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張平:一帶一路:中國全球化的新模式長青網文章

2017年03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3月06日 06:35
2017年03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中國的周邊國家多處於工業化啟動階段,而中國在工業化的探索上有一套為實踐所證明的成功經驗,這套經驗為許多「一帶一路」沿線的後發工業化國家所適用。自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國正在把自身的成功經驗延伸到「一帶一路」的開發中來,探索一條不同於發達國家全球化的新道路。
提供區域公共產品接入
「想致富先修路」是中國發展最為成功的經驗之一,這是發展的前提條件。作為後發的工業化國家,中國很多地區就是有了道路等各種公共基礎產品才能發展起來,才會有貿易商品流、現金流、資本和人才流,而後才有各類合作的可能。因此,提供公共產品是開發經濟的關鍵。
中國將這一理念注入到「一帶一路」的開發建設中,建立了亞投行,為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融資。以提供區域公共產品作為區域合作的接入口,建設區域基礎設施,探索「一帶一路」開發和區域合作的新發展道路。「一帶一路」沿線各國邊境接壤地區多是貧困地區,提供區域基礎設施等公共產品,特別適合後發地區開發的現實狀態。
全球化源於跨國公司或機構主導,它們重視貿易、轉移定價和產業外部分工,是典型的「全球成本窪地」的套利者,對於後發地區的發展沒有利益上驅動,特別是對後發區域公共產品提供更是漠不關心。由於公共產品的收益不好計算,故他們多不願提供。
區域公共產品是對整個區域有好處,但對實施者的回報較慢,對本期收益往往體現不清。所以,區域公共產品需要一整套完備的金融安排,並由政府提供必要的保障才能進行。中國製造、中國建造和中國儲蓄為「一帶一路」的區域公共品接入的模式提供了可能,彌補了「一帶一路」長期無人願意提供公共品的缺陷。中國金融服務體系推動了政府的投資建造,儘管產品有收費性質,但由於屬於中國政府的長期投資,故而降低了收費的價格,使產品多具有「準公共」性質。
中國提供的區域公共產品品類繁多,涵蓋了跨境橋樑與管線、電網、交通基礎設施、沿線傳染病防治、環保等。這些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接入有效地供給了區域公共產品和服務,成為區域連接的基礎,推進了互聯互通和共用發展的新道路。
新貿易平台 推動區域共用發展
「共用發展」的理念本質上是構建一個區域合作價值網絡,形成更為廣泛的共生體群。中國的貿易模式使用了貿易平台模式,直接對接了屬地的大量小規模生產者。阿里巴巴的「淘寶模式」便是一個大平台模式。
中國連續3年增長最快的出口便是電商跨境貿易出口。中國的電商貿易是一個典型的平台服務,能讓許多小商家參與其中,是一個可滲透到落後地區的新型國際化貿易方式。中國跨境電商的成功,改變了跨國公司模式,吸收當地大量中小經營者參與到電商平台上互換商品,並非原有的跨國公司主導,體現了「合作網絡」的意義,具有典型共性,促進了包容發展。
探索建立區域合作新生態
中國的開發區模式在「一帶一路」許多地方已生根發芽。該模式既結合了中國企業、金融服務,也吸納了當地公司進行開發區的發展,從區域開發區集中開發起步,完成亞太及更廣泛地區的產業佈局,綜合多類型商品、服務、要素的貿易方式,開啟全方位的區域合作新生態。
在新的國際戰略格局下,中國要討論的問題已轉為在區域互通互聯的基礎上形成多國合作模式。「一帶一路」從中國倡議起步,經過3年的實踐已經實實在在地轉變為多國積極參與的新型合作體,多國共同締結更高層面的合作有望成為「一帶一路」峰會重點討論內容之一。「一帶一路」是時候在合作開發的基礎上建立新型協作框架,與各國參與者一起討論新的合作規則,逐步提升「一帶一路」從基礎設施建設到區域治理方面的全面探索,推進「一帶一路」的公共治理和共同開發。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