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這是一個異常低調卻叫座的設計展覽,開幕日沒有致辭,沒有酒水,也沒有人龍(分享講座是爆滿的)。參觀者觀展前,先脫鞋,然後靜靜看作品。開幕當天我們聆聽主角——平面設計師黃新滿簡介作品,一問一答,回看過去那個香港唱片、電影業盛世的年代——有《天空小說》、《2046》、《春光乍洩》的海報;Twins、陳奕迅、人山人海和盧巧音的唱片封套,還有近兩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視覺。「我是幸運的,遇上了好的攝影師,好的作品,題材本身就是上佳材料。我的工作是配合,再好好地呈現味道。」
潮流背後 港式混合實驗美學
參與了九十年代香港流行文化,黃新滿卻說其實什麼都沒有做過。站在他身旁,是策展人之一的Keith Lam堅持說:「一定要記錄下來!這可是一個時代的重要設計事!」到底九十年代的香港平面設計師曾經做過什麼?在潮流背後的,有什麼文化社會現象?也許沒有太多人留意,卻不難發現青春回憶和港式混合實驗美學。
「誰說Twins的唱片設計不重要?」在場的設計師認真地討論。九十年代滋養本地年輕人的香港文化物,離不開電影、唱片、設計、攝影和時裝等流行潮物,當時普通得隨處可見,在二十多年後重看,竟發現在郭富城寫真集中用的字體排版,是David Carson風格;盧巧音唱片封套圖案,是虎豹別墅的拼貼;人山人海、《天空小說》等精美盒裝,珍貴如收藏品;還有多張香港電影海報,如王家衛的《春光乍洩》、《2046》、《愛神:手》;許鞍華的《千言萬語》、《長恨歌》,甚至《八月照相館》。黃新滿的回顧展,沒有深奧的藝術理論,是一場分享美的甎ギ滿B流行孆p眾、商業癏W立、實驗畊V合,全部「赤裸裸」地呈現。「八十年代的香港設計師很活躍,九十至二千年卻彷彿靜下來,很難找來代表性人物,Keith提議不如從近二十年的流行文化視覺入手,看看它們如何影響這代年輕人?我才被說服,不如一試。」黃新滿說。
來自歐美日 刺激「抄考」期
設計師黃新滿,從一九九五年入行至今,設計了無數香港電影海報和唱片專輯,成為新一代香港年輕設計創意人的文化回憶,展覽將其舊作與不同年代的靈感物並列,中間加入時間軸,從一九九五至二○一七年,分享對他的創作影響。九十年代的作品多如繁星:包括David Carson設計的雜誌Ray Gun、David Lynch的Twin Peaks、Kraftwerk唱片The Man-Machine、Design by Contemporary Project和周星馳《大話西遊之仙履奇緣》等,真是一個歐美日港文化混雜、自由的年代。「設計師什麼都要看,以前沒有電腦、智能手機,就去Page One打書釘將作品默記入腦袋。」Milkxhake主理人毛灼然說。
阿滿笑說這是充滿視覺刺激的「抄考」期,年輕時看過外國作品後,總想如何運用於工作上——流行娛樂用非主流美學,例如Twins不用大頭相,以鮮麗元素突出二人性格;為海報排版,他會以各種辦法實驗;甚至在陳奕迅的唱片採用黑白相或爬上大東山拍攝。「在香港做設計,不會有固定風格,我一直邊做邊試;不同project自有不同的處理方法,要時間醞釀;設計前,我會先了解對象,如看毛片,尋找戲裏的感情。因為電影是一種味道,必須要投入其中。」海報往往電影製作期已經要印好作宣傳,展出的《春光乍洩》康城影展傳媒宣傳品就是例子之一。王家衛和張叔平把海報當作是一幅畫。感覺對了,就可以。於是阿滿反覆地嘗試,一日內砌出百多款海報,海報上那獨特的綠色,就是重印三次後的實驗效果。
精簡風格 滲透香港現代感
從視覺刺激到簡約設計,近作變得精簡。「我近年集中思考如何再簡單點,尋找什麼是東方精神,向內心尋找根源。到底東方美學是什麼?如日本文化的禪意,是一種靜,慢中帶強的力量。」為陳奕迅設計專輯,由二○○九至二○一二年,共四張大碟,設計不難,重點是為歌手鋪排整體感。「陳奕迅不難做,最重要是要了解他的性格,是一個從裏至外的過程。」同樣地,處理香港國際電影節時,他也是先從對象的本質思考。「電影節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節目,我有責任去呈現這個地方的味道,例如日本的電影節會毫不猶豫地將日文放在海報上;為香港國際電影節設計主視覺時,我便自然地加入日常生活的潮式花碼,帶香港現代感;今年主題靈感來自楊德昌,用上電影《一一》孩子看世界後腦背影意象,寓意遙看未來,思考下一步。」
展覽日期會延至五月十七日,其間舉辦的講座分享和設計師訪問會在稍後於common room & co.的facebook專頁上發布,讓大家看到這些珍貴的對談和作品背後故事。
INFO﹕《設計時代——流行文化與設計》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5月17日
地點:深水埗大南街198號common room & co.
