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台灣茶的時光味道——訪秋惠文庫長青網文章

2017年05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5月20日 06:35
2017年05月2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時間 是無聲的單人舞曲 雙人舞步……

青春 是有口難言的眼淚 忘了擦乾……

記憶 是你沒聽過的鄉愁 在那杯茶裏……

此次到訪位於台北的秋惠文庫,創辦人牙醫林于昉與大家展示分享的是台灣茶葉的周邊文物。林醫師第一個拿出的是一罐紅茶,裏面還裝着茶葉,未曾拆封過,其名為「日東紅茶」。「日東」之名是為日本的茶公司,而其紅茶茶葉種植地點是在台灣。在日據時代很多茶都是經由這些世界級貿易公司(當時同為知名公司的還有「三井」)將產品賣到全世界。這罐茶大概有八九十年的歷史,林醫生未曾開封過,因為開封對於茶葉本身就是一種破壞,應該要永久保存它才是正確的。


特色茶罐 滿載台灣生活

隨後林醫師介紹的一隻空的茶罐,特別的地方在於它的「工」,上面那些特別的紋路都是立體的,用的是一種叫做「雕銅」的工法。罐子上面有以「雕銅」刻出的「With the Compliments of Formosan Government」字樣,這代表着當時台灣總督府製作這個罐子用來裝茶葉送給外賓。既然是要送給外賓的禮物,罐子做工自然不能馬虎,罐子本身就是一件工藝品。


接下來幾件則更加有趣了,有專門讓顧客帶回家試喝而設計的罐子,亦有兩件非常能夠代表台灣生活的茶罐,保存時間大概都有七八十年以上。上面的圖案是將手繪的圖案透過印刷弄上去的,像其中一件上面手繪的是台灣農村的景象:檳榔樹、閩式建築、稻園,而另外一件則有着茶園採收的圖案。這兩個罐子當時是裝烏龍茶茶葉外銷用的,透過這些圖案,讓其他國家的顧客一看到這些意象圖就能知道這是來自台灣的茶。而歐美人本來是習慣喝紅茶的,當時為了要推廣烏龍茶,於是在以前罐子上也寫着「Extra choicest blend of Formosa Oolong Tea with the finest growths of Ceylon & India」,這代表着茶商把台灣的烏龍茶再混合錫蘭的紅茶或者印度的紅茶,然後調出歐洲人喜歡的味道後再做外銷。


除了一般正常尺寸茶罐以外,現場也有幾個較大的金花茶葉罐,推測為茶行專用,不同於外銷或是售給顧客用的茶罐,這些大尺寸茶罐則是擺在店內,看顧客需要多少再從中拿茶葉出來秤賣給顧客。這些大茶罐很可能是來自於大陸地區,透過貿易才來到台灣。


天鵝絨海報 承襲服飾技法

林醫師也收藏着不同於普通印刷的海報,像是利用天鵝絨製的海報。而製作這種海報的公司就是以前的「三越吳服店」,而三越吳服店就是現在的「三越百貨公司」,在台灣則叫做「新光三越百貨公司」。「三越吳服店」本身是專門做布料的公司,吳服的意思就是日本的傳統和服,承襲了服飾店的手法,海報上有印刷、有手繪、有縫紉,透過非常多的技法才完成了這樣的海報。


林醫師介紹了一張只有在邊上寫着「Formosa Tea」的天鵝絨海報,「Formosa Tea」就是福爾摩沙茶。海報上面有一位拿着茶葉和茶花的日本美女,但並沒有任何廠商名字。那時候的日本總督為了推銷台灣茶,會在世界各國博覽會廣設會場。在泡茶給各國嘉賓喝的同時,就會放上這些推廣海報。而海報上沒有任何商家名稱就是希望在各國嘉賓前,各家的茶葉商都能夠公平地去競爭,跟現在的農會在替自己農產品做一個全面推廣的意思一樣。


