分航線成本效益低,很難長期維持,需要裁減。國泰運營成本持續高於競爭對手,唯一救亡方法就是厲行改革。國泰提出3年重組計劃,決定增加經濟艙座位數目一成,與其他大型航空公司做法看齊,同時裁減冗員精簡架構,將人手開支削減三成,平情而論是無可奈何但必要的做法。事實上,新加坡航空公司(新航)的處境,跟國泰亦相當類似。上周新航才宣布今年頭3個月錄得1億新加坡元虧損,強調要採取激進大膽措施控制成本,以應付「中東三寶」等挑戰。國泰若不加緊改革,發憤圖強,只會愈益被競爭對手拋離。
國泰曾經四度榮登全球最佳航空公司排行榜第一位,為香港爭光,可是近年無論是業績還是服務水平,均有拾級而下之勢,除了在「全球最佳」排行榜跌出三甲,競爭力方面更未能躋身亞洲十強之內。國泰面對的不是周期困難,而是結構性的挑戰,儘管表面仍然風光,惟卻有外強中乾之勢,令人聯想到今時今日香港的處境。無論是國泰還是香港,都必須急求振作,擺脫停滯不前的困局,不能繼續吃老本。改革必然痛苦,但是拖拖拉拉不下苦功,結局只會是走向衰敗。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營業額銳減響警號
大幅裁員無可奈何
國泰裁走的190名中、高級管理層人員,佔管理職位25%,餘下約400人則屬非管理人員職位,佔相關職位18%。雖然國泰早已宣布,鑑於市場競爭愈益激烈,公司將推出3年轉型計劃,預告將會削減人手成本三成,惟今次裁員規模之大,本港甚為少見,各界自然議論紛紛,例如有議員關注會否影響安全和服務質素,亦有工會人士質疑,資方向無辜員工開刀,將嚴重打擊士氣。國泰有必要以實際行動釋除公眾疑慮,並向被裁員工提供合理支援和補償。
自1986年上市以來,國泰只曾先後在1998年、2008年和2016年錄得虧損。1998年的虧損,原因是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的虧損,原因是金融海嘯。可是2016年的虧損,卻與國際經濟形勢沒有明顯關係。有論者認為,去年國泰出現虧蝕主因是「炒輸期油」。數年前國際油價高企,國泰大手買入燃油對冲合約,未料其後油價急瀉,2014年國泰開始出現燃油對冲虧損,3年合共損失近180億元,對公司的業績構成壓力。然而必須指出的是,2015年國泰的燃油對冲損失也接近85億元,跟今年相若,可是當年公司仍錄得60億元盈利,反映「炒輸期油」並不是國泰的致命傷。全球航空業競爭愈益激烈,營業額顯著下跌,才是國泰眼前的最大考驗。簡單地將裁員問題歸咎於「炒輸期油」,容易令人忽略了國泰競爭力下降的問題。
國泰營業額銳減,由前年的1023億元,下跌至去年的928億元,在全球不同市場的收入都出現倒退。這一情况既有外在因素,亦有國泰自身的問題。近年內地航空公司發展迅速,很多城市都陸續增設直飛外國重要城市的航線,經由香港轉飛的人次顯著減少。國泰一直主打高檔優質服務路線,尤其重視吸引商務乘客,不過近年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商務客位需求增長疲弱,大大影響公司收入。
再者,今時今日消費者的旅遊習慣已悄然改變,對於短途旅程,機票便宜比起有否飛機餐或機上娛樂設施更為重要,導致廉航搶走國泰不少客源;長途旅客方面,國泰則面臨「中東三寶」(卡塔爾航空、阿提哈德航空和阿聯酋航空)的挑戰。國泰強調要讓乘客搭得舒適,一直拒絕加密大型客機的每行座位數目,以維護「五星級」服務的聲譽;「中東三寶」等一眾大型航空公司選擇適度加密座位,接載更多乘客,從而減低營運成本和機票價錢。對來往歐亞的長途旅客來說,「中東三寶」既有價格優勢,兼享地理優勢轉機方便,服務水平也不俗,國泰自然較為吃虧。
表面風光外強中乾
香港國泰同需振作
此外,國泰架構臃腫、服務涵蓋範圍過大,也成為了一大擔子。有國際航空業分析師指出,國泰遍及180個航點的網絡似乎過於龐大,部分航線成本效益低,很難長期維持,需要裁減。國泰運營成本持續高於競爭對手,唯一救亡方法就是厲行改革。國泰提出3年重組計劃,決定增加經濟艙座位數目一成,與其他大型航空公司做法看齊,同時裁減冗員精簡架構,將人手開支削減三成,平情而論是無可奈何但必要的做法。事實上,新加坡航空公司(新航)的處境,跟國泰亦相當類似。上周新航才宣布今年頭3個月錄得1億新加坡元虧損,強調要採取激進大膽措施控制成本,以應付「中東三寶」等挑戰。國泰若不加緊改革,發憤圖強,只會愈益被競爭對手拋離。
國泰曾經四度榮登全球最佳航空公司排行榜第一位,為香港爭光,可是近年無論是業績還是服務水平,均有拾級而下之勢,除了在「全球最佳」排行榜跌出三甲,競爭力方面更未能躋身亞洲十強之內。國泰面對的不是周期困難,而是結構性的挑戰,儘管表面仍然風光,惟卻有外強中乾之勢,令人聯想到今時今日香港的處境。無論是國泰還是香港,都必須急求振作,擺脫停滯不前的困局,不能繼續吃老本。改革必然痛苦,但是拖拖拉拉不下苦功,結局只會是走向衰敗。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