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早前有精神科醫生在個人社交網頁發表文章講述有學生服用ADHD(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藥物,後來事件在網絡發酵,甚至有報章以頭版專題請精神科醫生講述遇見的家長個案,一時間,家長讓孩子服用ADHD藥當作「聰明藥」這話題又再炒得沸沸揚揚。對於這個家長關心熱話,我們當然不會放過。有關ADHD,隨意在網上搜尋,相關資料多如繁星,但究竟家長是否真正了解這個病的治療過程、用藥狀况,甚至使用藥物後可能對孩子出現的副作用等等。今期「與別不童」找來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管陳國齡醫生,全面解釋ADHD的治療及用藥狀况,如什麼時候該用藥、什麼時候只需以行為治療便可改善患者的情緒/行為問題,陳國齡均一一解釋。記者亦找來兩名有孩子正在服用ADHD藥物的家長,詳盡講述用藥後的狀况,相信各位家長讀後必定會認清ADHD藥物的「正確」用途。
講開特殊學習需要(SEN)這話題,當然不能不提今期「陽光故事」的主角殷兆基(Adrian Anantawan),前陣子為大家介紹過這位來自加拿大的獨臂小提琴家,他早前來港出席音樂會時,記者跟他做了個詳盡專訪。訪問中,他以一幅網上圖畫來比喻他對SEN孩子的看法,圖畫上有三個高度不一的孩子,生得最矮小的一位站在兩個木箱上,生得中等高度的站在一個木箱上,而生得最高的就不用依靠任何木箱,三個人都可以跨越圍牆看到一樣的風光。Adrian說﹕「這才是公平(equity)。若果你無視他們的差異,給予同等的資源,只是做到平等(equality),未能真正幫助他們。」正如小四那年,如果媽媽沒有邀請社區中心的技工特別為他的小提琴「加工」,他今天哪有機會被《紐約時報》譽為古典音樂界的後起之秀呢?
文:陳詠詩
講開特殊學習需要(SEN)這話題,當然不能不提今期「陽光故事」的主角殷兆基(Adrian Anantawan),前陣子為大家介紹過這位來自加拿大的獨臂小提琴家,他早前來港出席音樂會時,記者跟他做了個詳盡專訪。訪問中,他以一幅網上圖畫來比喻他對SEN孩子的看法,圖畫上有三個高度不一的孩子,生得最矮小的一位站在兩個木箱上,生得中等高度的站在一個木箱上,而生得最高的就不用依靠任何木箱,三個人都可以跨越圍牆看到一樣的風光。Adrian說﹕「這才是公平(equity)。若果你無視他們的差異,給予同等的資源,只是做到平等(equality),未能真正幫助他們。」正如小四那年,如果媽媽沒有邀請社區中心的技工特別為他的小提琴「加工」,他今天哪有機會被《紐約時報》譽為古典音樂界的後起之秀呢?
文:陳詠詩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