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粵港澳大灣區 香港勿再蹉跎長青網文章

2017年03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3月13日 06:35
2017年03月13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這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度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也是繼香港與內地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之後,內地再度向香港提出的經濟合作計劃,這也是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對來屆特區政府有特殊意義。經過多年蹉跎,在國際大環境丕變的今天,香港經濟的升級轉型已經刻不容緩,不能再錯過區域發展合作的時代列車。


吳家瑋首倡深圳殷切

時移世易國家漸升級

其實,「粵港澳大灣區」概念脫胎於香港科技大學創校校長吳家瑋10多年前提出的「港深灣區」概念。吳家瑋當年一直呼籲本港與鄰近的深圳建立「港深灣區」,和廣州一起做華南發展的龍頭,並提出港深應在能力和資源方面互補,而關鍵是雙方要有真誠合作的意願。吳家瑋認為,灣區應具備超級大港、所在區域的創新高地、金融功能發達和交通樞紐等幾大要素。對應地看,粵港澳似乎恰恰具備這樣的基礎和條件。


粵港和深港合作發展是廣東方面多年來的期望,10年前,時任深圳市委書記的李鴻忠曾經公開提出,深圳願接受香港「輻射」,向香港學習,為香港服務。當時他還只是希望深圳能做香港的產業基地和「後花園」,因為當時葵涌仍然是全球第二大貨櫃港,珠三角和深圳的產業基地可做香港港口的腹地;而在CEPA優惠政策下,世界金融中心香港金融機構進入內地可首先進入深圳,令深圳成為區域金融中心;在城市規劃上,深圳可與香港銜接,為香港服務,為10多萬在深圳置業的港人方便,兩地幾個關口都24小時通關等等。但香港方面對此卻反應冷淡。港珠澳大橋更撇下深圳,由雙Y變單Y。


時至今日,深圳已經成為全球繼美國矽谷之後的第二個創新科技之都,一年的研發(R&D)支出近千億元,佔本地生產總值(GDP)比重達4.1%,將本港遠遠拋在後面。而深圳的GDP,按其年度增長8.9%(去年增幅為9%)計,至遲到2019年經濟總量便會超過香港。


在2015年,國家出台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就提出要「深化與港澳台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這是「粵港澳大灣區」首次在國家層面提出。隨後,去年出台的國家「十三五」規劃,更明確寫明「攜手港澳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則首次把「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寫入報告中,可見國家對「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視程度在逐步升級。


全球最大發展具潛力

港有天時地利欠人和

與國際上已經成熟的大都市圈相比,包含11個城市的粵港澳大灣區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群,截至2015年末,在總面積5.65萬平方公里的區內總人口6765萬,GDP總和約為1.3萬億美元。從港口方面計,貨櫃港深圳全球第三,香港、廣州分列第五、第六;金融方面,香港為全球金融中心與人民幣境外結算中心;科技創新方面,深圳已成創科之都,旅遊方面,香港、澳門都各具特色……


對於香港來說,無論是在滬港、星港雙城的競爭中,還是「紐(約)倫(敦)港」金融中心的比併中,周邊的珠江三角洲都應是我們得天獨厚的「地利」;當我們對東盟與中國的10+1自貿區以及亞投行等區域合作平台孜孜以求時,沒有理由對於近鄰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這一「天時」置若罔聞。利用高鐵、港珠澳大橋等口岸基建來對接發展高速運輸系統,利用河套科技園與深圳合作來發展創新科技產業,都是應該全力以赴之事。其實,本港很多產業早已與珠三角地區建立了密切的產業關聯,如超過70%的香港珠寶均產自廣東番禺,六福、周大福、謝瑞麟等品牌均在當地設廠加工。可以說,粵港澳合作在本港天時地利俱備,如何在「一國兩制」前提之下凝聚共識,建立「人和」,才是當務之急。從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到2008年金融海嘯,香港的產業升級經濟轉型都進展不大,我們再沒有更多的10年來蹉跎了。


當然,粵港澳大灣區要與國際一流灣區比肩仍面對許多挑戰,如區內存在3個相互獨立關稅區,人員、資金尚未實現自由流動,航空網絡、港口群因缺乏與協調,還存在競爭,跨境的溝通機制、經濟體制亦未能對接,這些都是有待中央與三地政府用創意規劃、用智慧解決的。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