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各位年輕朋友﹕
我於今年1月至7月,到非洲國家尼日爾(Niger),負責無國界醫生在當地醫療項目的財務管理工作。回港已一段時間,但當地一個出生不到10天的嬰兒,被送到我們醫院的情况,至今仍歷歷在目。
在香港,BB都是胖嘟嘟、蠻可愛的。但眼前的這個BB,身體的每一條骨頭都在那層薄薄的皮膚下顯現出來,胸骨隨着微弱的呼吸一升一降,顯得特別誇張。相對於那細小的身體,他的頭也顯得特別大。
他的媽媽很年輕,大概是20歲左右吧。我們的醫護人員問她以什麼來餵BB,她說:「水!」我的天!BB出生這麼多天只「吃」水,難怪他嚴重營養不良!媽媽不是不知道嬰兒要吃奶,而且天下間的母親,不是本來就有天賦餵育BB最好的食物──母乳嗎?這個媽媽沒有給BB餵母乳,其實是因為她的身體根本沒有足夠的營養而沒有母乳。我們發現,媽媽自己也患上營養不良。
像這樣的個案其實並不罕見。我在尼日爾馬拉迪(Maradi)地區無國界醫生的營養治療項目工作的6個月中,常常在營養治療中心看到一些婦女,因為營養不良而無法為嬰兒提供母乳。
很多人以為,營養不良危機一定是因為貧窮所導致,這說法其實並非百分百準確。像在尼日爾,人民維生的方法和香港人不一樣﹕他們並不一定要找一份工作、掙取薪金來交房租買食物。大部分村民都是從事農耕,所得收成均用來供養自己的家庭,自給自足。不過,由於尼日爾超過八成的土地被撒哈拉沙漠覆蓋,全國1500萬人口大部分只能集中居住在最南面、和尼日利亞接壤的邊界地區。
可以想像,當全國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兩成土地,而主要經濟活動都是農耕,土地自然不勝負荷。因此,尼日爾的農作物生產率,每20年便下降百分之五十。可是,當地人口卻每20年增長一倍,糧食供求的平衡受到很大的壓力。
不過,人口增長和地理的限制,只是導致尼日爾糧食和營養不良危機的其中兩個互動因素而已,天氣、宗教文化、政府政策、經濟市場和國際社會的關注程度等也是原因之一。若非在當地生活和工作了半年,也未必能體會箇中原因。其實很多社會問題都是由多個複雜因素造成,我們要保持求真的態度、建立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不要太輕易把問題簡單化呢!
無國界醫生志願人員 柳天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