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繼李克勤、容祖兒等一線歌手北上參加音樂競技節目後,最近又有林憶蓮、杜麗莎等重量級人馬參與其事。香港人會否滿不是味兒?他(她)們為什麼不是在香港電視台參與這些頂級的潮流節目呢?香港這個國際大城市的電視台什麼時候連浙江、湖南的一個市的地方台都不如?香港電視節目曾幾何時在東南亞、大中華地區獨領風騷,為何如今卻斯人獨憔悴?
行業萎縮 突圍而出才可能創新局
很明顯,香港電視業已進入困難時期:TVB本地業務盈利連續受挫,實際核心盈利曾見5年新低;Viu TV的小眾策略,啓播以來,雖然百般努力,惟亦未能打出血路,成績未如人意;獲發免費電視牌照的奇妙電視,早前更向政府提出暫緩申請以頻譜作為傳送模式;由邱氏家族牽頭的永升電視,證實去年9月已要求暫緩免費電視牌照申請。很明顯,這些都是以商言商,而並不是突發或個別事件所作出的倉卒決定。
任何一個產業的興盛衰落,基本上都是由市場決定的。據廣告媒體監察公司「admanGo」統計數字,本港廣告市場去年縮減13%,是這10多年來最大跌幅,傳統媒體包括電視及報章、雜誌、電台,均錄得廣告收益下跌。在這大趨勢下,整個「餅」只會愈來愈細。當愈少人睇,收入愈受影響,這就會造成節目質素愈下降的循環關係。電視是一個成本很昂貴的行業,香港電視業目前面對的觀眾群分散的網絡年代,行業的萎縮是無法逃避的。從業者唯有自我更新、開拓市場,突圍而出,才有可能實現產業的脫胎換骨、逆流而上,開創新局面。
國內節目製作費觀眾人數無可比擬
舊媒體的內容同時放在新媒體發放,到目前為止,似乎還未找到一個成功的經營模式(model)。新媒體的特性是群眾自主去傳遞或廣傳,觀賞者有很多渠道可以看到,也不介意延遲收看,而流傳內容的版權都是非常放鬆的,致使在電視廣播的經營模式中,第一手的首次傳播,在收益的角度上來說就變得很吃虧。所以電視節目的設計,是要慎重考慮節目的即時性、時效性、互動性、接近性等,即是要觀眾在該播出時段收看該節目,而不是事後在網上補看,以收到最大的廣告收益。
這幾年國內多個非常成功的音樂競技節目,正正在即時性、時效性、互動性方面,有很專業、成功的設計;在硬件與軟件的配合運用上,也看得出裏面有很多製作人在幕後的籌劃和心思。這反過來是香港製作人應該去學習的地方。當然這些成功的節目的背後,如果與香港的節目相比,相差大概是100:1之比的製作費,還有其覆蓋全國觀眾的人數及地區,在影響力上是無可比擬的。香港只是一個50多億美元的廣告市場,而大陸卻有800億美元,僅次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廣告經濟體。這篇文章主要的倡議是:香港在回歸之後,已名正言順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有足夠理由去成立一個純娛樂的香港衛星電視台,落地有超過13億觀眾的國內市場。
申請最直接方法:特首向領導人表達訴求
1990年代,很多國內的牌子其實在香港是沒有零售,但是這些牌子都喜歡在香港電視台大賣廣告,因為如果該國內牌子在香港流行的話,那麼在國內就一定會大賣。同一個年代,在珠江三角洲的一個市,就在香港電視節目內插播廣告,每年都可有近億元收入。當然時移世易,現在整個形勢似乎是在大逆轉,更有趣的是國內的電視業並沒有太受新媒體的影響,在戲劇、綜藝、文教或紀實的製作的成績上,都令人有種蒸蒸日上、勢頭超好的感覺。我相信香港電視業若能有13億觀眾市場的製作費支持,香港電視工作者也絕對有能力與國內電視台分庭抗禮,製作出跨越不同地區的成功作品。
