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文章】香港回歸20年,到了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如何真實、客觀、準確地評估過去20年的得失成敗,自然是按照一國兩制道路走下去必不可少的工夫。過去的20年,是「迷失的20年」,這是一種評估。這種評估,可能礙眼礙耳,但是知道香港迷失了什麼,不正是可以找回「迷失的」,使今後的路行得更順暢嗎?筆者最為憂慮的是,香港制度優勢弱化的痛點。
這些年,內地城市「以彎道超車」的模式直追香港,而香港的老競爭對手新加坡則已是「爬頭」,不但人均GDP(本地生產總值)超過香港,而且居住面積等生活基本素質遠在香港之上。香港人,應該有切膚之痛。
當下,方方面面都在說「一國兩制的初心」,事實上,一國兩制初心,就是要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就是認定香港原來的制度比起改為實行內地的社會制度更能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筆者的另一種說法,就是香港原來制度具有優勢。那麼,說「迷失20年」,是否可以說,我們「迷失了制度優勢」?
事實上,回頭看20年,香港優勢弱化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地理優勢一步步變為劣勢,使到香港航運、物流、客運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領先地位不斷下降。在2004年之前,香港貨櫃運輸量一直雄踞世界第一,之後連續被上海、新加坡超越。近年更逐年被深圳港、寧波港、青島港超過。為什麼?因為香港原來最靠出海口的地理優勢變為了劣勢,貨運的「就近原則」使香港的貨運必然被鄰近內地港口不斷分薄。空中客運和貨運,也會同樣命運。香港在這方面的努力,只是延緩下降的進程而不能改變這個趨勢。
再就是,香港原來的「獨有行業」紛紛被打破,不再「獨有」。深圳股市的崛起壯大,打破了香港聯交所的獨有生意。而前海、橫琴和南沙3個自由貿易區金融業的發展,也不斷分薄香港各類金融機構的業務。而且,這3個自由貿易區打正旗號的「港貨」生意,以及無限增長的免稅商品生意,必然不斷蠶食香港的「購物天堂」。現在,當有人還說「香港不可替代的優勢」時,要想想有沒有自欺欺人的成分。
回歸以來,眼見香港的生產效能下降,重大工程嚴重延期。港鐵、高鐵和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工程,延誤和超支成為「常態」,香港的金字招牌蒙灰。最可怕的是,香港的生產力體現在「砌磚頭」,香港始終找不到經濟發展新的內生動力。香港上世紀起飛成為「四小龍」之一,首先是搭上3次全球產業轉移的「便車」,內地的改革開放也給香港提供機會。但是,香港本地地價樓價租金「三高」的結構矛盾始終得不到改善,使到產業日趨空洞化、單一化。原來異常繁榮的影視產業的江河日下,被視為香港衰敗的符號。
筆者曾在本欄為文,〈一國兩制最痛:二次分配未解決〉(2016年8月12日),說的正是經濟發展遲緩,基層市民生活水準徘徊不前,社會矛盾激化。收入遠遠追不上樓價,這是人人皆有切身體會,香港更是作為發達經濟體中唯一沒有全民退休保障制度的地區,長者貧困成為死症。政府二次分配不力,基層收入更與富裕階層的財富效應和累積成鮮明對照,造成量度貧富差距的堅尼系數名列世界前茅。社會怨氣的累積也為各種反政府行為提供彈藥。
工商界領導力難以恭維
筆者常思考:香港的問題,當追根於領導者;不過,領導者也有多個層面。在香港這個層面,直接的領導者是政府,間接的但是又實質的則是資產階級。香港以往3任行政長官施政的長短利弊,輿論已有充分評說,但是香港工商界領導力如何恭維?代表工商界的自由黨每况愈下,令人唏噓。香港工商大佬雖坐擁巨資但缺乏對世界經濟潮流的把握,而在政治層面似乎是繼承了中國資產階級軟弱、勢利的弱點。筆者相信,香港保留原來的資本主義制度,甚至在功能組別等方面為其執政提供方便,應該就是讓香港資本家在政經各個層面發揮領導和主導作用。但20年的實踐事與願違,這是否正是香港制度優勢弱化的體現呢?
可以肯定的是,香港特區政府管治能力弱化,甚至不及殖民政府,正是香港原有制度優勢弱化的集中體現。歷史證明,回歸前殖民政府的「玫瑰園計劃」是十分成功的,不但是當其時穩定香港的有力舉措,新機場等10項工程也為香港的長遠發展作出堅實的鋪墊。那麼,大家是否可以問問,假如是換作特區政府決策,有這等魄力?
那麼,再換位思考一下:如果現在還是殖民政府管治,他們是否在覓地造屋難題前束手無策?他們不敢去填海?他們不能靈活去處理郊野公園問題?他們不能找到合適的平衡點說服環保人士?再者,香港是否可以有「新玫瑰園大計」?香港是全世界最有錢的政府之一、香港是全世界最自由的自由港、香港是信息最通暢最敏感的地方,香港有什麼「玫瑰園」不能想、有什麼工程大計不能做?
判定管治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是否有效正確施政,並達至實效,使香港繁榮穩定更上層樓。以這個標準看,香港確實是「迷失了20年」。客觀看,香港踐行一國兩制,前無古人,矛盾是逐步展開。也許,北京當下對於「中央全面管治權」與「港人自治、高度自治」的矛盾,已有所認識,或者也在嘗試尋找適當的平衡點。但是,對於過去殖民時代的香港的管治制度優勢是否又能解釋清楚呢?
