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壓力之下〉(Under Pressure)是皇后樂隊在1981年推出與大衛寶兒合作的單曲,1982年登上英國流行榜冠軍,是繼1975年的〈波希米亞狂想曲〉之後第二首登上本土流行榜的冠軍作品。除了錄音室版本外,還有兩個現場版,分別收錄在1981年的加拿大演唱會和1986年的溫布萊演唱會兩張現場錄音大碟上。而這首歌後來也收錄在大衛寶兒一些精選專輯之內。
樂壇巨匠 惺惺相惜
大衛答應給皇后樂隊一首作品唱和音,但大衛不滿意出來的效果,所以最後他的和音部分都沒用上。本來就打算合作,也惺惺相惜,一碰面,自然歌興大發。據說當時大衛跟樂隊在瑞士錄音室即興創作,結果就有了〈壓力之下〉這首作品。所以在製作單位的名單上,這首作品的作曲者後面是有五個名字的,分別是來自樂隊的四位成員Freddie Mercury、Brian May、Roger Taylor和John Deacon,當然之後還有大衛寶兒啦。而歌曲中你一言我一語這種鬥唱風格明顯就是即興創作的痕迹。不過後來眾說紛紜,而且隨着時間過去,就連幾位當事人都記不清楚原來的創作過程。不過肯定的是,最初的旋律是來自皇后樂隊,而歌詞則是大衛寶兒後來加上去的。
壓力之下 愛是唯一解決方法
歌曲推出時因各人都去了做世界巡迴演唱,沒有人可以有空去拍音樂錄像,結果MV上沒有人唱歌,亦沒有人跳舞,換來的是上世紀二十年代一些經典的黑白電影片段,有俄羅斯電影大師愛森斯坦的《波坦金戰艦》,有德國穆瑙的經典作Nosferatu(吸血殭屍)。亦有很多爆炸場面,例如用炸藥來拆卸大廈的畫面,大概是用比喻我們在壓力之下不禁崩潰和歇斯底里的意思吧。除此之外,MV中還加入了很多昔日的新聞片段,有1970年代擠滿乘客的日本火車和車站月台,有美國上世紀20年代大蕭條的景况。畫面揭示出人口膨脹、失業和社會福利等問題,然後我們在MV上就看到示威,由抗議,到抗爭,到暴動。最後到歌詞後半部提到愛是唯一解決壓力的方法,這時畫面就出現胡士托音樂會,年輕人和平地宣揚音樂與愛,接下來就是一連串黑白電影中出現的接吻鏡頭。
皇后樂隊的靈魂人物Freddie Mercury因為愛滋病併發症於1991年11月24日病逝,1992年4月20日在英國倫敦溫布萊球瑒就舉行了一場名為向Freddie Mercury致敬的演唱會,門券收益則用來成立Mercury Phoenix基金,以作為日後有關愛滋病公益活動的經費。當日有不少巨星現身相助,大衛寶兒跟Annie Lennox就唱了〈壓力之下〉這首歌(圖)。到2016年1月10日,大衛寶兒在紐約家中因肝癌病逝。只是一日之後,2016年1月11日,Brian May接受英國《每日鏡報》訪問,詳述當日創作這首〈壓力之下〉的經過之餘,又提到當年在Freddie Mercury的追思演唱會上,大衛寶兒跟Annie Lennox的合唱簡直就是經典,就是傳奇。最後他更衷心的說:「根本大衛寶兒做的一切都是經典,他就是一個傳奇,是英國音樂史上最重要的創作人之一。神秘,另類,無畏無懼,卻又心思細密。」接着在2月24日舉行的「英國音樂頒獎典禮」上,大衛寶兒第二次得到「Brits Global Icon Award」。由Annie Lennox頒獎,並由大衛的好友Gary Oldman上台代領。致辭時,Gary說:「我可以跟大家保證,大衛在對抗病魔時,仍能保持他一貫強悍的作風,從沒怨天尤人,並且一直有尊嚴地高雅地富幽默感地去面對。」
高雅幽默面對死亡
去年西方有不少音樂巨匠離世,最先有大衛寶兒,之後有鷹樂隊的主音Glenn Frey、化名Black的Colin Vearncombe、披頭四樂隊的監製George Martin、王子Prince、詩人創作歌手Leonard Cohen,最後還有George Michael。對我個人來說最重要一定是Black,不過以單曲來考量,我最喜歡的就是大衛寶兒跟皇后樂隊合作的這首〈壓力之下〉。個個都怨壓力大;唱反調,我沒壓力。但走去看脊醫,他說我太緊張,即使睡覺時也沒有放鬆,所以背上肌肉都一直拉緊着,從來未放鬆過。我要relax,可我也不相信光憑愛就可以拯救天下,想有人愛和想愛人都一樣有壓力,也許四大皆空才真的刀槍不入水火不侵。算了罷,我只是凡夫俗子。當悶悶不樂,當六神無主,當寂寞難耐時;我就會戴起耳筒,把音量調高,然後讓音樂大聲地貫入耳朵裏,盡情地聽着大衛寶兒和皇后樂隊不斷在我耳邊唱:「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去愛,去愛呀,去愛呀,去愛呀?」直唱到雖然無,我都當有。
