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那年大病,徘徊死亡邊緣,黃垤華在拍子簿寫下十句遺囑,告訴後輩:「我離開化成灰後,只需要灑在兩個地方。」一把灑在吊燈籠,與連綿山麓為鄰;一把撒在印洲塘海中央,碧海青天,旖旎風光據說當年曾邀得英女王到訪。
山野之人,歸於山野,八十五歲的他早已踏遍香港境內山川,常掛在口邊,無憾了,但還有責任未完——山嶺交託他的記憶他要傳承下去。「因為不可湮沒無聞,太容易了。」在這個什麼也可以輕易化為烏有的年代。
今天翻開官方地圖,佔全港土地總面積近七成的綠化地區一片留白,名山大川中間的,都是沒沒無聞之輩,沒有被記下名字,注定被歷史遺忘。
為了還原山嶺資料,黃垤華修編了香港第一本山志《香港山嶺志》,他實地考察,走訪鄉民土著,審視山嶺稱謂,為留白補遺:「都是有名字的,因為曾經有人生活在那裏。」舊客的足印化成幽靈,依附山水之間,靜候識途山友呼喚其昔日的名謂。
香江健行社 分區尋幽探秘生
浩瀚的記憶補遺工程開展在五十年代之間,那年,黃垤華與志同道合遊山玩水,坊間買回來的地圖,粗率簡略,地名也與當地人所知相去甚遠。有一次他們在西貢找船,想登地圖上的高洲(High Island),船家一臉茫然,細問鄉民,才知道地圖所指的叫糧船灣洲:「引起我們一班人懷疑,便想到要考究到底這些地方的真正名字是什麼。」
「於是我們行之餘,也要訪問,問出個真相來,誰不知一洗濕個頭,便愈踩愈深。」一問便六十多年。
去新娘潭好大件事 行山看軍用地圖
一九六五年秋,他與友儕同好組成「香江健行社」,將港九新界分成二十五區,然後分組抽籤,每逢周日休假,便分頭作分區探索。那個年代,郊野公園山徑尚未築起,到新界內陸山水尋幽探秘是大事一樁:「比如現在去新娘潭,大埔火車站出來便有專線巴士直達,落車行兩步便到,那時我們去新娘潭好大件事,我在中環住的話,四點鐘在上環飲早茶,搭天星過海,在鐘樓上火車到大埔,再到元洲仔租隻船,在涌尾、八仙嶺腳上岸,再行一段山路才到,去到影張相,摸下啲水便要立即回程。」說是一趟冒險也不為過,因此準備的工夫也是一絲不苟。嫌一般地圖不夠精準,他們四出蒐羅英軍的軍用地圖,到夜冷店、軍事迷的拍賣會上碰運氣,幾經辛苦儲齊一套:「最後卒之搵到第十張,真是一額汗,當堂威晒,我哋香江健行社有第十張,其他個個也找不到,之後便壯膽,行去一些荒僻的山徑也不怕。」
「不要少看這些舊的地圖,都是歷史文獻來的。」他用鉛筆在舊地圖上仔細標注,密密麻麻的蠅頭小字之間,萬宜水庫、船灣淡水湖未興建之前的地貌清晰可見。
行山備問卷 訪問當地鄉民
今天郊野公園山林茂密,連綿不絕的大片綠中間偶然穿插着人工鋪砌的石屎山徑;昔日是另一番面貌,鄉民靠山吃山,開墾農田,上山破柴、趕牛,一片黃茅草之間的泥徑清晰可見,是勞動日常的軌迹:「因為多人行,路便多,一眼睇晒邊條山脊,邊度有路。」
也沒有所謂行山裝備,健行社一行人踩着白布鞋,手挽着笨重藤篋,裏頭有裝着水的玻璃瓶,有一磅麵包作乾糧,還有一份問卷。
山名路名 鄉民口耳流傳
「未去之前,會先做一份問卷。比如在地圖上看到想問的地方,便用綠筆圈起,編在問卷上,到那地方附近訪問當地鄉民,如果不記下,回來後便像吃威化餅飲滾水,渣都無,一定要做筆記。」荒山野嶺沒有路標牌坊,一草一木的名字只在鄉民口中之間流傳:「比如我們在市區,有很多街名、大廈名,好比那些村民他們在山上生活,放牛去到哪裏?在某某地方走失了,要上去找,也一定要有名字。」
