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港獨成為人大政協「兩會」關注的議題。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表明「港獨是沒有出路的」,昨天人大委員長張德江發表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亦提到去年立法會宣誓風波,人大常委會釋法,就反港獨作出階段性的總結。過去一年,中央劃下政治紅線,阻止「港獨」力量進入權力體制,令「港獨」勢力表面上有所收斂,惟實體並未消失,各式假借自主自決之名的論述變種,在社會一些角落持續發酵散播。未來「港獨」活動有可能採取模糊策略,大打擦邊球,中央和特區政府固然不可能坐視,然而強硬打擊也容易招來反效果,如何拿揑分寸,將是一大考驗。
中央談底線意識
港獨不是偽命題
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要確保一國兩制在香港和澳門實踐不動搖、不走樣、不變形,強調「港獨是沒有出路的」。雖然李克強僅以區區8個字「點到即止」,卻是香港回歸20年來,中央政府的工作報告首度出現「港獨」一詞,突顯中央高度關注。當張德江在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表明「港獨的本質是分裂國家,嚴重違反一國兩制方針」,實際已是將「港獨」與「台獨」、「藏獨」和「疆獨」,歸納為本質相同的問題。若有人仍說「港獨是一個偽命題」,是自欺欺人掩耳盜鈴。
所謂「偽命題」,就是問題壓根兒不存在,言下之意是毋須採取行動應對;可是「港獨」思潮的存在,已是無可否認的事實。無論誰人接任特首,「港獨」都是無法迴避的問題,不可能只說「香港人絕對不會支持」就了事。張德江日前出席港區人大代表會議,談到近年有「港獨意識及行為」出現,強調必須要有「底線意識」,「香港可以講自由民主,但遊戲規則不可越線,如有就要約束」。特首除了要得到市民擁護,更要得到中央信任。特首候選人對待「港獨」的態度,相信將是中央衡量能否信任的關鍵。
過去一年,「港獨」力量經歷了大起大落,去年農曆新年的旺角暴亂和立法會新界東議席補選,見證了「港獨」力量的抬頭,到立法會換屆選舉,特區政府採取種種行政手段應對,包括要求參選人簽署確認書擁護《基本法》,以及在立法會宣誓風波中,指出兩名當選人梁頌恆和游蕙禎誓辭不合規定,宣誓無效,最後由人大常委會釋法,令二人喪失議員資格。經此一役,「港獨」氣焰確實有所收斂,不過特區政府出手阻撓參選以及人大釋法,某程度只是防守把關,設法阻止「港獨」力量進入權力體制。「港獨」在體制外仍持續發酵,香港民族黨等團體依舊存在,校園內也出現不少以「本土」為名、宣揚港獨為實的「本土關注組」。
轉趨低調非消失
港獨改打擦邊球
港獨轉趨低調,不代表就此消失。汲取梁游失敗教訓,「港獨」鼓吹者在新階段將採取更加審慎的模糊策略,打擦邊球,一邊堅持並非主張「港獨」,一邊加強宣揚「港獨」思想,例如假「公投決定未來」之名,讓「香港獨立可以是其中一個選項」,又或以「交流」之名與台獨組織等互通聲氣,變得更難應付。「港獨」力量持續在體制外滋長,特區政府和中央很難無動於中,關鍵是如何掌握分寸和打擊力度,避免行動過於激烈強硬,惹來一般市民反感。
港人要爭取民主,方法不可能是透過走「港獨」之路。「港獨」只會令香港與內地關係緊張,損害香港利益,堅持「一國兩制」是唯一出路,無論是中央還是香港,都有責任確保「一國兩制」不走樣不變形,明白「一國兩制」這個遊戲規則對雙方都有局限,不應踰越底線。「港獨」思潮的最大問題,在於它是一套自以為是、無視現實的政治論述,一廂情願地幻想「港獨」有可能實現,所有阻力最終都可「迎刃而解」。中國大陸經濟因為轉型而放緩,在一些「港獨」鼓吹者眼中就是「中國經濟崩潰在即」的「先兆」;深圳經濟規模即將超越香港,在他們眼中要麼是「騙人的官方數字」,要麼就是嘲諷「大陸窮得只剩下錢」,只看大陸缺失的一面,不看發展改善的一面,但求自我感覺良好。
