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早前國務院正式任命林鄭月娥為第五屆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而她本人亦向中央領導人介紹其施政理念;當中,更向主席習近平交代及報告香港目前的情况,包括提及港人關注全國人大常委會的「8.31決定」。而她事後亦向傳媒強調會努力創造有利條件,重啓政改。
期盼能重啟政改
重啟政改,的確是不少市民的意願,特別在早前結束的行政長官選舉中,市民天天看到不同的競選活動,對3名候選人都有不同意見,卻無票在手,的確無限感慨。倘若當年反對派議員沒有否決普選方案,市民便可以落場參與,一人一票選特首。我本人同樣期盼能夠重啟政改,因為政制改革是本港政治爭議的核心,政改一日無法得到妥善解決,爭議仍會持續,內耗仍不絕,社會撕裂難以癒合。所以新一屆特區政府或許有需要為重啟政改,盡力而為。
然而,每次啟動政改,耗費社會不少時間及精力。因此,一旦決定重啟政改,便必須為此做足準備,創造良好條件,建立一定基礎。在汲取過去政改討論的經驗,我認為必須對一些事實有正確的認知,重啟政改才有意義,亦不會重蹈2015年政改方案被否決的命運。
對重啟政改要有幾個認知的共識
首先,必須認知中央對本港的政制發展,具有憲制決定權的事實。回歸以來,中央以最大誠意及按本港的實際情况,回應社會訴求,推動政制改革。但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擁有的高度自治,不是完全自治,中央已反覆強調對香港有全面的管治權。因此,重啟政改的前提是不能漠視中央對本港的政制發展有憲制決定權的事實。香港特區作為中央轄下的一個地區,舉行特首選舉,不單是香港事務,亦是中央事務;港人對特首普選有要求、有期望,中央對特首普選亦有要求、有期望。我們必須尊重中央關於如何根據《基本法》落實普選的決定,而普選方案亦必須按照中央的相關決定包括「8.31決定」而行。
其次,必須認知香港普選對國家主權及安全的影響。落實普選行政長官是本港民主發展及政治體制的一個重大變動,涉及本港的未來發展以及長期繁榮穩定。其實,普選的影響不限於香港,同樣關乎到國家主權、安全及發展利益,並對內地帶來一定影響。因此,中央一直都堅持必須審慎、穩步推進普選,藉此防範香港普選可能帶來的各種風險。而這些風險,不單影響香港特區,更會波及內地其他城市,甚至觸動國家主權及安全的考慮。在這個環境下,重啟政改下的任何普選方案,除推動香港民主發展之外,更要在維護國家主權,以至防範各種風險等各方面,提供相應的制度保障。
第三,必須認知行政長官必須由愛國愛港人士擔任。中央制定香港基本方針政策時已明確提出「港人治港」的界線及標準,即必須由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來治理香港,而行政長官更必須由愛國愛港人士擔任。因此,任何「造王者」都需要認清這個事實,按照這個遊戲規則,推出符合「港人治港」界線及標準的候選人。
反對派脅迫中央 成造王戰最大得益者
基於以上的認知,我們便能明白到為何中央在今次的行政長官選舉, 較過去會有更高調的態度及立場,並對個別候選人有明確的評價及表態。而整場特首選舉的過程,我們亦看到反對派如何利用在選舉委員會內的300多票,向爭取他們的提名及投票的人士,討價還價,並被他們塑造成為對抗中央的代表,以此脅迫中央,成為這場「特首造王戰」中的最大得益者。
林鄭月娥與曾俊華都曾是問責官員,得到中央任命,坊間一直以此為由,相信兩人均獲得中央信任,有資格入閘成為特首選舉候選人。反對派就是利用這一點, 哪怕曾俊華的政綱與他們的理念有矛盾或衝突,例如認同重啟政改必須按照「8.31決定」,更表明會為基本法第23條立法,反對派都可以視而不見,在提名階段高調支持曾俊華,更將他塑造為對抗中央的代表。一句「曾俊華最能團結港人,對抗西環欽點」,成功煽動部分港人的叛逆心態,並在投票階段追迫所有反對派歸邊,票投曾俊華,共同對抗中央。事實上,在反對派的「盲撐」,加上林鄭月娥期望特首選舉是君子之爭、未有進逼的競選策略下,曾俊華在選舉形勢上的確佔據優勢,民望亦相對領先。
中央自當知悉反對派的圖謀,故中央官員多次表達中央對特首選舉的看法及立場,亦在不公開的場合多次強調林鄭月娥是中央唯一支持的人選,並闡明中央衡量特首與問責官員的標準不同,中央會以更高標準來要求特首人選,以此區別林鄭月娥與曾俊華獲得的中央信任:擔任過問責官員,並不必然能成為中央信任的特首人選。
面對反對派利用在選舉委員會的關鍵少數票,脅迫中央,逼中央讓步,接受他們支持的候選人,以此達到「造王」目的,港人是否應該深思,取回這個原屬於自己的「造王」權利?我認為,按照「8.31決定」推動政改,讓選民擁有一人一票選特首的權利,便是將對特首選舉的「造王」權利,從反對派手中取回給港人。更重要的是,只有按照「8.31決定」重啟政改,才能同時照顧到中央對普選的關注及港人對普選的訴求。
