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年初以來阿里巴巴股價已經上漲了35%,股價創新高,市值達到3026億美元,比騰訊(0700)只少一點點,當然今年最無腦發達,事實上也是最明智的投資行為就是重倉騰訊和阿里巴巴,兩者之間龍淵子還是更看好騰訊,畢竟社交領域空間要遠大於線上零售。阿里巴巴最近的一個季度業績可見端倪。
第一季度騰訊業績超出預期,股價大漲,阿里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0%,同樣大幅超出華爾街預期,股價盤前卻大跌6.23%,收盤翻紅微漲。除了利好消息,有什麼隱憂嗎?
阿里巴巴公布2017財年第4季度財報。本季度,阿里實現收入386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60%,創上市以來最高增速。淨利潤98.5億元,同比增加了85%。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標準下,淨利潤104.4億元,同比上漲38%。雖然收入大幅增長,但是4.35元的EPS,低於預期的4.51元,是導致股價盤前下跌6.23%的主要原因。
騰訊社交領域 前景勝阿里零售
最大隱憂:GMV同比增長22%,可領先指標——活躍用戶同比只增長7%,截至3月底,阿里巴巴中國零售平台年度活躍買家為4.54億,較去年同期增長3100萬,增幅7.3%。2017財年GMV達到3.8萬億元,同比增長22%;移動端GMV為3萬億元,增速為49%。從絕對規模來看,阿里巴巴零售業務的數據非常漂亮。之所以引發了部分投資者擔憂,主要在於阿里目前收入的73%依然來自零售業務。零售業務收入主要來自佣金和廣告,前者收入增長靠GMV增長,後者廣告依賴用戶增長。所以GMV和用戶增速,對阿里巴巴未來零售業務收入增長有非常強的指引。
阿里活躍用戶只增7% 規模達極限
另外,從競爭角度,中國在線零售競爭趨勢,自營模式的京東比阿里巴巴有更強的競爭力。從2016年數據來看,京東正在迅速縮小與阿里巴巴的差距。7.3%的年度活躍買家增速創下了阿里巴巴自上市以來的新低。2017財年阿里22%的GMV增速不只是低於最大競爭對手京東的JD.com,過去12個月,JD事實上搶了阿里5%到8%的市場份額。如果考慮到阿里的數字還包括了來自速賣通和Lazada的8300萬用戶,實際的內生增速可能是負值。增速放緩最主要的原因是用戶規模已經到了極限。截至2016年底,中國網購用戶達到了4.67億,同期阿里巴巴活躍買家的數量為4.43億,即95%的網購用戶都是阿里的活躍買家用戶。相比之下,京東用戶佔網購總用戶的比例為49%,還有一定的增長空間。2017財年阿里巴巴的GMV為3.8萬億元,同比增長22%。分拆來看,淘寶貢獻了2.2萬億元,同比增17.3%,天貓GMV為1.57萬億元,同比增長28.8%。京東2016財年的GMV為6582億元,如果雙方用一個口徑的話,京東在2016年的GMV為9392億元,天貓大約只是京東的1.6倍。並沒有太大優勢。
京東搶地盤 兩者差距收窄
龍淵子估計2018年阿里GMV增速應該會降低至10%以內。阿里巴巴零售業務基數已經很大,所以22%的同比增長已算是不錯了。但根據阿里巴巴歷年數據,GMV增速應該與用戶增速趨於一致,比如說2016財年用戶同比增速為21%,GMV增速為27%。2017財年用戶增速只有7%,但GMV的增速卻達到22%,唯一可以解釋的理由是老用戶人均消費額大幅增長。實際上這也非常奇怪,因為新用戶往往來自小城市,消費能力偏低。用戶增長是先行指標,是判斷一個電商未來空間最核心的指標。所以7%用戶增長,意味着什麼了?