從「外嫁女」口中印證兩村資料
由山巔到山腳,上坡下坡,中間的一溪一澗皆有其名,有時候山嶺夾在兩村之間,兩邊的村民各窺一斑不見全豹,他們便會數度重訪同一地方,今個月到東村探訪,下個月到西村作客,早期的鄉民民風淳樸,對於有外客造訪,好奇之餘也不厭其煩,有時甚至主動邀請山客留宿,偶然遇上兩村「通婚」,更能在這些「外嫁女」口中印證兩村得出的資料,整合出完整的山貌。
燂船埔就是布袋澳
名字賦予身分,盛載着記憶。黃垤華說,布袋澳有個地方,叫「燂船埔」;六十年代以前,香港漁船多以木製,為防止船身霉爛,水上人家會將船隻固在淺灘,用淡水洗淨船身、清除船底的蠔殼雜物,再用禾草或乾竹枝紮成火把,煙熏船身各部位,再塗上桐油,是謂「燂船」。今天地圖上再看不見「燂船埔」,失去名字,布袋澳一隅只剩下海岸線,水草和淺灘。
被誤標 被湮沒的山
「地名,是那些人在上面的作息生活,是先民遺下來的結晶,我們後輩要承傳他,因為不想失去。」是老龍坑不是何文田,是囍帖街不是囍匯,《新安縣志》中記載的桂角山被湮沒了,地圖上整座被誤標作雞公山,卻不知它只是山脈中其中的一部分:「桂角山絕巘,三峰鼎立,最高處為羅天頂,居中,海拔五八五米……」黃垤華編寫桂角山志,讓消失的山頭重現《香港山嶺志》中。
山友上山 各自研究「功夫」
山水有餘韻,就欠知音。昔年健行社好生興旺,一行人到山上尋找各自的答案,有人研究本草醫藥,有人考究地質,有人仰觀星象,數十年功夫積存下來,各自成了專家,黃垤華憶述,健行社高峰時期,一次出行有過百人參與:「去到高山大霧時,那時還沒有對講機,龍頭蛇尾完全不見,靠哨號,暫停,大休,和起行也有不同的吹法。」社員逢周三聚會,部署行程,風雨不改,六七暴動期間入夜後實施戒嚴,無損他們登山雅興:「有次行得遠,兜到出北潭涌外邊,幸好遇上一班工友去燒烤,見到架車開出來,立即截住他,去到西貢被截查,因為那班人有間廠,我們又有身分證,便知道我們是旅行,放我們出市區,如果不車我們,便要在山中過夜。」
獨愛香港山水 視為知己好友
今天健行社早已式微,畢竟已過了半個世紀。若然要強行論資排輩的話,黃垤華是香港「山界」的第二代,在成立健行社之前,他參與過第一代山友成立的「庸社」,對於庸社的傳奇人物黃佩佳尤其神往,可惜黃佩佳後來赴廣州抗日後杳無音訊,未能夠一睹前人風采。黃佩佳筆名「江山故人」,黃垤華同視山水為知己好友,《水經注.江水》中說,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於千古矣:「我很有同感,千古之中能夠有這個知己,能夠識得我,如此愛惜我。」走過神州大陸萬水千山,他獨愛香港這班老朋友,要將他們託付的故事流傳下去。
編《香港山嶺志》 流傳山水故事
「很多人走不動了,或者移民,將自己在健行社中的資料交到我手上,那些口述歷史,那些土名,如果我不編出來,對不起那老前輩,對不起那些鄉民,辜負了他們的一番好意,所以迫在眉睫。」翻開《香港山嶺志》內頁的作者簡介,待刊的尚有《大嶼山志補編》、《 香港輿地山川志備攷》、《香港水域航行脞錄》、《香港東部水域南佛堂古蹟叢考》……不一而足,關於地名,關於風土本貌,黃垤華要說的還有很多很多。
「我八十五歲了,所以計起上來,是不是很忙?」收拾起桌上的地圖資料,他要趕回家中埋首卷籍,偶然抬頭聽聞有人要打郊野公園主意︰「你要發展房屋,好多計可以諗,有好多棕地為什麼又不敢郁佢?」
