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在政綱中,以及不止一次公開表示,新一屆政府將「確立中醫藥在公營醫療系統的定位,並按此規劃首間中醫院的運作模式和改善目前18區中醫診所的三方合作模式,和中醫師的專業發展」。另一方面,食衛局及醫管局已計劃在今年內就中醫醫院的營運招標,並正以諮詢會的形式向業界收集意見。然而,就現時的諮詢內容來看,政府似乎仍堅持中醫醫院將會採用由NGO(非政府機構)自負盈虧的模式營運,這明顯與候任行政長官提出「確立中醫藥的公營定位」的願景相違背。因此,現時所進行的諮詢以及即將進行的招標,要如何和日後政府的中醫政策相配合,實有進一步探討的必要。
中醫院成功關鍵在中醫藥角色定位
由董建華至梁振英的每一任特首,都一直說要發展香港中醫藥事業。但遺憾的是,香港的醫療政策和資源一直都由西醫所把持。政府每年用於醫療約600億元的經常開支中,只有不到0.2%用於中醫服務。如果連第一間中醫醫院也要以自負盈虧的方式營運,根本難以實現中醫教學、科研的目標。現時醫管局有份參與的18間三方合作中醫診所,由不同NGO以自負盈虧模式營運,但這些診所的教學、培訓、科研水平,一直缺乏監察,為人所詬病。
香港前線中醫聯盟2015年曾進行問卷調查,訪問於多間三方合作中醫診所工作的中醫師,其中對「三方合作中醫診所提供的培訓質量」所給予的平均分只有3.82(10分為滿分)。可見在自負盈虧、資源有限的情况下,實難有良好的中醫培訓環境,更遑論推動中醫業發展。如果政府和醫管局真的認為中醫醫院以自負盈虧的方式營運是可行的話,或者應該先以香港兩間西醫教學醫院——瑪麗醫院和威爾斯醫院——作為試點,來說服市民大眾自負盈虧的教學醫院是可以做到醫教研並重的。
中醫院要如何做到真正「中醫主導」
除了中醫藥的角色定位外,另一個影響中醫醫院成敗的因素是能否做到真正的「中醫主導」。國內的中醫醫院,「中醫西化」的情况已是不爭的事實。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資料顯示,2015年度全國中醫醫院住院院均收入是5938萬人民幣,其中檢查化驗收入1096萬人民幣(18.4%),手術收入319萬人民幣(5.4%),西藥收入1737萬人民幣(29.3%),但中藥的收入只有554萬人民幣(9.3%)。可見國內的所謂中醫醫院,真正營運中醫住院服務的比例是非常低的,難以作為香港首間中醫醫院的參考對象。
有見及此,香港前線中醫聯盟認為,香港的中醫醫院,臨牀服務應包括純中醫服務、「中西醫協作(中醫主導)」、「中西醫協作(西醫主導)」,以及純西醫治療(轉介制度)4種層次。一般門診及復康理療,可以純中醫模式進行。而在臨牀跨學科病類中,具中醫治療優勢的病類,可用「中西醫協作(中醫主導)」模式;西醫治療具優勢,中醫協作能提高療效的,則可用「中西醫協作(西醫主導)」模式。而當中醫沒有在診治上能起到任何作用的時候,就應該轉送西醫院。這種分層模式的好處是在確保病人能及時得到適切處理的同時,亦能保持中醫的獨立性及發展空間。此外,日後中醫醫院有關員工薪酬、藥物和服務使用量、收入支出等各項明細、各類病症的診治手段,需要以中醫及西醫為範疇以作分類,並對外公開。同時,中醫醫院應邀請中醫業界,尤其是以傳統中醫為主要執業及研究的人士,參與管治,確保中醫醫院能真正做到「中醫主導」。
