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梁美儀:情緒牽動器官捐贈熱情長青網文章

2017年05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5月15日 06:35
2017年05月1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身於香港,筆者由始至終也認為,香港人骨子裏是很善良的。


前陣子,紅十字會發出緊急呼籲,指血庫存量告急後,多個捐血站大排長龍,不少市民耐心等待一兩個小時,為的是無償捐血助人。


肝衰竭病人鄧桂思的女兒未滿18歲而無法捐肝救母,最後與鄧女士素未謀面的阿甄,勇敢的決定捐出自己的肝臟,拯救這名危在旦夕的母親。


這些事情,看到香港人善良無私的一面。只惜香港人的大愛,卻被聯合醫院的一個嚴重醫療失誤,潑了一盆冷水。


因器官捐贈問題引起全城關注的鄧桂思,原來之所以出現肝衰竭,是因為聯合醫院兩名資深醫生先後為患有腎病的鄧桂思診症時,都沒有察覺鄧桂思本身為乙型肝炎帶菌者,故在向鄧女士處方高劑量類固醇藥物時,遺漏處方抗病毒藥予她。結果在兩個多月後,鄧桂思出現肝衰竭,病情極度危急,先後兩次移植捐出的活肝及屍肝,迄今仍然危重。


花了那麼大的力氣,還讓年輕的阿甄捱了長長的一刀,但這些心血的背後,鄧女士的危重,原來是兩名醫生的疏忽所致,這怎不叫人氣餒?難怪有網民呼籲市民取消器官捐贈登記,以示不滿。


當局的數字顯示,在短短的6天,共有247名登記自願捐贈器官的市民取消登記。但筆者仍然相信善良的香港人,相信取消登記以宣示不滿的,只佔少數。


揭發今次醫療失誤的,最早應是從聯合醫院接收鄧桂思的瑪麗醫院,而該院醫生亦坦白將情况告之鄧女士的家人,相信這是鄧女士女兒為何其後會向聯合醫院追問母親為何由腎病演變成肝衰竭的原因。


對於外間有意見質疑瑪麗醫院在得悉聯合醫院醫生遺漏處方抗病毒藥物後沒有第一時間向醫管局通報,是否存在集體隱瞞?對於這種說法,筆者聽後很鬱結:瑪麗醫院的主診醫生在發現這失誤後,已第一時間告之鄧女士的家屬,這怎也算不上隱瞞吧;再由家屬向負責醫院尋求真相,證實有關情况,也算得上是合情合理。反過來質疑瑪麗醫院負責的醫生,是等於譴責「吹哨者」,實在於理不合。


話說回頭,從鄧桂思的個案,讓香港人再次反思器官捐贈政策是否有改善的必要。在2015年,香港每百萬人中僅有5.8人死後捐出器官;根據國際器官捐贈與移植登記組織(IRODaT)的數字,本港的捐贈率雖然已遠比亞洲的日本和馬來西亞高,但仍較韓國低一半,也是全球器官捐贈比率最低的地方之一。


在思考如何提高器官捐贈比率,例如政府是否應設立一個專責部門,統籌全港的捐贈及移植器官的工作。另外,現時每年約有半數合適移植的器官,因死者家屬的反對而白白浪費拯救其他生命的機會,加強教育願意捐贈者與家人事前溝通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這方面大可從學校入手,向年輕人及早宣傳器官捐贈的信息。


作者是資深傳媒工作者

[梁美儀]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