文﹕梁仲禮
圖﹕馮凱鍵、潘熹玟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山野之人,歸於山野,八十五歲的他早已踏遍香港境內山川,常掛在口邊,無憾了,但還有責任未完——山嶺交託他的記憶他要傳承下去。「因為不可湮沒無聞,太容易了。」在這個什麼也可以輕易化為烏有的年代。
今天翻開官方地圖,佔全港土地總面積近七成的綠化地區一片留白,名山大川中間的,都是沒沒無聞之輩,沒有被記下名字,注定被歷史遺忘。
為了還原山嶺資料,黃垤華修編了香港第一本山志《香港山嶺志》,他實地考察,走訪鄉民土著,審視山嶺稱謂,為留白補遺:「都是有名字的,因為曾經有人生活在那裏。」舊客的足印化成幽靈,依附山水之間,靜候識途山友呼喚其昔日的名謂。
香江健行社 分區尋幽探秘生
浩瀚的記憶補遺工程開展在五十年代之間,那年,黃垤華與志同道合遊山玩水,坊間買回來的地圖,粗率簡略,地名也與當地人所知相去甚遠。有一次他們在西貢找船,想登地圖上的高洲(High Island),船家一臉茫然,細問鄉民,才知道地圖所指的叫糧船灣洲:「引起我們一班人懷疑,便想到要考究到底這些地方的真正名字是什麼。」
「於是我們行之餘,也要訪問,問出個真相來,誰不知一洗濕個頭,便愈踩愈深。」一問便六十多年。
去新娘潭好大件事 行山看軍用地圖
一九六五年秋,他與友儕同好組成「香江健行社」,將港九新界分成二十五區,然後分組抽籤,每逢周日休假,便分頭作分區探索。那個年代,郊野公園山徑尚未築起,到新界內陸山水尋幽探秘是大事一樁:「比如現在去新娘潭,大埔火車站出來便有專線巴士直達,落車行兩步便到,那時我們去新娘潭好大件事,我在中環住的話,四點鐘在上環飲早茶,搭天星過海,在鐘樓上火車到大埔,再到元洲仔租隻船,在涌尾、八仙嶺腳上岸,再行一段山路才到,去到影張相,摸下啲水便要立即回程。」說是一趟冒險也不為過,因此準備的工夫也是一絲不苟。嫌一般地圖不夠精準,他們四出蒐羅英軍的軍用地圖,到夜冷店、軍事迷的拍賣會上碰運氣,幾經辛苦儲齊一套:「最後卒之搵到第十張,真是一額汗,當堂威晒,我哋香江健行社有第十張,其他個個也找不到,之後便壯膽,行去一些荒僻的山徑也不怕。」
「不要少看這些舊的地圖,都是歷史文獻來的。」他用鉛筆在舊地圖上仔細標注,密密麻麻的蠅頭小字之間,萬宜水庫、船灣淡水湖未興建之前的地貌清晰可見。
行山備問卷 訪問當地鄉民
今天郊野公園山林茂密,連綿不絕的大片綠中間偶然穿插着人工鋪砌的石屎山徑;昔日是另一番面貌,鄉民靠山吃山,開墾農田,上山破柴、趕牛,一片黃茅草之間的泥徑清晰可見,是勞動日常的軌迹:「因為多人行,路便多,一眼睇晒邊條山脊,邊度有路。」
也沒有所謂行山裝備,健行社一行人踩着白布鞋,手挽着笨重藤篋,裏頭有裝着水的玻璃瓶,有一磅麵包作乾糧,還有一份問卷。
山名路名 鄉民口耳流傳
「未去之前,會先做一份問卷。比如在地圖上看到想問的地方,便用綠筆圈起,編在問卷上,到那地方附近訪問當地鄉民,如果不記下,回來後便像吃威化餅飲滾水,渣都無,一定要做筆記。」荒山野嶺沒有路標牌坊,一草一木的名字只在鄉民口中之間流傳:「比如我們在市區,有很多街名、大廈名,好比那些村民他們在山上生活,放牛去到哪裏?在某某地方走失了,要上去找,也一定要有名字。」
從「外嫁女」口中印證兩村資料
