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復康巴士服務不足 折射官僚苟且歪風長青網文章

2017年03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3月10日 06:35
2017年03月10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申訴專員公署(下稱公署)發表主動調查報告,批評勞福局及運輸署對落實無障礙運輸政策「取態欠積極」,復康巴士服務供應嚴重不足,影響殘疾人士看病的基本需要。調查報告反映勞福局及運輸署未有克盡己責,苟且推搪,將政策淡化為「理念」,未有定出清晰時間表和目標,甚至搬出歪理,聲言「增加服務供應只會引發更多需求」、「無論增加多少資源都不會做到目標」云云。改善復康巴士服務蹉跎多年,是不為也,非不能也。事件折射的官僚主義和怠惰態度,令人扼腕。


勞福局運輸署卸責

歪理推搪令人扼腕

全港殘疾人士超過32萬,公署調查發現,目前政府資助的復康巴士只得156輛,供應嚴重不足,在2011至2014年間,每年均有萬計人次預約復康巴士服務未獲安排,當中超過一半個案屬覆診或需要治療人士。公署指出,復康巴士預約服務需時數月甚至1年,兼且不保證必定獲得所要求的服務,例如只得去程無回程,導致不少人退出預約,以2015年為例就有3萬宗個案。部分殘疾人士只好支付高昂費用,改為乘搭賽馬會贊助的20輛「易達轎車」、私營無障礙的士,甚至選擇存在安全隱患的無牌復康車輛。復康巴士是本港唯一的普及「特別交通服務」,對殘疾人士非常重要,服務如此糟糕,完全無法接受。


2007年,政府發表《香港康復計劃方案》,為康復政策制定方針和服務優次,協助殘疾人士融入社會,然而正如公署所言,運輸署及勞福局並沒有積極落實有關方案,背後的官僚主義思維,更是令人震驚。例如運輸署回應初步調查報告時,竟稱無障礙運輸僅屬「理念」而非「政策」,只可以有限資源去做,甚至舉例稱「路上零意外」同樣屬於理念口號,下再多工夫都不可能達到。另外,運輸署又否認復康巴士不足,令不合規格的無牌復康車輛出現,聲言增加「特別交通服務」供應會引發更多需求,即使增加供應亦不會令輪候復康巴士人數「變為零」,云云。


然而問題是:資源有限沒可能「百分之百」滿足需求,不代表當局可以選擇怠惰,放棄積極加強服務,對供不應求情况嚴重置若罔聞。既然殘疾人士對復康巴士服務需求殷切,當局的責任就是盡可能提供更佳更多的服務,沒理由抱着少做少錯的心態,透過限制供應以「管理需求」。運輸署歪理連篇,邏輯與有人揚言公營醫療體系辦得太出色,只會令市民依賴政府、無人會去私家醫院,所以公立醫院還是不要辦得太好一樣,如出一轍,令人氣憤。公署僅僅批評運輸署「思維不積極」,未有直斥苟且怠惰,已是太過客氣。


2006年,前衛生福利及食物局長周一嶽曾在立法會上明言,「就運輸政策而言,我們的目標是為殘疾人士提供無障礙運輸」,可是勞福局和運輸署卻把這一政策和目標淡化為「理念」,作為未有做好本分的託辭。公署報告提到,勞福局沒有就落實《香港康復計劃方案》制定目標及時間表,實際效果就是令市民無從知悉進度。就算勞福局沒有迴避公眾監察的意圖,然而不訂目標及時間表,等同縱容執事者可以卸責推搪,令「無障礙運輸」淪為空談。


政策淡化為「理念」

無障礙運輸淪空談

對於公署的批評,勞福局和運輸署強調有採取措施改善復康巴士服務,例如勞福局表示,過去10年撥款令復康巴士車隊的車輛增加了64%,2017/18年度會再添置8輛新車;運輸署則稱,過去5年就監管和加強復康巴士服務,做了大量工作,令服務持續改善,例如未獲安排服務的申請宗數,便由2012年的15,105宗,減至去年的7320宗。亡羊補牢總好過有錯不改,不過值得留意的是,公署報告直指運輸署對提升復康巴士服務有欠積極,直至公署介入調查,才見明顯改善。未獲安排服務的個案數字,去年顯著銳減,恰恰印證了公署的說法,令市民覺得當局「踢一腳郁一郁」,突顯復康巴士服務並非無法改善,而是當局未有認真做好。


公署建議政府認真評估「特別交通服務」需求,為殘疾人士獲得基本交通服務,制訂可量化的目標水平和落實時間表,均是合情合理,應該盡快落實。勞福局和運輸署也不應就規管無牌復康車輛,繼續以「不屬職權範圍」為由諸多推搪,擺出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今次公署的報告,突顯涉事部門的思維,並非積極解決問題,而是得過且過,市民有理由關注,到底這種官僚苟且文化,在政府內是否僅屬冰山一角。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