往昔優勢﹕權力集中決策正確
筆者認為,我們並不是留戀殖民統治,但是必須承認,權力集中而決策正確,正是以前制度優勢的體現。回歸後的「行政主導」不堪一擊,一個拉布就繳械了。未來怎麼辦?民主要推進、施政要有效,有這樣的新制度嗎?也許,在新制度誕生前,就只能看新特首的能耐了。
資深傳媒人
[劉瀾昌]
這些年,內地城市「以彎道超車」的模式直追香港,而香港的老競爭對手新加坡則已是「爬頭」,不但人均GDP(本地生產總值)超過香港,而且居住面積等生活基本素質遠在香港之上。香港人,應該有切膚之痛。
當下,方方面面都在說「一國兩制的初心」,事實上,一國兩制初心,就是要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就是認定香港原來的制度比起改為實行內地的社會制度更能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筆者的另一種說法,就是香港原來制度具有優勢。那麼,說「迷失20年」,是否可以說,我們「迷失了制度優勢」?
事實上,回頭看20年,香港優勢弱化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地理優勢一步步變為劣勢,使到香港航運、物流、客運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領先地位不斷下降。在2004年之前,香港貨櫃運輸量一直雄踞世界第一,之後連續被上海、新加坡超越。近年更逐年被深圳港、寧波港、青島港超過。為什麼?因為香港原來最靠出海口的地理優勢變為了劣勢,貨運的「就近原則」使香港的貨運必然被鄰近內地港口不斷分薄。空中客運和貨運,也會同樣命運。香港在這方面的努力,只是延緩下降的進程而不能改變這個趨勢。
再就是,香港原來的「獨有行業」紛紛被打破,不再「獨有」。深圳股市的崛起壯大,打破了香港聯交所的獨有生意。而前海、橫琴和南沙3個自由貿易區金融業的發展,也不斷分薄香港各類金融機構的業務。而且,這3個自由貿易區打正旗號的「港貨」生意,以及無限增長的免稅商品生意,必然不斷蠶食香港的「購物天堂」。現在,當有人還說「香港不可替代的優勢」時,要想想有沒有自欺欺人的成分。
回歸以來,眼見香港的生產效能下降,重大工程嚴重延期。港鐵、高鐵和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工程,延誤和超支成為「常態」,香港的金字招牌蒙灰。最可怕的是,香港的生產力體現在「砌磚頭」,香港始終找不到經濟發展新的內生動力。香港上世紀起飛成為「四小龍」之一,首先是搭上3次全球產業轉移的「便車」,內地的改革開放也給香港提供機會。但是,香港本地地價樓價租金「三高」的結構矛盾始終得不到改善,使到產業日趨空洞化、單一化。原來異常繁榮的影視產業的江河日下,被視為香港衰敗的符號。
筆者曾在本欄為文,〈一國兩制最痛:二次分配未解決〉(2016年8月12日),說的正是經濟發展遲緩,基層市民生活水準徘徊不前,社會矛盾激化。收入遠遠追不上樓價,這是人人皆有切身體會,香港更是作為發達經濟體中唯一沒有全民退休保障制度的地區,長者貧困成為死症。政府二次分配不力,基層收入更與富裕階層的財富效應和累積成鮮明對照,造成量度貧富差距的堅尼系數名列世界前茅。社會怨氣的累積也為各種反政府行為提供彈藥。
工商界領導力難以恭維
筆者常思考:香港的問題,當追根於領導者;不過,領導者也有多個層面。在香港這個層面,直接的領導者是政府,間接的但是又實質的則是資產階級。香港以往3任行政長官施政的長短利弊,輿論已有充分評說,但是香港工商界領導力如何恭維?代表工商界的自由黨每况愈下,令人唏噓。香港工商大佬雖坐擁巨資但缺乏對世界經濟潮流的把握,而在政治層面似乎是繼承了中國資產階級軟弱、勢利的弱點。筆者相信,香港保留原來的資本主義制度,甚至在功能組別等方面為其執政提供方便,應該就是讓香港資本家在政經各個層面發揮領導和主導作用。但20年的實踐事與願違,這是否正是香港制度優勢弱化的體現呢?
可以肯定的是,香港特區政府管治能力弱化,甚至不及殖民政府,正是香港原有制度優勢弱化的集中體現。歷史證明,回歸前殖民政府的「玫瑰園計劃」是十分成功的,不但是當其時穩定香港的有力舉措,新機場等10項工程也為香港的長遠發展作出堅實的鋪墊。那麼,大家是否可以問問,假如是換作特區政府決策,有這等魄力?
那麼,再換位思考一下:如果現在還是殖民政府管治,他們是否在覓地造屋難題前束手無策?他們不敢去填海?他們不能靈活去處理郊野公園問題?他們不能找到合適的平衡點說服環保人士?再者,香港是否可以有「新玫瑰園大計」?香港是全世界最有錢的政府之一、香港是全世界最自由的自由港、香港是信息最通暢最敏感的地方,香港有什麼「玫瑰園」不能想、有什麼工程大計不能做?
判定管治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是否有效正確施政,並達至實效,使香港繁榮穩定更上層樓。以這個標準看,香港確實是「迷失了20年」。客觀看,香港踐行一國兩制,前無古人,矛盾是逐步展開。也許,北京當下對於「中央全面管治權」與「港人自治、高度自治」的矛盾,已有所認識,或者也在嘗試尋找適當的平衡點。但是,對於過去殖民時代的香港的管治制度優勢是否又能解釋清楚呢?
往昔優勢﹕權力集中決策正確
筆者認為,我們並不是留戀殖民統治,但是必須承認,權力集中而決策正確,正是以前制度優勢的體現。回歸後的「行政主導」不堪一擊,一個拉布就繳械了。未來怎麼辦?民主要推進、施政要有效,有這樣的新制度嗎?也許,在新制度誕生前,就只能看新特首的能耐了。
資深傳媒人
[劉瀾昌]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