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武癡達人李嘉﹕習武之最 像草,柔軟堅韌,於暴風中存活長青網文章

2017年05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5月14日 06:35
2017年05月1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李嘉的手機頭像是一拳超人,他說因為大家皆光頭。


應該沒有漫畫主角任何情况下也可一拳秒殺敵人的本事,但光頭大個子有徒手劈開榴槤的能耐,凌空一掌剁下去,一掰,帶刺的果皮應聲擘開兩邊,屏幕旁邊的人看着痛,錄像上他一臉回味 ,仔細檢視掌底下的日子有功。所以李嘉全名是武癡李嘉。


因為最近內地有個叫徐曉冬的人,二十秒扳倒了一個叫魏雷的人,而前者是「MMA第一人」後者是「太極宗師」,也且別論十三億人怎麼隨便出了一籃子滿滿的排頭,總之打贏了的嘴巴繼續囂張,自自然然就成了太極不如MMA,稍為任性演繹一下,不就是中國傳統功夫輸了現代格鬥?

所以兩岸三地武術界鬧得沸揚,幾乎練過武的不出來,攙一句公道便是對不起師門列宗,香港的宇宙最強雖然在荷李活忙,也還有一個武癡李嘉,他之前向記者說,歡迎徐曉冬隨時來挑戰:「中國功夫是不是如他所說不濟?我覺得不是。」


真正功夫,其實很平實

但要說中國功夫有多巴閉,李嘉先欠身一躬,讓出半步來︰「其實是好多時候電影或電視中的一些武俠武打故事,渲染了真實的功夫世界,將真正的功夫扭曲了,真正的功夫其實很平實,或者我用高深來形容,但又不會話去到像電影中那麼高深的地步。」連站着說話也是含胸拔背,聽說練家子都是一個樣,蓄勢卻不發。


凌空發勁,隔山打牛,沒有幾多人信是真,但又沒有誰夠斷言是假,美劇Westworld有句對白寫得精警︰「When the legend becomes fact, print the legend」,你看公共圖書館,金庸小說高踞借閱榜十大,《倚天屠龍記》第二十四回《太極初傳柔克剛》,「張無忌使出一招『云手』,左手高,右手低,一個圓圈已將他手臂套住……喀喇一聲,阿三的右臂上下臂骨齊斷……」一段荼毒了多少代青年?於是擂台上二十秒一晃而過,「云手」也沒看清,legend伴隨那位宗師一同倒下,碎片散落一地。


武學的根本 強調創造強身心

「又不可以說沒有用。」李嘉俯身拾起一地片碎:「我會這樣看,太極這一種武術的展示模式,不是中國獨有。日本有合氣道,是古流柔術發展出來的一種,印度也有種古武術叫Kalari,也有太極以柔制剛的元素,還有俗稱俄羅斯Systema,也是在教我們同一件事。」有人將Systema稱為俄式太極,創始人出生戰士家庭,也曾在特種部隊中使用,武學的根本原則卻是「非破壞」,強調創造、建立和強化身體、心靈︰「所以太極其實很適合在戰場上『使用』,為什麼俄羅斯軍隊也有Systema,因為他們知道硬功夫,激進的格鬥技,一個兵這樣練,戰場上行先死先;我們不能練到個人像塊硬鐵一樣,一隻牛般亂衝,而是要像草,柔軟但堅韌,但可以在暴風中生存下來,才是真正的強。」


要懂得「鬆」打人才有勁力

他翻看那場世紀決鬥,徐的連環拳固然雷霆萬鈞,倒地的魏雷被打到血流披面,卻仍站得起來:「打了有超過十拳了吧?但魏雷其實不傷的,證明過『剛』的拳對人體沒有用。反而太極或中國功夫出拳,不是『揸』行個拳頭打過去,而是用『勁力』打人,我們以前在警隊的訓練也有用,叫流體震盪打擊法,流體是液態,人體百分之七十是水分,令到水產生震盪,撞擊你的內臟,但大前提就是你要懂得『鬆』,先鬆,再集中,瞬間發力,打在人體身上才是最有效,太極拳平日常常叫我們鬆鬆鬆,鬆的意思,就是要學得更加剛。」