林醫師在收到這張海報時對它所知並不多,直到一位日本觀光客來看過之後,才從觀光客處得悉海報的出品者、製作時間、地點等資訊。由此可知,海報存世的數量是相當稀少的,秋惠文庫珍藏着三張,而林醫師在外鑑寶多年,也只碰到過一張。海報跨度時間大約有一世紀,難得的是海報並沒有所謂「褪色」的狀况發生,一百年前與一百年後,作品的顏料肌膚是一樣的,一樣光鮮亮麗。


林醫師回憶當年搭火車去豐原找外婆時,在車上都會有倒茶的服務。倒茶小姐技術通常都要很好,她們得要單手拿着杯子用特殊動作把茶杯再次打開,然後拿着滾燙的水倒下去。這樣的茶,對於許多台灣人來說是印象深刻的,因為這代表着他們在旅行途中的一種休閒體現,也代表着台灣那時候的喝茶文化是很普遍、庶民化的。而火車上的茶包,秋惠文庫也有收藏,當初在火車上如果坐的是軟座就可以免費拿到這樣的茶包,其中有幾種可以選,像是花茶或是鐵觀音。


絲質明信片 帶台茶走向國際

每個會收藏生活化文物的人都多少擁有一顆童心,而會去蒐集的東西對於生活都一定有一些影響。林醫師則對於沒看過的東西感到稀奇,像是茶的宣傳品或是包裝品。


在日本人來台前,那時的台灣人不怎麼為茶做廣告。日本人來台後為了將茶推向國際,他們做了相當多的文宣品以及廣告。林醫師展示分享了一張明信片,在當時世界各國博覽會上,當國外顧客來品茶時,就能夠獲得一張像這樣絲質材質的明信片作為紀念品。從此及上述那些茶罐、海報都能夠看出日本人花很多心力在推廣,因為那些文宣品、廣告多半都是拿來推銷到歐美用的,因此文庫內的收藏品也大多從歐美收回,反而留在台灣本土非常的少。直到林醫師長大後才發現台灣其實有銷過那麼好的東西,同時意識到自己完全不懂那一段的歷史,在他蒐集的同時對於歷史有了更多的了解。


而每個國家因為地域性對於這些文物的價值觀是不一樣的。林醫師有幾次與老外在交流時,他們認為茶葉的罐子可以拿到跳蚤市場去賣,同時不乏買家。結果那些老外就直接將裏面的茶葉倒掉,因為他們認為那是過期食品不能食用。


在二千年以前,網路尚未盛行,林醫師要找收藏品就得親自到國外的跳蚤市場去買。二千年以後,這些文物其實在網路上都買得到,在外國人眼裏,他們並不認為這些是很貴重的物品,他們稱這些二手物品為「Tea Tin」,「Tin」就是錫的意思,而這種Tin有很多種,有茶葉罐的Tin也有餅乾盒的Tin等。


林醫師本身較常去的是日本跳蚤市場,而美國的只去過一次,原因是美國的跳蚤市場太大了,他們什麼東西都有,所以要找台灣的相關文物反而比較難。但是當時那個年代茶葉的銷量很大,到美國甚至是歐洲的都有,因此透過網路反而比到現場找來得方便,基本上只要在網上找「Formosa Tea」就會出現一堆。


對於在蒐集了這麼多的文物以後,林醫師有沒有想要辦一個公開性的、更加細項分類的展覽?他則表示「茶」一類的收藏項目在秋惠文庫並不是收藏得最好的,台灣收藏界裏有很多人收藏得更好更完整,但若是有機會能夠和一些前輩合作交流,他是相當樂意的。


(本文圖片由老器生活糧行影像社提供。林文炫為老器生活糧行影像社主理人、台灣知名詞作者。潘崇義為老器生活糧行影像社執行製片人。林文炫除對台灣茶與文化作了一系列文字訪談紀錄外,另亦有影像訪談收於本報相關網站:https://indietv.hk,歡迎瀏覽)


特約主編﹕潘耀明

責任編輯﹕張志豪

編輯﹕王翠麗

訪問及記錄﹕林文炫

整理﹕潘崇義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