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教育局公布《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下稱新指引),訂明幼稚園不應該安排幼兒班學童執筆寫字,低班及高班幼兒亦不應該有機械式抄寫及計算;新指引目的在於讓幼童從學習伊始,就毋須承受不必要壓力,而是培養興趣,實現愉悅學習。快樂童年是許多人的美好回憶,父母都希望子女快樂健康成長,新指引期望達至的目的,於幼童福祉和家長冀盼應無矛盾,只是現實上幼童在幼稚園應得的快樂學習,已經成為奢侈品。新指引所楬櫫需要學校與家長合作才有可能做到,期望幼稚園教育將迎來改變,造福下一代。
幼童沒有發言權
卻承受壓力折磨
在許多人的認知裏,孩童入讀幼稚園,就是一班適齡孩童透過在一起玩耍,開始學習與別人相處之道等,並不涉及知識灌輸。不過曾幾何時,一些幼稚園要學童執筆寫字,然後機械式抄寫計算,甚至是默寫和被要求作文等,幼稚園成為走向學童接受操練的平台。幼稚園教育之變質,有人認為與學校、家長以至教育制度有關,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探究起來會掉入無休止的爭論,只是可憐的幼童沒有發言權,卻承受着施予他們的一切。
幼兒教育異化,涉及學校與家長。部分學校汲汲於招生競爭力,以學生知書識墨為賣點,免不了操練孩童;部分家長要求幼稚園教子女「識得更多東西」,藉此躋身直資或私小名校,幼稚園遇上這樣的家長,孩童就逃不了操練之路了。歷來事態說明,只要有幼稚園操練學生,在市場競爭驅動下,其他幼稚園惟有跟進,操練惡性循環於焉啟動。
按現行幼稚園教育生態,新指引只是對參加了免費優質幼稚園計劃的幼稚園有規管作用,因為這類幼稚園接受資助,每隔6年須接受當局評估質素,如被發現未遵從指引,若屢勸不改或其他項目不達標,未能通過評核,會被剔除出免費幼教計劃。若幼稚園營運主要靠政府資助,新指引會起到一定作用,至於計劃以外的幼稚園,當局管不到,須靠業界自律和期望他們以幼童福祉為念了。
參加了免費幼教計劃的幼稚園,認同教育局「更有決心」杜絕學童操練,並會配合云云,不過,他們之中,仍然有人提出幼稚園之間相互競爭和家長的因素。包括不諱言個別幼稚園或有不同做法,須靠業界自律遵守;又指出幼稚園在課程設計處於兩難,因為家長對教學有一定要求,假如未能平衡家長需要,或會影響收生,另外,小學亦會觀察來自不同幼稚園的小一學生質素。
還有是部分小學期望小一學生「樣樣都識」,因而在初小階段即有默書測考,使幼稚園高班學童受壓,新指引就幼小銜接提出建議,例如安排一、兩年適應期,調整學習及評估模式等,減低操練高班幼童的誘因,並協助學童適應小學生活。設若小學不配合,在初小就要學生默書測考,幼稚園須教授學生「更多知識」,進而演變為操練,就「順理成章」了;所以,小學若不配合,則新指引的規管和良好願望,都會落空。
學校家長撫心自問
勿再促成操練文化
小學的取態又怎樣?有資助小學校長雖然認同不應該給初小生過多壓力,不過,校長認為應交由前線教師決定怎樣實施,即是由教師因應情况處理,不作一刀切期限規定;業界更說不少家長對小一生首個學期毋須默書,頗有微辭,表示到學期末才有考試決定升班,「家長更害怕」。個別校長指出的情况符合事實,這就是歷來各方都認同操練害苦學生,然而各方卻推卸責任的原因。事實上,導致學生從小在學校和家裏都要操練,始作俑者是家長抑或學校,類如有雞先、還是有蛋先的問題爭議,搞不清楚了;總之,所謂「校本專業」自決,最終多會出現各行其事,很大可能還是操練依舊。