查詢:www.facebook.com/commonroomandco
文、圖:Ire Tsui (巧詩)
獨立藝術、設計生活編輯,Talking Hands研究工作室發起人
hellotalkinghands@mail.com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潮流背後 港式混合實驗美學
參與了九十年代香港流行文化,黃新滿卻說其實什麼都沒有做過。站在他身旁,是策展人之一的Keith Lam堅持說:「一定要記錄下來!這可是一個時代的重要設計事!」到底九十年代的香港平面設計師曾經做過什麼?在潮流背後的,有什麼文化社會現象?也許沒有太多人留意,卻不難發現青春回憶和港式混合實驗美學。
「誰說Twins的唱片設計不重要?」在場的設計師認真地討論。九十年代滋養本地年輕人的香港文化物,離不開電影、唱片、設計、攝影和時裝等流行潮物,當時普通得隨處可見,在二十多年後重看,竟發現在郭富城寫真集中用的字體排版,是David Carson風格;盧巧音唱片封套圖案,是虎豹別墅的拼貼;人山人海、《天空小說》等精美盒裝,珍貴如收藏品;還有多張香港電影海報,如王家衛的《春光乍洩》、《2046》、《愛神:手》;許鞍華的《千言萬語》、《長恨歌》,甚至《八月照相館》。黃新滿的回顧展,沒有深奧的藝術理論,是一場分享美的甎ギ滿B流行孆p眾、商業癏W立、實驗畊V合,全部「赤裸裸」地呈現。「八十年代的香港設計師很活躍,九十至二千年卻彷彿靜下來,很難找來代表性人物,Keith提議不如從近二十年的流行文化視覺入手,看看它們如何影響這代年輕人?我才被說服,不如一試。」黃新滿說。
來自歐美日 刺激「抄考」期
設計師黃新滿,從一九九五年入行至今,設計了無數香港電影海報和唱片專輯,成為新一代香港年輕設計創意人的文化回憶,展覽將其舊作與不同年代的靈感物並列,中間加入時間軸,從一九九五至二○一七年,分享對他的創作影響。九十年代的作品多如繁星:包括David Carson設計的雜誌Ray Gun、David Lynch的Twin Peaks、Kraftwerk唱片The Man-Machine、Design by Contemporary Project和周星馳《大話西遊之仙履奇緣》等,真是一個歐美日港文化混雜、自由的年代。「設計師什麼都要看,以前沒有電腦、智能手機,就去Page One打書釘將作品默記入腦袋。」Milkxhake主理人毛灼然說。
阿滿笑說這是充滿視覺刺激的「抄考」期,年輕時看過外國作品後,總想如何運用於工作上——流行娛樂用非主流美學,例如Twins不用大頭相,以鮮麗元素突出二人性格;為海報排版,他會以各種辦法實驗;甚至在陳奕迅的唱片採用黑白相或爬上大東山拍攝。「在香港做設計,不會有固定風格,我一直邊做邊試;不同project自有不同的處理方法,要時間醞釀;設計前,我會先了解對象,如看毛片,尋找戲裏的感情。因為電影是一種味道,必須要投入其中。」海報往往電影製作期已經要印好作宣傳,展出的《春光乍洩》康城影展傳媒宣傳品就是例子之一。王家衛和張叔平把海報當作是一幅畫。感覺對了,就可以。於是阿滿反覆地嘗試,一日內砌出百多款海報,海報上那獨特的綠色,就是重印三次後的實驗效果。
精簡風格 滲透香港現代感
從視覺刺激到簡約設計,近作變得精簡。「我近年集中思考如何再簡單點,尋找什麼是東方精神,向內心尋找根源。到底東方美學是什麼?如日本文化的禪意,是一種靜,慢中帶強的力量。」為陳奕迅設計專輯,由二○○九至二○一二年,共四張大碟,設計不難,重點是為歌手鋪排整體感。「陳奕迅不難做,最重要是要了解他的性格,是一個從裏至外的過程。」同樣地,處理香港國際電影節時,他也是先從對象的本質思考。「電影節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節目,我有責任去呈現這個地方的味道,例如日本的電影節會毫不猶豫地將日文放在海報上;為香港國際電影節設計主視覺時,我便自然地加入日常生活的潮式花碼,帶香港現代感;今年主題靈感來自楊德昌,用上電影《一一》孩子看世界後腦背影意象,寓意遙看未來,思考下一步。」
展覽日期會延至五月十七日,其間舉辦的講座分享和設計師訪問會在稍後於common room & co.的facebook專頁上發布,讓大家看到這些珍貴的對談和作品背後故事。
INFO﹕《設計時代——流行文化與設計》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5月17日
地點:深水埗大南街198號common room & co.
查詢:www.facebook.com/commonroomandco
文、圖:Ire Tsui (巧詩)
獨立藝術、設計生活編輯,Talking Hands研究工作室發起人
hellotalkinghands@mail.com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