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1945年5月8日是歐戰勝利日,納粹德國戰敗投降。美英蘇三國政府首腦在德國波茨坦舉行最後一次「三巨頭」會議,主要商討如何管理投降後的德國、建立戰後國際秩序以及如何一起對付仍未投降的日本。
波茨坦會議由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舉行。出席的三國代表為美國總統杜魯門(接替剛去世的羅斯福)、蘇聯的斯大林總理和英國首相邱吉爾。杜魯門被推為主席。
當時英國已解散國會,準備7月5日舉行大選。邱吉爾是保守黨領袖,主要對手是工黨。邱吉爾當時滿懷信心、成竹在胸,以為挾「大戰英雄」的威望,一定可帶領保守黨贏取大選,繼續領導英國。但他極具政治家風度,邀請工黨黨魁艾德禮一起出席會議。
由於要等候海外軍人和國民的選票送回英國,延至7月25日才點票。「三巨頭」會議暫停,讓邱艾兩人於26日返會英國。大選結果出人意表,工黨大勝保守黨。艾德禮以英國首相的身分於28日單獨重返波茨坦出席會議。
假如邱吉爾當時沒有邀請艾德禮一起出席會議, 一定無法做到無縫交接,無論對英國和整個會議都有欠理想。邱吉爾在戰時對中國並不友善,對他並無好感;但他謀國之忠,不計私利,大局為重,縝密行事,卻令人肅然起敬。
國家推出的「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兩項重大工程,香港責無旁貸,應該扮演積極角色。但現屆政府處理這個任重道遠的挑戰,異常的手法令人困惑,但見即將卸任的梁振英先生風塵僕僕,行將上任的林鄭月娥女士卻似被拒門外。目睹這個詭異的局面,浩嘆之餘,不禁令人想起70多年前的邱吉爾。
(編者按: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來稿原題為「想起邱吉爾」)
作者是自由撰稿人
[蔡熾昌]
波茨坦會議由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舉行。出席的三國代表為美國總統杜魯門(接替剛去世的羅斯福)、蘇聯的斯大林總理和英國首相邱吉爾。杜魯門被推為主席。
當時英國已解散國會,準備7月5日舉行大選。邱吉爾是保守黨領袖,主要對手是工黨。邱吉爾當時滿懷信心、成竹在胸,以為挾「大戰英雄」的威望,一定可帶領保守黨贏取大選,繼續領導英國。但他極具政治家風度,邀請工黨黨魁艾德禮一起出席會議。
由於要等候海外軍人和國民的選票送回英國,延至7月25日才點票。「三巨頭」會議暫停,讓邱艾兩人於26日返會英國。大選結果出人意表,工黨大勝保守黨。艾德禮以英國首相的身分於28日單獨重返波茨坦出席會議。
假如邱吉爾當時沒有邀請艾德禮一起出席會議, 一定無法做到無縫交接,無論對英國和整個會議都有欠理想。邱吉爾在戰時對中國並不友善,對他並無好感;但他謀國之忠,不計私利,大局為重,縝密行事,卻令人肅然起敬。
國家推出的「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兩項重大工程,香港責無旁貸,應該扮演積極角色。但現屆政府處理這個任重道遠的挑戰,異常的手法令人困惑,但見即將卸任的梁振英先生風塵僕僕,行將上任的林鄭月娥女士卻似被拒門外。目睹這個詭異的局面,浩嘆之餘,不禁令人想起70多年前的邱吉爾。
(編者按: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來稿原題為「想起邱吉爾」)
作者是自由撰稿人
[蔡熾昌]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