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不投資不收購 國泰君安國際先求穩 閻峰:港中小型股風險大 停拓孖展長青網文章

2017年05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5月22日 18:35
2017年05月22日 18: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2015年股災大傷券商元氣,如今內地降槓桿勢頭強勁,券商又首當其衝。國泰君安國際(1788)主席閻峰,多年來奉行「不投資、不收購」的原則,過去被質疑「偏保守」,但安然帶領公司度過行業危機。去年券商純利普遍跌三成到五成,公司僅微跌4%。他認為本地中小型股票風險很大,今年逐步停止中小型股票孖展業務,另外將發展結構產品增加收入(見另文)。
明報記者 顧冷冰
去年公司的減值虧損從以往不足千萬飈升至1.1億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配合國際評級和新的會計準則,另一方面是內地降槓桿的大環境下,影響公司的內地客戶,壞帳率正在提高。因而,公司將逐步停止中小型股票孖展業務,全面轉型至藍籌股。
新例將須提早撥備 防範壞帳風險
明年開始,金融界要實施「國際會計準則第9號」(IFRS 9),引入「預期損失減值」模型,而不是按照實際損失減值。閻峰說:「新的會計政策不是看斬倉了,而是如果借了一隻沒有流動性的股票,借款時就要預提壞帳。我們提前做了撥備,將來全行業都要做。」
2016年,公司孖展收入11億元,佔整體收入44%,孖展餘額按年增加22%到133.5億元。閻峰希望降低公司孖展餘額在業務的比重,他認為孖展風險在增加,「深港通開通以後,我們都認為香港中小型股票會有一輪行情,但事實上沒有。而且,2016年深圳中小型股票都走低,內地風險意識在加強。中小股在香港的槓桿率挺高,而這些股票根本就風險很大,目前我們新的不做、舊的推走,我估計下半年的時候大家都不做了。」
他認為,內地和香港市場正同步降槓桿,壞帳的趨勢走高,降槓桿對於行業影響巨大,「對我們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早做好了風險防範,等到中期報告出來後,你們就看得更明顯了」。
市帳率高於同行 關鍵在沒坐盤投資
近年出事的漢能(0566)和輝山(6863),公司從未借過孖展。執行董事祁海英表示,風險管理最重要的是,激勵機制要計算風險成本。 閻峰解釋:「假設你賺了10元,我計提了8元風險成本,只能算賺了2元。若我計提20元風險,你就虧錢了。」去年年中,公司對所有業務計算風險成本,且逐步退出中小股孖展, 也放棄了部分IPO和債券生意。
公司現在市帳率約1.6倍,比同行約1倍高。閻峰認為關鍵在於公司沒有自己坐盤投資,且旗下物業價值被嚴重低估,「我買了3層樓,當時總價4.5億元,現在每1層賣4.5億元,但自用房產不能資產重估,反而在折舊,3層樓總估值現在變成3億多元了」。
儘管投資收益是中資券商盈利的重要來源,但閻峰透露,公司至今分文不投,而母公司國泰君安(2611)也在縮減投資。他表示:「投資最大的問題是風險管理,在不注意風險管理的情况下,很容易掙錢,也很容易倒閉。券商過去靠投資賺錢,見效快。有人覺得國泰君安的模式不可模仿,因為需要20年的時間,很多人希望2年就賺大錢。」
祁海英稱,未來公司會考慮參與非趨勢投資,「保監、銀監、證監都在降槓桿,降槓桿的過程中可能出現機會,為何不投資一些可能被低估的,又保險穩健的資產呢?比如某些債券。我們不會參與股市。」
收購成本難計 集中花錢挖角
近兩年中資收購香港本地或境外金融機構掀起狂潮,國泰君安國際至今未收購任何公司,「收購那些東西給股東創造不了價值。比如收購研究機構,花幾個億,名聲是好了,全球化了,別人100年歷史,變成我的了。但有沒有相應的收入進來?我們做債券,兩三年的時間,賺了這麼多錢,這是股東利益最大化。如果我買了一個債券部,買了一個公司做債券,我可能賠3年。他可以說短期不行,長期利益最大化,可長期在哪兒呢?這個市場波動這麼大,3年沒了就沒了。」
閻峰相信,買的西服終究沒有訂制的西服來得合適,所以收購其他金融機構不如花錢挖人。祈海英笑指已有成效,目前業務部門負責人一半以上都來自外資資深團隊,「挖人前,可以了解他是否認同企業文化;買整個機構,整合極其痛苦,成本不可計量」。
[上市公司專訪]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