但要在國內申請一個由境外落地的衛星台,當然不是易事(鳳凰衛視到如今都未能正式落地,主要原因可能是它是新聞台),但如果細心留意一下,在國內由中央台、地區、省所設立(非新聞性)電視台數目之多,又會令人咋舌。所以在這方面,國內對於娛樂性質平台的開放,還是比較寬容。如果香港要成功申請一個由境外落地的衛星台,最有效直接的方法,就是特區政府效法韓國政府對影視界的支持,特首從特區長遠發展的層面直接向領導人表達訴求,猶如當日開放自由行可帶來兩地深遠的促進和交流一樣。
吸引年輕人入行 開闊業內人眼光
如果真有這個突破機會的話,對香港的電視業是會帶來很多不同的可能性及機會。首先是吸引有能力的年輕人入行。大家都會同意,流行文化的興起、電視節目的創新意念,必須是靠一班活力無限的年輕人來推動。所以訓練人才、吸引人才是每一個創作工業興盛必須要做的工作,以往香港電視台以最低廉的薪水去「鍛煉」年輕人的思維是非常不合時宜的;反之,如果做到香港大學生申請入電視台工作有如申請做AO(政務主任)、督察等工作般的趨之若鶩,這就差不多成功了。
還有就是開闊我們業內工作者的眼光,就是不要從香港的狹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現在「大台」的路向,無論是戲劇或綜藝節目,從戲軌或形態,都是不停在重複自己,仍是抱殘守缺地迎合老觀眾群。特別是在這新媒體、新網絡年代,這是急切時候去培養及建立新一代年輕電視觀眾,製作跨越年齡層、地域、不同文化的闊度的多元化節目(國內的《我是歌手》等音樂節目也很開放,招攬了中國內地、香港、台灣、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歌手參與),所以香港的電視業是需要嘗試去打開節目的寬度,也要提高節目的高度。
希望我們在一個較大的市場支持下,可以更廣納人才,開放更多獨立製作,使節目品種更多元化、國際化,甚至將我們節目的創意銷售到其他地方去,這才是我們香港電視業健康的前景。
作者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行業萎縮 突圍而出才可能創新局
很明顯,香港電視業已進入困難時期:TVB本地業務盈利連續受挫,實際核心盈利曾見5年新低;Viu TV的小眾策略,啓播以來,雖然百般努力,惟亦未能打出血路,成績未如人意;獲發免費電視牌照的奇妙電視,早前更向政府提出暫緩申請以頻譜作為傳送模式;由邱氏家族牽頭的永升電視,證實去年9月已要求暫緩免費電視牌照申請。很明顯,這些都是以商言商,而並不是突發或個別事件所作出的倉卒決定。
任何一個產業的興盛衰落,基本上都是由市場決定的。據廣告媒體監察公司「admanGo」統計數字,本港廣告市場去年縮減13%,是這10多年來最大跌幅,傳統媒體包括電視及報章、雜誌、電台,均錄得廣告收益下跌。在這大趨勢下,整個「餅」只會愈來愈細。當愈少人睇,收入愈受影響,這就會造成節目質素愈下降的循環關係。電視是一個成本很昂貴的行業,香港電視業目前面對的觀眾群分散的網絡年代,行業的萎縮是無法逃避的。從業者唯有自我更新、開拓市場,突圍而出,才有可能實現產業的脫胎換骨、逆流而上,開創新局面。
國內節目製作費觀眾人數無可比擬
舊媒體的內容同時放在新媒體發放,到目前為止,似乎還未找到一個成功的經營模式(model)。新媒體的特性是群眾自主去傳遞或廣傳,觀賞者有很多渠道可以看到,也不介意延遲收看,而流傳內容的版權都是非常放鬆的,致使在電視廣播的經營模式中,第一手的首次傳播,在收益的角度上來說就變得很吃虧。所以電視節目的設計,是要慎重考慮節目的即時性、時效性、互動性、接近性等,即是要觀眾在該播出時段收看該節目,而不是事後在網上補看,以收到最大的廣告收益。