中國近代歷史、國情和發展脈絡,本來就是極難理解掌握,回歸後港人要在「一國兩制」框架下跟大陸打交道並不容易,雙方都要耐性地理解對方的思維邏輯,其間難免發生矛盾衝突。「港獨」鼓吹者以為只要割裂開來,就可一刀切去除所有煩惱,然而這種以極度簡化答案去處理非常複雜問題的觀念,某程度就是一種民粹主義式的回應,注定行不通。「港獨」不可能是出路,原因是它建基於空想,拒絕面對現實,結果必然是浪費時間,徒然令香港折騰。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研究制訂「粵港澳大灣區」,與其相信「港獨」是解決眼前煩惱的「捷徑」,香港社會倒不如多花心機,去思考如何把握合作機遇,令香港更上一層樓。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中央談底線意識
港獨不是偽命題
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要確保一國兩制在香港和澳門實踐不動搖、不走樣、不變形,強調「港獨是沒有出路的」。雖然李克強僅以區區8個字「點到即止」,卻是香港回歸20年來,中央政府的工作報告首度出現「港獨」一詞,突顯中央高度關注。當張德江在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表明「港獨的本質是分裂國家,嚴重違反一國兩制方針」,實際已是將「港獨」與「台獨」、「藏獨」和「疆獨」,歸納為本質相同的問題。若有人仍說「港獨是一個偽命題」,是自欺欺人掩耳盜鈴。
所謂「偽命題」,就是問題壓根兒不存在,言下之意是毋須採取行動應對;可是「港獨」思潮的存在,已是無可否認的事實。無論誰人接任特首,「港獨」都是無法迴避的問題,不可能只說「香港人絕對不會支持」就了事。張德江日前出席港區人大代表會議,談到近年有「港獨意識及行為」出現,強調必須要有「底線意識」,「香港可以講自由民主,但遊戲規則不可越線,如有就要約束」。特首除了要得到市民擁護,更要得到中央信任。特首候選人對待「港獨」的態度,相信將是中央衡量能否信任的關鍵。
過去一年,「港獨」力量經歷了大起大落,去年農曆新年的旺角暴亂和立法會新界東議席補選,見證了「港獨」力量的抬頭,到立法會換屆選舉,特區政府採取種種行政手段應對,包括要求參選人簽署確認書擁護《基本法》,以及在立法會宣誓風波中,指出兩名當選人梁頌恆和游蕙禎誓辭不合規定,宣誓無效,最後由人大常委會釋法,令二人喪失議員資格。經此一役,「港獨」氣焰確實有所收斂,不過特區政府出手阻撓參選以及人大釋法,某程度只是防守把關,設法阻止「港獨」力量進入權力體制。「港獨」在體制外仍持續發酵,香港民族黨等團體依舊存在,校園內也出現不少以「本土」為名、宣揚港獨為實的「本土關注組」。
轉趨低調非消失
港獨改打擦邊球
港獨轉趨低調,不代表就此消失。汲取梁游失敗教訓,「港獨」鼓吹者在新階段將採取更加審慎的模糊策略,打擦邊球,一邊堅持並非主張「港獨」,一邊加強宣揚「港獨」思想,例如假「公投決定未來」之名,讓「香港獨立可以是其中一個選項」,又或以「交流」之名與台獨組織等互通聲氣,變得更難應付。「港獨」力量持續在體制外滋長,特區政府和中央很難無動於中,關鍵是如何掌握分寸和打擊力度,避免行動過於激烈強硬,惹來一般市民反感。
港人要爭取民主,方法不可能是透過走「港獨」之路。「港獨」只會令香港與內地關係緊張,損害香港利益,堅持「一國兩制」是唯一出路,無論是中央還是香港,都有責任確保「一國兩制」不走樣不變形,明白「一國兩制」這個遊戲規則對雙方都有局限,不應踰越底線。「港獨」思潮的最大問題,在於它是一套自以為是、無視現實的政治論述,一廂情願地幻想「港獨」有可能實現,所有阻力最終都可「迎刃而解」。中國大陸經濟因為轉型而放緩,在一些「港獨」鼓吹者眼中就是「中國經濟崩潰在即」的「先兆」;深圳經濟規模即將超越香港,在他們眼中要麼是「騙人的官方數字」,要麼就是嘲諷「大陸窮得只剩下錢」,只看大陸缺失的一面,不看發展改善的一面,但求自我感覺良好。
中國近代歷史、國情和發展脈絡,本來就是極難理解掌握,回歸後港人要在「一國兩制」框架下跟大陸打交道並不容易,雙方都要耐性地理解對方的思維邏輯,其間難免發生矛盾衝突。「港獨」鼓吹者以為只要割裂開來,就可一刀切去除所有煩惱,然而這種以極度簡化答案去處理非常複雜問題的觀念,某程度就是一種民粹主義式的回應,注定行不通。「港獨」不可能是出路,原因是它建基於空想,拒絕面對現實,結果必然是浪費時間,徒然令香港折騰。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研究制訂「粵港澳大灣區」,與其相信「港獨」是解決眼前煩惱的「捷徑」,香港社會倒不如多花心機,去思考如何把握合作機遇,令香港更上一層樓。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