套路是死,人是生

武癡也練過太極,數年前港台有個節目叫《功夫傳奇》,他是主持之一,其中一集《實戰太極》,幾位主持人分走各地學習太極正宗,他則留在香港拜師學藝,以為可以一窺內家拳圓轉不斷的玄妙奧秘,誰料第一堂,師父卻要他一板一眼學習套拳︰「那一集,有一個不太好的感覺是,拍的過程中一定要我用返套拳中的招式,那是一個極之不良的現象,因為套路是死的,人是生的,你要死的去遷就生的,應該是沒可能吧。」


套路與實戰

「好多外邊的功夫也是,他覺得太極的套路應該是這樣打,實戰也一定要這樣,是錯的;你試想,打『野馬分鬃』,對方高度就到你還好,如果矮一點,或者高一點,你如何分?我畀個姚明你,你分畀我睇?如果只追求招式,你和跳舞沒有分別,一個練了十年功的人,和一個無練功,但有跳舞底子的人,他記熟了一套廿四式太極,打起來比你有功夫的好看,那我不如去學跳舞?」

死記招式 不如細味口訣

死記招式套路,不如細味咀嚼口訣,令狐沖練了半輩子同一式有鳳來儀,所領悟者不及風清揚傳他的三千字口訣:「以我學南螳螂為例,千字頭、筲箕背、鐵尺腰、蛙仔膝,短短幾句已經講出了中國功夫一些基本要求,說的是奇經八脈當中小周天的那個走勢,這個狀態在很多優秀的拳擊身上也可以看到,泰臣便是一例,所以如果你能夠一舉手一投足,做到拳譜上這些要求,已經是有功夫,無功力的人,一打起上來,條腰一攣,一唔夠力,就好似一顆樹斷咗一樣,成個『架』散晒。」


練樁功 調整陰陽狀態

「所以為什麼要站樁,每次站一個鐘,一年十年三十年地站,站到打鬥的過程中也可以保持這個身體狀態。」他一有空便練樁功,以寅時,即早上三點至五點的效果尤佳。應該不是虛張聲勢,拍照時他帶記者到炮台山上天后廟道的一個小公園,來到平日練功的小天地,不用指示便自行拉開架式,呼吸吐納之間,不怕鏡頭嘮叨︰「好的太極師父,一來是先教站樁,透過樁功,調整你陰陽狀態,平衡兩邊的肌力,將自身有的一些『病』勾出來,身體好了,才進一步講練拳講技擊;因為中國功夫和一般技擊最大的分別是,無論泰拳還是MMA,大前提是教你和對手打,但中國功夫第一步不是打你眼前的人,是打你自己,身體上的病,心理上的不良思緒,擊低了自己的最大敵人,才講眼前的敵人。」


拜師學武之路

他的求武之道也是不斷地擊倒自己。報道只說他六歲起開始習武,略去了當中兜轉︰「那年北京的外婆身體有事,跟母返北京照顧她,無讀書,有咩做?咪去練武。」北京市什剎海體育運動學校出過李連杰,教給他只有一套開式打到收式的新派長拳︰「典型純粹用來表演,後來回到香港,彭定康上任,叫我代表學界去耍套拳,老師話,長拳好像不太好,有沒有其他?」於是十歲人仔到書店買了本《虎鶴雙形拳》,圖文並茂,學完還教其他同學,在最後一代港督席前表演花拳繡腿,也沒所謂管不管用,Chinese kung fu,外國人都喜歡看,掌聲不缺。


學空手道、拳擊

到十四歲開始學空手道,十六歲已能夠與黑帶對陣;也涉獵過拳擊,師承曹星如父親曹樹仁的師父,東京奧運香港區火炬手羅漢北。年少氣盛四處找人對陣,卻遇上一大難題︰礙於各家規則,比武習性,拳擊不會和空手道打,空手道對上拳擊又往往一籌莫展,轉念之下決定再次走入中國功夫大門。


十八再拜師,師父是北京人,精劈卦掌、八極拳、通背拳,後來又去學南螳螂,一次約戰經驗令他再度失望︰「那次同搏擊打,發現沒有着數。」打輸後習白鶴拳回頭再戰,倒佔了上風:「白鶴動作大,有少少似拳擊,大家用番同類的東西去打時,中國功夫靈活性更勝拳擊,因為拳擊礙於規則,只能打直拳,橫勾下勾幾個角度,由上而落的東西他們沒有,白鶴有直橫斜,立體得多,還可以轉身鞭搥。」賽後他檢討,結論不是螳螂不如白鶴,而是自己火候不夠︰「只學了螳螂一年半載,掌握不到那個勁力,沒有勁的話,還用那個招式去打便沒效果。」