中醫發展的關鍵,在於系統而具規模的臨牀服務上,而非在於實驗室或學術論壇之中。如果下屆政府真有智慧和決心推動中醫發展,那在中醫醫院建設上,亦必須同樣有「新風格」,並應該及早加大資源,培訓中醫臨牀及管理人員,以及理解和接受中醫的西醫團隊。從更宏觀的角度而言,在面對不斷擴闊的疾病譜和抗藥性細菌病毒,良好的中醫發展,能為人類提供有別於西醫的另一選擇,是一個關乎全球人類福祉的議題,而不單止是一項政治決策。
作者是香港前線中醫聯盟秘書長
[陳文瀚]
中醫院成功關鍵在中醫藥角色定位
由董建華至梁振英的每一任特首,都一直說要發展香港中醫藥事業。但遺憾的是,香港的醫療政策和資源一直都由西醫所把持。政府每年用於醫療約600億元的經常開支中,只有不到0.2%用於中醫服務。如果連第一間中醫醫院也要以自負盈虧的方式營運,根本難以實現中醫教學、科研的目標。現時醫管局有份參與的18間三方合作中醫診所,由不同NGO以自負盈虧模式營運,但這些診所的教學、培訓、科研水平,一直缺乏監察,為人所詬病。
香港前線中醫聯盟2015年曾進行問卷調查,訪問於多間三方合作中醫診所工作的中醫師,其中對「三方合作中醫診所提供的培訓質量」所給予的平均分只有3.82(10分為滿分)。可見在自負盈虧、資源有限的情况下,實難有良好的中醫培訓環境,更遑論推動中醫業發展。如果政府和醫管局真的認為中醫醫院以自負盈虧的方式營運是可行的話,或者應該先以香港兩間西醫教學醫院——瑪麗醫院和威爾斯醫院——作為試點,來說服市民大眾自負盈虧的教學醫院是可以做到醫教研並重的。
中醫院要如何做到真正「中醫主導」
除了中醫藥的角色定位外,另一個影響中醫醫院成敗的因素是能否做到真正的「中醫主導」。國內的中醫醫院,「中醫西化」的情况已是不爭的事實。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資料顯示,2015年度全國中醫醫院住院院均收入是5938萬人民幣,其中檢查化驗收入1096萬人民幣(18.4%),手術收入319萬人民幣(5.4%),西藥收入1737萬人民幣(29.3%),但中藥的收入只有554萬人民幣(9.3%)。可見國內的所謂中醫醫院,真正營運中醫住院服務的比例是非常低的,難以作為香港首間中醫醫院的參考對象。
有見及此,香港前線中醫聯盟認為,香港的中醫醫院,臨牀服務應包括純中醫服務、「中西醫協作(中醫主導)」、「中西醫協作(西醫主導)」,以及純西醫治療(轉介制度)4種層次。一般門診及復康理療,可以純中醫模式進行。而在臨牀跨學科病類中,具中醫治療優勢的病類,可用「中西醫協作(中醫主導)」模式;西醫治療具優勢,中醫協作能提高療效的,則可用「中西醫協作(西醫主導)」模式。而當中醫沒有在診治上能起到任何作用的時候,就應該轉送西醫院。這種分層模式的好處是在確保病人能及時得到適切處理的同時,亦能保持中醫的獨立性及發展空間。此外,日後中醫醫院有關員工薪酬、藥物和服務使用量、收入支出等各項明細、各類病症的診治手段,需要以中醫及西醫為範疇以作分類,並對外公開。同時,中醫醫院應邀請中醫業界,尤其是以傳統中醫為主要執業及研究的人士,參與管治,確保中醫醫院能真正做到「中醫主導」。
中醫發展的關鍵,在於系統而具規模的臨牀服務上,而非在於實驗室或學術論壇之中。如果下屆政府真有智慧和決心推動中醫發展,那在中醫醫院建設上,亦必須同樣有「新風格」,並應該及早加大資源,培訓中醫臨牀及管理人員,以及理解和接受中醫的西醫團隊。從更宏觀的角度而言,在面對不斷擴闊的疾病譜和抗藥性細菌病毒,良好的中醫發展,能為人類提供有別於西醫的另一選擇,是一個關乎全球人類福祉的議題,而不單止是一項政治決策。
作者是香港前線中醫聯盟秘書長
[陳文瀚]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