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新任財政司長陳茂波發表的首份財政預算案中,建議成立「稅務政策組」,以檢視香港稅制的競爭力及擴闊稅基等問題,務求有足夠財政資源支持社會的長遠發展。
與此同時,兩名行政長官候選人林鄭月娥及曾俊華,均在政綱中提及檢討稅制:林鄭月娥提倡「理財新哲學」,並建議投放更多資源予教育及福利等範疇;而曾俊華則研究引入「累進式利得稅」及「負入息稅」。可見檢討稅制已成為下屆政府不能迴避的問題。
回顧上次稅制檢討是在2006年,政府建議引入商品及服務稅。但由於當時香港經濟尚未完全復蘇,在市民及中小企強烈反響下,結果無疾而終。過去政府連年錄得巨額財政盈餘,累積儲備高達9000億元,結果出現「庫房水浸」現象。
然而隨着人口老化,未來政府收支勢必此消彼長,勞動人口減少致使社會生產力及薪俸稅收益下降,相反醫療福利等經常開支則節節上升。未來香港的經濟面臨不少隱憂,政府居安思危檢討稅制值得肯定。政府宜把握契機,善用財政儲備為未來作長遠投資,務求為下一代建立更公平更公義的社會。
香港長期奉行簡單低稅率政策,是香港經濟賴以成功的基石,但政府的收入來源過於單一,主要來自土地拍賣、利得稅及印花稅等項目,容易受外圍經濟因素影響而波動,不利於財政收入的穩定。政府為避免增加額外經常公共開支,傾向以俗稱「派糖」的一筆過撥款措施紓解民困,但深層次民生問題仍未得以解決,長遠而言更會影響公共服務質素。
綜觀政府庫房收入來源,超過三成來自賣地、印花稅、差餉等房地產相關收入;至於利得稅方面,四成來自房地產及金融業。反映香港的經濟結構趨向單一化,不利於香港的長遠競爭力。政府檢討稅制應以產業為本,透過稅務優惠爭取境外的創科產業落戶香港,發掘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增加長遠庫房收入。
事實上,簡單低稅制並非全無代價,市民不論買樓或租樓,均需承受因高地價而帶來的「隱藏地產稅」。高樓價、高租金使市民居住開支上升。負擔不了的家庭,一是只能「蝸居」面積更小的單位;或者遷住偏遠地區,每天負擔高昂的交通費等。至於企業方面,不斷上升的租金成本,會轉嫁予消費者。凡此種種問題,最終令廣大市民需承受更高昂的生活成本,長遠削弱本港的競爭力。
政府宜謹慎權衡緩急先後
政府如要確保稅收來源穩定,研究引入較少受經濟波動影響的稅種,實屬無可厚非,但前提是政府事前要為市民及中小企業減輕負擔,適度增加教育、醫療等民生項目的長遠投資。兩名特首候選人均建議減輕中小企業的利得稅,讓中小企業有額外資金擴大投資或提升僱員薪酬,從而提升整體生產力,正是一個良好的嘗試。筆者期望下屆政府能對此進行深入探討。
公共財政牽涉持份者眾,任何稅制改動,定會牽涉利益格局的調整。政府宜謹慎權衡政策的緩急先後,以確保公共財政能持續穩健發展,讓社會各階層能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
與此同時,兩名行政長官候選人林鄭月娥及曾俊華,均在政綱中提及檢討稅制:林鄭月娥提倡「理財新哲學」,並建議投放更多資源予教育及福利等範疇;而曾俊華則研究引入「累進式利得稅」及「負入息稅」。可見檢討稅制已成為下屆政府不能迴避的問題。
回顧上次稅制檢討是在2006年,政府建議引入商品及服務稅。但由於當時香港經濟尚未完全復蘇,在市民及中小企強烈反響下,結果無疾而終。過去政府連年錄得巨額財政盈餘,累積儲備高達9000億元,結果出現「庫房水浸」現象。
然而隨着人口老化,未來政府收支勢必此消彼長,勞動人口減少致使社會生產力及薪俸稅收益下降,相反醫療福利等經常開支則節節上升。未來香港的經濟面臨不少隱憂,政府居安思危檢討稅制值得肯定。政府宜把握契機,善用財政儲備為未來作長遠投資,務求為下一代建立更公平更公義的社會。
香港長期奉行簡單低稅率政策,是香港經濟賴以成功的基石,但政府的收入來源過於單一,主要來自土地拍賣、利得稅及印花稅等項目,容易受外圍經濟因素影響而波動,不利於財政收入的穩定。政府為避免增加額外經常公共開支,傾向以俗稱「派糖」的一筆過撥款措施紓解民困,但深層次民生問題仍未得以解決,長遠而言更會影響公共服務質素。
綜觀政府庫房收入來源,超過三成來自賣地、印花稅、差餉等房地產相關收入;至於利得稅方面,四成來自房地產及金融業。反映香港的經濟結構趨向單一化,不利於香港的長遠競爭力。政府檢討稅制應以產業為本,透過稅務優惠爭取境外的創科產業落戶香港,發掘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增加長遠庫房收入。
事實上,簡單低稅制並非全無代價,市民不論買樓或租樓,均需承受因高地價而帶來的「隱藏地產稅」。高樓價、高租金使市民居住開支上升。負擔不了的家庭,一是只能「蝸居」面積更小的單位;或者遷住偏遠地區,每天負擔高昂的交通費等。至於企業方面,不斷上升的租金成本,會轉嫁予消費者。凡此種種問題,最終令廣大市民需承受更高昂的生活成本,長遠削弱本港的競爭力。
政府宜謹慎權衡緩急先後
政府如要確保稅收來源穩定,研究引入較少受經濟波動影響的稅種,實屬無可厚非,但前提是政府事前要為市民及中小企業減輕負擔,適度增加教育、醫療等民生項目的長遠投資。兩名特首候選人均建議減輕中小企業的利得稅,讓中小企業有額外資金擴大投資或提升僱員薪酬,從而提升整體生產力,正是一個良好的嘗試。筆者期望下屆政府能對此進行深入探討。
公共財政牽涉持份者眾,任何稅制改動,定會牽涉利益格局的調整。政府宜謹慎權衡政策的緩急先後,以確保公共財政能持續穩健發展,讓社會各階層能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董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