文﹕佘宗明
圖﹕網上圖片
樂壇巨匠 惺惺相惜
大衛答應給皇后樂隊一首作品唱和音,但大衛不滿意出來的效果,所以最後他的和音部分都沒用上。本來就打算合作,也惺惺相惜,一碰面,自然歌興大發。據說當時大衛跟樂隊在瑞士錄音室即興創作,結果就有了〈壓力之下〉這首作品。所以在製作單位的名單上,這首作品的作曲者後面是有五個名字的,分別是來自樂隊的四位成員Freddie Mercury、Brian May、Roger Taylor和John Deacon,當然之後還有大衛寶兒啦。而歌曲中你一言我一語這種鬥唱風格明顯就是即興創作的痕迹。不過後來眾說紛紜,而且隨着時間過去,就連幾位當事人都記不清楚原來的創作過程。不過肯定的是,最初的旋律是來自皇后樂隊,而歌詞則是大衛寶兒後來加上去的。
壓力之下 愛是唯一解決方法
歌曲推出時因各人都去了做世界巡迴演唱,沒有人可以有空去拍音樂錄像,結果MV上沒有人唱歌,亦沒有人跳舞,換來的是上世紀二十年代一些經典的黑白電影片段,有俄羅斯電影大師愛森斯坦的《波坦金戰艦》,有德國穆瑙的經典作Nosferatu(吸血殭屍)。亦有很多爆炸場面,例如用炸藥來拆卸大廈的畫面,大概是用比喻我們在壓力之下不禁崩潰和歇斯底里的意思吧。除此之外,MV中還加入了很多昔日的新聞片段,有1970年代擠滿乘客的日本火車和車站月台,有美國上世紀20年代大蕭條的景况。畫面揭示出人口膨脹、失業和社會福利等問題,然後我們在MV上就看到示威,由抗議,到抗爭,到暴動。最後到歌詞後半部提到愛是唯一解決壓力的方法,這時畫面就出現胡士托音樂會,年輕人和平地宣揚音樂與愛,接下來就是一連串黑白電影中出現的接吻鏡頭。
皇后樂隊的靈魂人物Freddie Mercury因為愛滋病併發症於1991年11月24日病逝,1992年4月20日在英國倫敦溫布萊球瑒就舉行了一場名為向Freddie Mercury致敬的演唱會,門券收益則用來成立Mercury Phoenix基金,以作為日後有關愛滋病公益活動的經費。當日有不少巨星現身相助,大衛寶兒跟Annie Lennox就唱了〈壓力之下〉這首歌(圖)。到2016年1月10日,大衛寶兒在紐約家中因肝癌病逝。只是一日之後,2016年1月11日,Brian May接受英國《每日鏡報》訪問,詳述當日創作這首〈壓力之下〉的經過之餘,又提到當年在Freddie Mercury的追思演唱會上,大衛寶兒跟Annie Lennox的合唱簡直就是經典,就是傳奇。最後他更衷心的說:「根本大衛寶兒做的一切都是經典,他就是一個傳奇,是英國音樂史上最重要的創作人之一。神秘,另類,無畏無懼,卻又心思細密。」接着在2月24日舉行的「英國音樂頒獎典禮」上,大衛寶兒第二次得到「Brits Global Icon Award」。由Annie Lennox頒獎,並由大衛的好友Gary Oldman上台代領。致辭時,Gary說:「我可以跟大家保證,大衛在對抗病魔時,仍能保持他一貫強悍的作風,從沒怨天尤人,並且一直有尊嚴地高雅地富幽默感地去面對。」
高雅幽默面對死亡
去年西方有不少音樂巨匠離世,最先有大衛寶兒,之後有鷹樂隊的主音Glenn Frey、化名Black的Colin Vearncombe、披頭四樂隊的監製George Martin、王子Prince、詩人創作歌手Leonard Cohen,最後還有George Michael。對我個人來說最重要一定是Black,不過以單曲來考量,我最喜歡的就是大衛寶兒跟皇后樂隊合作的這首〈壓力之下〉。個個都怨壓力大;唱反調,我沒壓力。但走去看脊醫,他說我太緊張,即使睡覺時也沒有放鬆,所以背上肌肉都一直拉緊着,從來未放鬆過。我要relax,可我也不相信光憑愛就可以拯救天下,想有人愛和想愛人都一樣有壓力,也許四大皆空才真的刀槍不入水火不侵。算了罷,我只是凡夫俗子。當悶悶不樂,當六神無主,當寂寞難耐時;我就會戴起耳筒,把音量調高,然後讓音樂大聲地貫入耳朵裏,盡情地聽着大衛寶兒和皇后樂隊不斷在我耳邊唱:「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去愛,去愛呀,去愛呀,去愛呀?」直唱到雖然無,我都當有。
文﹕佘宗明
圖﹕網上圖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