龍淵子這一次特別關注GMV和用戶間關係問題,就是想說明,未來阿里在新用戶增長方面面臨很大的壓力。如果用戶增速大幅放緩,可能會使阿里無法完成到2020年實現6萬億GMV的目標。從市場競爭角度來看,京東和阿里巴巴的規模差距在迅速縮小,優勢不見。阿里想要突破,需要更多業務創新,那麼,必須承受利潤縮減,而投資者未必有這個耐心。
[龍淵子 清源茶舍]
第一季度騰訊業績超出預期,股價大漲,阿里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0%,同樣大幅超出華爾街預期,股價盤前卻大跌6.23%,收盤翻紅微漲。除了利好消息,有什麼隱憂嗎?
阿里巴巴公布2017財年第4季度財報。本季度,阿里實現收入386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60%,創上市以來最高增速。淨利潤98.5億元,同比增加了85%。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標準下,淨利潤104.4億元,同比上漲38%。雖然收入大幅增長,但是4.35元的EPS,低於預期的4.51元,是導致股價盤前下跌6.23%的主要原因。
騰訊社交領域 前景勝阿里零售
最大隱憂:GMV同比增長22%,可領先指標——活躍用戶同比只增長7%,截至3月底,阿里巴巴中國零售平台年度活躍買家為4.54億,較去年同期增長3100萬,增幅7.3%。2017財年GMV達到3.8萬億元,同比增長22%;移動端GMV為3萬億元,增速為49%。從絕對規模來看,阿里巴巴零售業務的數據非常漂亮。之所以引發了部分投資者擔憂,主要在於阿里目前收入的73%依然來自零售業務。零售業務收入主要來自佣金和廣告,前者收入增長靠GMV增長,後者廣告依賴用戶增長。所以GMV和用戶增速,對阿里巴巴未來零售業務收入增長有非常強的指引。
阿里活躍用戶只增7% 規模達極限
另外,從競爭角度,中國在線零售競爭趨勢,自營模式的京東比阿里巴巴有更強的競爭力。從2016年數據來看,京東正在迅速縮小與阿里巴巴的差距。7.3%的年度活躍買家增速創下了阿里巴巴自上市以來的新低。2017財年阿里22%的GMV增速不只是低於最大競爭對手京東的JD.com,過去12個月,JD事實上搶了阿里5%到8%的市場份額。如果考慮到阿里的數字還包括了來自速賣通和Lazada的8300萬用戶,實際的內生增速可能是負值。增速放緩最主要的原因是用戶規模已經到了極限。截至2016年底,中國網購用戶達到了4.67億,同期阿里巴巴活躍買家的數量為4.43億,即95%的網購用戶都是阿里的活躍買家用戶。相比之下,京東用戶佔網購總用戶的比例為49%,還有一定的增長空間。2017財年阿里巴巴的GMV為3.8萬億元,同比增長22%。分拆來看,淘寶貢獻了2.2萬億元,同比增17.3%,天貓GMV為1.57萬億元,同比增長28.8%。京東2016財年的GMV為6582億元,如果雙方用一個口徑的話,京東在2016年的GMV為9392億元,天貓大約只是京東的1.6倍。並沒有太大優勢。
京東搶地盤 兩者差距收窄
龍淵子估計2018年阿里GMV增速應該會降低至10%以內。阿里巴巴零售業務基數已經很大,所以22%的同比增長已算是不錯了。但根據阿里巴巴歷年數據,GMV增速應該與用戶增速趨於一致,比如說2016財年用戶同比增速為21%,GMV增速為27%。2017財年用戶增速只有7%,但GMV的增速卻達到22%,唯一可以解釋的理由是老用戶人均消費額大幅增長。實際上這也非常奇怪,因為新用戶往往來自小城市,消費能力偏低。用戶增長是先行指標,是判斷一個電商未來空間最核心的指標。所以7%用戶增長,意味着什麼了?
龍淵子這一次特別關注GMV和用戶間關係問題,就是想說明,未來阿里在新用戶增長方面面臨很大的壓力。如果用戶增速大幅放緩,可能會使阿里無法完成到2020年實現6萬億GMV的目標。從市場競爭角度來看,京東和阿里巴巴的規模差距在迅速縮小,優勢不見。阿里想要突破,需要更多業務創新,那麼,必須承受利潤縮減,而投資者未必有這個耐心。
[龍淵子 清源茶舍]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