作者是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葉國謙]
期盼能重啟政改
重啟政改,的確是不少市民的意願,特別在早前結束的行政長官選舉中,市民天天看到不同的競選活動,對3名候選人都有不同意見,卻無票在手,的確無限感慨。倘若當年反對派議員沒有否決普選方案,市民便可以落場參與,一人一票選特首。我本人同樣期盼能夠重啟政改,因為政制改革是本港政治爭議的核心,政改一日無法得到妥善解決,爭議仍會持續,內耗仍不絕,社會撕裂難以癒合。所以新一屆特區政府或許有需要為重啟政改,盡力而為。
然而,每次啟動政改,耗費社會不少時間及精力。因此,一旦決定重啟政改,便必須為此做足準備,創造良好條件,建立一定基礎。在汲取過去政改討論的經驗,我認為必須對一些事實有正確的認知,重啟政改才有意義,亦不會重蹈2015年政改方案被否決的命運。
對重啟政改要有幾個認知的共識
首先,必須認知中央對本港的政制發展,具有憲制決定權的事實。回歸以來,中央以最大誠意及按本港的實際情况,回應社會訴求,推動政制改革。但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擁有的高度自治,不是完全自治,中央已反覆強調對香港有全面的管治權。因此,重啟政改的前提是不能漠視中央對本港的政制發展有憲制決定權的事實。香港特區作為中央轄下的一個地區,舉行特首選舉,不單是香港事務,亦是中央事務;港人對特首普選有要求、有期望,中央對特首普選亦有要求、有期望。我們必須尊重中央關於如何根據《基本法》落實普選的決定,而普選方案亦必須按照中央的相關決定包括「8.31決定」而行。
其次,必須認知香港普選對國家主權及安全的影響。落實普選行政長官是本港民主發展及政治體制的一個重大變動,涉及本港的未來發展以及長期繁榮穩定。其實,普選的影響不限於香港,同樣關乎到國家主權、安全及發展利益,並對內地帶來一定影響。因此,中央一直都堅持必須審慎、穩步推進普選,藉此防範香港普選可能帶來的各種風險。而這些風險,不單影響香港特區,更會波及內地其他城市,甚至觸動國家主權及安全的考慮。在這個環境下,重啟政改下的任何普選方案,除推動香港民主發展之外,更要在維護國家主權,以至防範各種風險等各方面,提供相應的制度保障。
第三,必須認知行政長官必須由愛國愛港人士擔任。中央制定香港基本方針政策時已明確提出「港人治港」的界線及標準,即必須由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來治理香港,而行政長官更必須由愛國愛港人士擔任。因此,任何「造王者」都需要認清這個事實,按照這個遊戲規則,推出符合「港人治港」界線及標準的候選人。
反對派脅迫中央 成造王戰最大得益者
基於以上的認知,我們便能明白到為何中央在今次的行政長官選舉, 較過去會有更高調的態度及立場,並對個別候選人有明確的評價及表態。而整場特首選舉的過程,我們亦看到反對派如何利用在選舉委員會內的300多票,向爭取他們的提名及投票的人士,討價還價,並被他們塑造成為對抗中央的代表,以此脅迫中央,成為這場「特首造王戰」中的最大得益者。
林鄭月娥與曾俊華都曾是問責官員,得到中央任命,坊間一直以此為由,相信兩人均獲得中央信任,有資格入閘成為特首選舉候選人。反對派就是利用這一點, 哪怕曾俊華的政綱與他們的理念有矛盾或衝突,例如認同重啟政改必須按照「8.31決定」,更表明會為基本法第23條立法,反對派都可以視而不見,在提名階段高調支持曾俊華,更將他塑造為對抗中央的代表。一句「曾俊華最能團結港人,對抗西環欽點」,成功煽動部分港人的叛逆心態,並在投票階段追迫所有反對派歸邊,票投曾俊華,共同對抗中央。事實上,在反對派的「盲撐」,加上林鄭月娥期望特首選舉是君子之爭、未有進逼的競選策略下,曾俊華在選舉形勢上的確佔據優勢,民望亦相對領先。
中央自當知悉反對派的圖謀,故中央官員多次表達中央對特首選舉的看法及立場,亦在不公開的場合多次強調林鄭月娥是中央唯一支持的人選,並闡明中央衡量特首與問責官員的標準不同,中央會以更高標準來要求特首人選,以此區別林鄭月娥與曾俊華獲得的中央信任:擔任過問責官員,並不必然能成為中央信任的特首人選。
面對反對派利用在選舉委員會的關鍵少數票,脅迫中央,逼中央讓步,接受他們支持的候選人,以此達到「造王」目的,港人是否應該深思,取回這個原屬於自己的「造王」權利?我認為,按照「8.31決定」推動政改,讓選民擁有一人一票選特首的權利,便是將對特首選舉的「造王」權利,從反對派手中取回給港人。更重要的是,只有按照「8.31決定」重啟政改,才能同時照顧到中央對普選的關注及港人對普選的訴求。
作者是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葉國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