由山巔到山腳,上坡下坡,中間的一溪一澗皆有其名,有時候山嶺夾在兩村之間,兩邊的村民各窺一斑不見全豹,他們便會數度重訪同一地方,今個月到東村探訪,下個月到西村作客,早期的鄉民民風淳樸,對於有外客造訪,好奇之餘也不厭其煩,有時甚至主動邀請山客留宿,偶然遇上兩村「通婚」,更能在這些「外嫁女」口中印證兩村得出的資料,整合出完整的山貌。
燂船埔就是布袋澳
名字賦予身分,盛載着記憶。黃垤華說,布袋澳有個地方,叫「燂船埔」;六十年代以前,香港漁船多以木製,為防止船身霉爛,水上人家會將船隻固在淺灘,用淡水洗淨船身、清除船底的蠔殼雜物,再用禾草或乾竹枝紮成火把,煙熏船身各部位,再塗上桐油,是謂「燂船」。今天地圖上再看不見「燂船埔」,失去名字,布袋澳一隅只剩下海岸線,水草和淺灘。
被誤標 被湮沒的山
「地名,是那些人在上面的作息生活,是先民遺下來的結晶,我們後輩要承傳他,因為不想失去。」是老龍坑不是何文田,是囍帖街不是囍匯,《新安縣志》中記載的桂角山被湮沒了,地圖上整座被誤標作雞公山,卻不知它只是山脈中其中的一部分:「桂角山絕巘,三峰鼎立,最高處為羅天頂,居中,海拔五八五米……」黃垤華編寫桂角山志,讓消失的山頭重現《香港山嶺志》中。
山友上山 各自研究「功夫」
山水有餘韻,就欠知音。昔年健行社好生興旺,一行人到山上尋找各自的答案,有人研究本草醫藥,有人考究地質,有人仰觀星象,數十年功夫積存下來,各自成了專家,黃垤華憶述,健行社高峰時期,一次出行有過百人參與:「去到高山大霧時,那時還沒有對講機,龍頭蛇尾完全不見,靠哨號,暫停,大休,和起行也有不同的吹法。」社員逢周三聚會,部署行程,風雨不改,六七暴動期間入夜後實施戒嚴,無損他們登山雅興:「有次行得遠,兜到出北潭涌外邊,幸好遇上一班工友去燒烤,見到架車開出來,立即截住他,去到西貢被截查,因為那班人有間廠,我們又有身分證,便知道我們是旅行,放我們出市區,如果不車我們,便要在山中過夜。」
獨愛香港山水 視為知己好友
今天健行社早已式微,畢竟已過了半個世紀。若然要強行論資排輩的話,黃垤華是香港「山界」的第二代,在成立健行社之前,他參與過第一代山友成立的「庸社」,對於庸社的傳奇人物黃佩佳尤其神往,可惜黃佩佳後來赴廣州抗日後杳無音訊,未能夠一睹前人風采。黃佩佳筆名「江山故人」,黃垤華同視山水為知己好友,《水經注.江水》中說,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於千古矣:「我很有同感,千古之中能夠有這個知己,能夠識得我,如此愛惜我。」走過神州大陸萬水千山,他獨愛香港這班老朋友,要將他們託付的故事流傳下去。
編《香港山嶺志》 流傳山水故事
「很多人走不動了,或者移民,將自己在健行社中的資料交到我手上,那些口述歷史,那些土名,如果我不編出來,對不起那老前輩,對不起那些鄉民,辜負了他們的一番好意,所以迫在眉睫。」翻開《香港山嶺志》內頁的作者簡介,待刊的尚有《大嶼山志補編》、《 香港輿地山川志備攷》、《香港水域航行脞錄》、《香港東部水域南佛堂古蹟叢考》……不一而足,關於地名,關於風土本貌,黃垤華要說的還有很多很多。
「我八十五歲了,所以計起上來,是不是很忙?」收拾起桌上的地圖資料,他要趕回家中埋首卷籍,偶然抬頭聽聞有人要打郊野公園主意︰「你要發展房屋,好多計可以諗,有好多棕地為什麼又不敢郁佢?」
文﹕梁仲禮
圖﹕馮凱鍵、潘熹玟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