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只聞樓梯響 未見電梯來長青網文章

2017年05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5月19日 06:35
2017年05月19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本港人口老化,興建行人通道連接系統,以電梯或升降機代替長樓梯和「長命斜」,方便長者和有需要人士出入,成為不少市民關心的課題,然而政府落實「上坡地區電梯系統」(下稱上坡電梯)進展緩慢,上屆政府提出合共18項工程,8年來僅得2項全面完成,有4個項目更從未跟進,市民望穿秋水,迄今仍然「只聞樓梯響,未見電梯來」,政府部門處事官僚怠惰可見一斑。無論是現任特首梁振英還是候任的林鄭月娥,均強調「民生無小事」,沒有理由繼續拖拖拉拉,對興建上坡電梯「歎慢板」。
民生無小事
長樓梯難捱
興建上坡電梯是前特首曾蔭權2008/09年度《施政報告》提出的改善民生項目。政府根據受惠人口、道路安全以及現場地理環境,諸如上坡斜度和水平高度等因素,在全港選出18處地點,按照評分優次,由路政署、運輸署及機電工程署推展工程。十年人事幾番新,可是多個上坡電梯項目仍未有下文,政府落實項目速度之慢,令人無法接受。路政署最新資料顯示,18個建議項目中,只有「月華街行人連接系統」和「荔景山路至瑪嘉烈醫院連接系統」已完成並全面開放使用。其餘16個建議項目,1項局部完成、2項正在施工、1項正在招標、8項仍在研究或申請撥款階段,另有4個項目完全未有跟進,市民只能無了期等待,要麼天天繼續小心翼翼上落百級樓梯,要麼被迫「兜大圈」走遠路。
今天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開會,其中一項議程,正是討論成立小組委員會,跟進上坡電梯問題。路政署解釋,一直有積極推展相關項目,惟因上坡電梯規模大,必須考慮土質、斜坡狀况等因素,需要按部就班,云云,然而有工程界人士指出,這類項目技術上不算複雜,由設計到施工3年內應能完成,工程拖拉近10年,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綜觀3項已竣工或局部完成的工程,皆被納入其他發展計劃當中,並非由路政署負責興建:瑪嘉烈醫院項目由醫管局招標展開;月華街項目由土木工程拓展署負責,以配合觀塘市中心重建;慈雲山行人通道系統則納入沙中線配套工程,由港鐵負責。10多個上坡電梯項目遲遲未獲落實,路政署明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路政署不力
政府欠重視
路政署工程進度緩慢捱轟,已非首次。2011年政府提出要為分層行人通道加裝無障礙設施,惟去年初審計署發現,原定在2017/18年度完工的184條行人通道中,只有60條完成工程,94條仍在動工,30條甚至還停留在設計或諮詢的階段,進度緩慢。審計報告批評路政署工作粗疏,在統計全港尚未安裝無障礙設施的分層行人通道時「計漏數」,影響當局工作進度,部分原本被路政署視為不可行的行人通道改善工程,土木工程拓展署卻都評估為技術上可行。路政署實有必要認真檢討處事官僚怠惰粗疏的問題。
興建上坡電梯一拖再拖,路政署固然難辭其咎,現屆政府亦有未盡全力之嫌。梁振英上任後推出「人人暢道通行」計劃,在全港逾200處行人天橋和隧道等地點,加建升降機或斜道等無障礙設施,方便長者與殘疾人士,截至去年中已有逾20項完成、約半數開始了工程,反觀由上屆政府提出的上坡電梯工程,卻未見快馬加鞭。誠然,「人人暢道通行」項目的複雜程度,遠比大型上坡電梯為低,落實速度自然較快,可是多個上坡電梯項目拖拉8年仍未有下文,難免令人質疑現屆政府是否對相關工程有欠重視。
有議員建議,政府可增撥50億元,成立「上坡改善工程基金」,以專款專項形式,一次過撥款,增加工程效率,亦可避免受立法會拉布拖延影響。有關安排無疑可以減少申領撥款過程出現延宕,可是真正的關鍵,仍在於政府是否有決心調高相關工程的優次,以及路政署能否提升工作效率,減少官僚作風。「民生無小事」不應淪為政治口號空談,政府有責任盡快落實一眾上坡電梯便民工程,以免長者和有需要人士繼續天天「兜大圈」又或「撐樓梯」。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