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健:網約車:只管打破舊秩序 無力建立新秩序長青網文章

2017年03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3月15日 06:35
2017年03月1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年前,網絡上鋪天蓋地討伐收購了Uber內地公司的「滴滴」。與Uber司機不知目的地、無法揀客拒載不同,「滴滴」司機可以預先知道乘客行程、選擇是否接單。而再加上「滴滴」有加價系統的存在,乘客可以自願多出5元、10元,最多20元的附加費「搶車」,但演變成若不加價,就叫不到車的惡性循環。


其實,在「滴滴」收購Uber之後,內地「打車難」問題又重現,如遇高峰或特殊時段(例如大雨),成功叫到的士的概率極低,網約車價格又被加到兩三倍。迫於壓力,「滴滴」取消了加價功能,但情况並未好轉,司機明目張膽地變相拒載。


例如筆者的同事因為經常加班,也常用App叫車,唯獨新來的女同事總是搭地鐵,原以為她是為了省錢,後來發現是因為實在叫不到車。有一天筆者決定一同叫車,先載她回家。她下車後,筆者問的士司機:為什麼沒有人接單,畢竟從公司到她家車費並不低。司機答:雖然車費不低,但太過偏僻,而且全是住宅區,很大機會空車而返,以前沒得選,現在可以選了,自然會挑挑揀揀。


網約車平台 沒做到真正公平

網約車平台最初的目的有兩個:一來是減少司機與乘客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通過信息的公開,促進交易達成;二來是調動閒置的私家車資源,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後者因為有「白牌車」嫌疑,受到監管部門大力整頓後效果大打折扣。但前者的運行顯然也存在明顯問題。


細細分析不難發現,網約車平台所謂的信息透明、撮合交易,其實並沒有做到真正的公平。由於乘客叫車前必須填寫目的地,信息不對稱的天秤就向着司機大幅傾斜:乘客的信息一覽無遺,但司機信息的真偽、全面性無從考證,且司機可以選擇是否接單,乘客無法篩選司機。


當所有信息都暴露在司機面前時,他們自然都會選擇划算的單。這是人性,怪不得他們,所以只能怪規則。更麻煩是,網約車平台已經形成壟斷,以前Uber的規則是司機無法揀客;但現在沒有了競爭,也就沒有了制約。乘客享受補貼的時代一去不回,就連爭取權益都變成了難事。


網約車平台大規模燒錢時,本欄就曾預言補貼很快會結束。模糊的盈利模式,要麼讓平台直接走向滅亡;要麼走上歧途後,繞個圈子再滅亡。互聯網技術的存在是為了提高效率,例如運用於的士公司的後台,提高調度和接單的效率是極好,但如果僅憑技術和簽約私家車,終極結果十之八九就是變成一家技術領先一點的租車公司而已。


如今網約車平台的日子並不好過:破壞了舊秩序,又無法建立新秩序。「打車難」又解決不了,仍舊無法解決自身盈利模式的問題,這是內地「共享經濟」的支持者們都不願看到的。


作者是內地資深傳媒人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