這幾年國內多個非常成功的音樂競技節目,正正在即時性、時效性、互動性方面,有很專業、成功的設計;在硬件與軟件的配合運用上,也看得出裏面有很多製作人在幕後的籌劃和心思。這反過來是香港製作人應該去學習的地方。當然這些成功的節目的背後,如果與香港的節目相比,相差大概是100:1之比的製作費,還有其覆蓋全國觀眾的人數及地區,在影響力上是無可比擬的。香港只是一個50多億美元的廣告市場,而大陸卻有800億美元,僅次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廣告經濟體。這篇文章主要的倡議是:香港在回歸之後,已名正言順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有足夠理由去成立一個純娛樂的香港衛星電視台,落地有超過13億觀眾的國內市場。
申請最直接方法:特首向領導人表達訴求
1990年代,很多國內的牌子其實在香港是沒有零售,但是這些牌子都喜歡在香港電視台大賣廣告,因為如果該國內牌子在香港流行的話,那麼在國內就一定會大賣。同一個年代,在珠江三角洲的一個市,就在香港電視節目內插播廣告,每年都可有近億元收入。當然時移世易,現在整個形勢似乎是在大逆轉,更有趣的是國內的電視業並沒有太受新媒體的影響,在戲劇、綜藝、文教或紀實的製作的成績上,都令人有種蒸蒸日上、勢頭超好的感覺。我相信香港電視業若能有13億觀眾市場的製作費支持,香港電視工作者也絕對有能力與國內電視台分庭抗禮,製作出跨越不同地區的成功作品。
但要在國內申請一個由境外落地的衛星台,當然不是易事(鳳凰衛視到如今都未能正式落地,主要原因可能是它是新聞台),但如果細心留意一下,在國內由中央台、地區、省所設立(非新聞性)電視台數目之多,又會令人咋舌。所以在這方面,國內對於娛樂性質平台的開放,還是比較寬容。如果香港要成功申請一個由境外落地的衛星台,最有效直接的方法,就是特區政府效法韓國政府對影視界的支持,特首從特區長遠發展的層面直接向領導人表達訴求,猶如當日開放自由行可帶來兩地深遠的促進和交流一樣。
吸引年輕人入行 開闊業內人眼光
如果真有這個突破機會的話,對香港的電視業是會帶來很多不同的可能性及機會。首先是吸引有能力的年輕人入行。大家都會同意,流行文化的興起、電視節目的創新意念,必須是靠一班活力無限的年輕人來推動。所以訓練人才、吸引人才是每一個創作工業興盛必須要做的工作,以往香港電視台以最低廉的薪水去「鍛煉」年輕人的思維是非常不合時宜的;反之,如果做到香港大學生申請入電視台工作有如申請做AO(政務主任)、督察等工作般的趨之若鶩,這就差不多成功了。
還有就是開闊我們業內工作者的眼光,就是不要從香港的狹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現在「大台」的路向,無論是戲劇或綜藝節目,從戲軌或形態,都是不停在重複自己,仍是抱殘守缺地迎合老觀眾群。特別是在這新媒體、新網絡年代,這是急切時候去培養及建立新一代年輕電視觀眾,製作跨越年齡層、地域、不同文化的闊度的多元化節目(國內的《我是歌手》等音樂節目也很開放,招攬了中國內地、香港、台灣、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歌手參與),所以香港的電視業是需要嘗試去打開節目的寬度,也要提高節目的高度。
希望我們在一個較大的市場支持下,可以更廣納人才,開放更多獨立製作,使節目品種更多元化、國際化,甚至將我們節目的創意銷售到其他地方去,這才是我們香港電視業健康的前景。
作者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