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大熊貓獨特的黑白毛色有何作用?美國科學家分析發現這些毛色有助大熊貓隱藏逃避敵人,以及與同類交流。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與長灘分校的研究團隊將大熊貓的身軀按毛色深淺劃分成不同區域,與貓、狗等195種肉食動物及39種熊科動物比較,並與不同的生態與行為因素互相配對,推斷熊貓毛色背後的成因。
分析發現,大熊貓的臉、脖子、肚皮和臀部為白色,是因為這能幫助牠們在積雪的棲息地躲藏,而四肢黑色是用於躲藏在陰影時作為保護色。由於大熊貓主要進食營養不多的竹子,無法儲存足夠脂肪,冬季不能像其他熊類般冬眠,而需保持活躍,越過不同的棲息地如雪山、熱帶叢林等到處覓食。
黑眼圈助辨認同類
分析指出,大熊貓的頭部配色並非用於偽裝逃避獵食者,而是用於溝通,例如深色的耳朵有助威嚇獵食者,突顯「兇猛」的感覺,而黑眼圈則有助辨認同類,或是嚇走競爭者。
帶領研究的生物學卡羅教授(Tim Caro)指出,以往科學界對大熊貓毛色的成因莫衷一是,「因為沒有其他哺乳類動物有類似外觀,要類比對照很困難」。未來將繼續探究熊貓的其他特性。研究刊於《行為生態學》期刊。
分析發現,大熊貓的臉、脖子、肚皮和臀部為白色,是因為這能幫助牠們在積雪的棲息地躲藏,而四肢黑色是用於躲藏在陰影時作為保護色。由於大熊貓主要進食營養不多的竹子,無法儲存足夠脂肪,冬季不能像其他熊類般冬眠,而需保持活躍,越過不同的棲息地如雪山、熱帶叢林等到處覓食。
黑眼圈助辨認同類
分析指出,大熊貓的頭部配色並非用於偽裝逃避獵食者,而是用於溝通,例如深色的耳朵有助威嚇獵食者,突顯「兇猛」的感覺,而黑眼圈則有助辨認同類,或是嚇走競爭者。
帶領研究的生物學卡羅教授(Tim Caro)指出,以往科學界對大熊貓毛色的成因莫衷一是,「因為沒有其他哺乳類動物有類似外觀,要類比對照很困難」。未來將繼續探究熊貓的其他特性。研究刊於《行為生態學》期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