假功夫 門庭若市

練勁不爭朝夕,和飲中藥煲老火湯幾乎同一道理,中國功夫都是浸出來的,所以說「太極十年不出門」,只是現今城市人沒有幾多個十年可以消磨︰「反而一些假功夫,好似幾好玩咁,開心嘛。」徐曉冬說,中國武術就是中國人長期以來的「自我意淫」,李嘉不服,奈何今天中國大陸,假功夫門庭若市,尋求意淫者眾︰「凌空勁,隔山打牛,不碰你可以把你打飛那些,有很多信眾的,難道他們不會分嗎?等於現在有些人買名牌手貨,有些人明知道是A貨也買,今天功夫的現象便是這樣,明知是假的,我也要學。」


「真正的功夫不一定要所有人都接受。」今天他教徒弟,十個來九個走:「因為好難,好辛苦,好苦悶。」教形意拳由站樁開始:「看到他們覺得悶,便教些散手,叫他們戴頭盔拳套打搏擊,一打就死,初初開心,但次次打完身上有傷,心急嘛,想打嘛,我便教你打,傷完後第二天返工,髮型師返工拎鉸剪也痛,點學落去?」


黑中之白 撥亂反正

「沒有對與錯的,太極乾坤圖案上,一黑一白,但黑中是不是有一點白,白當中是不是有一點黑?這圖便是告訴我們,世間上,有正邪對立,但當這黑白一旋轉起來,是什麼顏色,是灰色的,世界上根本便是很多灰色地帶。」


「但總要有一部分人要堅持,我就是那一部分人吧。」黑色之上,他堅持做那一點白;算命的批他七世輪迴皆武刀弄槍,今生太平盛世,飛機大炮的年代,功夫也許再無用武之地︰「上天繼續要我行這條路,可能是希望我透過功夫去告訴別人一些事情吧,也許是我們練武之人的一個使命,所謂撥亂反正。」


南螳螂一記「扑椰子」

已經記不起拜過多少師傳,練武二十餘年,學過的招式套路過百,今天和別人對陣拆招,來來去去還是脫變自南螳螂的那一記「扑椰子」,李小龍說不懼怕對手識一萬種腿法,但懼怕對手只懂一種腿法,而練了一萬次;李嘉也說中國功夫,功為先,法為次︰「儲蓄了功力,再遵守一定的法度,比如打人打中線,一些基本原則,一舉手一投足,也有它的技擊性在其中。」好比關於功夫,他由始至終也只相信一件事︰「功夫本來的功能,是令人在生活當中,能夠有力強大地活下去,不是追求單純的好打,是追求在生活中能夠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好打就是,面對眾多強者,也可以游刃有餘,利用你學到的,在這世上活得有力,不受拘束。」


「一時之強弱在於力,千古之勝負在於理。」李嘉說功夫好玩之處,在於可以練一世:「你練一樣技藝是想不斷追求,但搏擊的追求層次太低了,你不得不承認,打搏擊,打到四五十歲,體力過了,拳腳又來來去去是那些,轉腰出拳,蹬地出拳,還有什麼好學?但功夫不同,由初初轉腰出,到利用肋骨的收縮來出,到只用手肘出,最後,勁力在手指,用手指引導全身,練一世都練唔完。」功夫兩個字,一橫一豎,錯的躺下,站到最後才有資格講話︰「所以,打功夫囉。」


最兇險一戰

要數生平最兇險一戰,在少林三皇寨︰「少林『心意把』,釋德建,高手,那次拍《功夫傳奇》,我和他四個徒弟打,第一次感受到要用盡自己畢生所學來保存性命。打之前,那位大師兄告訴我,真正看過心意把的只有兩種人,一個傳人,一個死人。」有夠誇張?「那時未練出勁力嘛,還停留在要用體能來和人打的階段。你比我家,讓你打三捶,又點話?」不敢試,功夫傳奇,還是當個聽書人好。


文﹕梁仲禮

圖﹕劉焌陶、受訪者提供

編輯﹕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