從實際情况審視目前學生被操練折磨,家長和學校都有責任,以TSA為例,學生被過度操練,真確無訛,家長反映學生苦况是出於愛護子女,無可厚非,惟家長卻不敢向學校施壓,要求減少操練,反而矛頭直指教育當局,偏離教與學的專業設計,要求取消TSA,這種倒果為因民粹操作,最終會使整體教育付出代價。今次教育局從幼稚園着手減少操練,在整體教育生態依然故我情况下,預期政策推進十分困難,只能期望當局迎難而上,堅定執行,爭取在對抗操練文化方面,打開一個新局面。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幼童沒有發言權
卻承受壓力折磨
在許多人的認知裏,孩童入讀幼稚園,就是一班適齡孩童透過在一起玩耍,開始學習與別人相處之道等,並不涉及知識灌輸。不過曾幾何時,一些幼稚園要學童執筆寫字,然後機械式抄寫計算,甚至是默寫和被要求作文等,幼稚園成為走向學童接受操練的平台。幼稚園教育之變質,有人認為與學校、家長以至教育制度有關,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探究起來會掉入無休止的爭論,只是可憐的幼童沒有發言權,卻承受着施予他們的一切。
幼兒教育異化,涉及學校與家長。部分學校汲汲於招生競爭力,以學生知書識墨為賣點,免不了操練孩童;部分家長要求幼稚園教子女「識得更多東西」,藉此躋身直資或私小名校,幼稚園遇上這樣的家長,孩童就逃不了操練之路了。歷來事態說明,只要有幼稚園操練學生,在市場競爭驅動下,其他幼稚園惟有跟進,操練惡性循環於焉啟動。
按現行幼稚園教育生態,新指引只是對參加了免費優質幼稚園計劃的幼稚園有規管作用,因為這類幼稚園接受資助,每隔6年須接受當局評估質素,如被發現未遵從指引,若屢勸不改或其他項目不達標,未能通過評核,會被剔除出免費幼教計劃。若幼稚園營運主要靠政府資助,新指引會起到一定作用,至於計劃以外的幼稚園,當局管不到,須靠業界自律和期望他們以幼童福祉為念了。
參加了免費幼教計劃的幼稚園,認同教育局「更有決心」杜絕學童操練,並會配合云云,不過,他們之中,仍然有人提出幼稚園之間相互競爭和家長的因素。包括不諱言個別幼稚園或有不同做法,須靠業界自律遵守;又指出幼稚園在課程設計處於兩難,因為家長對教學有一定要求,假如未能平衡家長需要,或會影響收生,另外,小學亦會觀察來自不同幼稚園的小一學生質素。
還有是部分小學期望小一學生「樣樣都識」,因而在初小階段即有默書測考,使幼稚園高班學童受壓,新指引就幼小銜接提出建議,例如安排一、兩年適應期,調整學習及評估模式等,減低操練高班幼童的誘因,並協助學童適應小學生活。設若小學不配合,在初小就要學生默書測考,幼稚園須教授學生「更多知識」,進而演變為操練,就「順理成章」了;所以,小學若不配合,則新指引的規管和良好願望,都會落空。
學校家長撫心自問
勿再促成操練文化
小學的取態又怎樣?有資助小學校長雖然認同不應該給初小生過多壓力,不過,校長認為應交由前線教師決定怎樣實施,即是由教師因應情况處理,不作一刀切期限規定;業界更說不少家長對小一生首個學期毋須默書,頗有微辭,表示到學期末才有考試決定升班,「家長更害怕」。個別校長指出的情况符合事實,這就是歷來各方都認同操練害苦學生,然而各方卻推卸責任的原因。事實上,導致學生從小在學校和家裏都要操練,始作俑者是家長抑或學校,類如有雞先、還是有蛋先的問題爭議,搞不清楚了;總之,所謂「校本專業」自決,最終多會出現各行其事,很大可能還是操練依舊。
從實際情况審視目前學生被操練折磨,家長和學校都有責任,以TSA為例,學生被過度操練,真確無訛,家長反映學生苦况是出於愛護子女,無可厚非,惟家長卻不敢向學校施壓,要求減少操練,反而矛頭直指教育當局,偏離教與學的專業設計,要求取消TSA,這種倒果為因民粹操作,最終會使整體教育付出代價。今次教育局從幼稚園着手減少操練,在整體教育生態依然故我情况下,預期政策推進十分困難,只能期望當局迎難而上,堅定執行,爭取在對抗操練文化方面,打開一個新局面。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