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市民渴求優質的士 業界勿圖一己之私長青網文章

2017年03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3月15日 06:35
2017年03月15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政府建議批出3個5年期專營牌照,提供600輛「專營的士」,推動優質的士服務,引起的士業界不滿,有代表聲言下周發起500輛的士慢駛遊行「抗爭」,若政府拒絕擱置計劃,不排除發起更大規模行動堵塞公路,甚至呼籲全港的士司機局部罷工數小時,云云。的士服務質素屢惹批評,不少市民都有切膚體驗,政府推動專營的士,透過引入競爭,從制度上滿足市民對優質的士服務需求,合情合理。雖然專營的士的出現,有可能拖低的士牌價,但是政府不應讓小撮既得利益者凌駕公眾利益。只要的士業界願意自強不息改善服務,根本毋須憂慮會被淘汰取代。


不思進取自招惡果

的士業界沉疴難起

本港的士業近年委靡不振,的士商會常批評政府沒有施援,現在還推出「專營的士」加重業界壓力,是「官逼民反」,云云。人必自助而後人助,當前的士業陷入困境,很大程度上是業界長期不思進取種下的惡果,業界不可能徒盼政府打救,卻不自我檢討,發憤圖強。資料顯示,有關的士的投訴,由2010年的7997宗,升至2014年的10,060宗,佔公共交通服務投訴個案約五成。有司機拒絕接載長程乘客,太短程也不肯接,對乘客冷言冷語,令不少市民吃了一肚子氣。Uber出現後一度大受追捧,已說明市民對的士服務的不滿有多大。


目前全港的士牌照總數為18,138,雖然表面上分散由近萬個人或公司擁有,然而大多數的士均交由車行打理,整個行業主要由幾間大型的士公司把持。由於的士牌照是永久的,不少持牌人往往只視的士牌為一種可以炒賣的資產,無心搞好的士業務。對很多的士公司來說,最重要是有司機付鈔租車,司機服務質素、車輛老化,往往淪為次要。與此同時,持牌的士司機數目眾多,僧多粥少自然影響收入,年輕職業司機都寧可從事收入較高的巴士或貨車司機,導致的士司機老化嚴重,司機平均年齡直逼60歲。的士業界沉疴難起,難怪政府文件交代「專營的士」計劃時,直言「個人化點對點交通服務體制上不能再原地踏步」,「不能囿於一些行業利益而諱疾忌醫」。


目前的確已有的士車行意識到危機感,開始推出優質的士改善服務,可是要釜底抽薪,不能單靠個別業界人士的良好意願,應當從制度改革入手。政府推出優質「專營的士」計劃,一邊針對Uber出現所衍生的白牌車問題,一邊希望提升的士服務水平,鼓勵競爭,是值得支持的做法。對的士司機而言,引入專營的士,可為他們提供更多工作選擇,不會帶來損失;市場上多了600輛專營的士,也不大可能對1.8萬輛現有的士帶來生存威脅,何况專營的士收費較一般的士高,兩者市場不同,優質的士不可能取代普通的士。倘若的士業界願意自強不息改善服務,憑着價格優勢,並沒有理由懼怕競爭。


罷駛抗爭必須三思

騎劫公眾利益不智

政府推出專營的士,確有可能拖低現有的士牌價,然而當局最需要考慮的,是市民能否獲得物有所值的優質服務,而不是小撮手握大量的士牌照的人會否「身家縮水」。有論者認為,專營的士計劃內容未盡完善,例如硬性規定每輛的士行駛5年便需更換、營運200輛的士的要求會否門檻太高等,凡此種種皆可細議,惟技術層面的討論,不應影響整體方向。的士服務本身便應該是優質的。的士業界發起罷駛「抗爭」前必須三思,到底能否獲得廣大市民同情;設若明知市民並不認同,卻仍然以堵塞交通作為要脅,就是以一己之私,騎劫公眾利益。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