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香港回歸中國近20年,其實早於七八十年代已要開始着手面對1997年的回歸問題。從面對回歸問題至今,前後已30多年。1997至2007年,香港與中央的關係不斷改善,愈趨密切,香港人普遍對中央政府及一國兩制的信心愈來愈好;但自2007年起,香港與中央的關係卻出現逆轉。
近年來,中央政府與不少香港人對一國兩制呈現非常負面的看法,乃回歸以來最甚。很多年輕人對一國兩制表示疑慮,而負責香港事務的官員亦對香港產生不少負面情緒,其認為香港人不懂何為一國兩制及《基本法》。
總結這20年,若要全盤否定一國兩制,這是說不過去的,香港現時確實擁有很多優勢;若認為一國兩制非常成功,這也是不符實際的,現時香港社會也的確存有矛盾。「50年不變」的期限已去了20年,香港要如何走下去則必須總結過去經驗,反思一國兩制的實踐。
面對中國再冒起 港應深入思考定位
50年前的香港雖然比較落後,但其整體上仍呈現出有活力及希望的一面。香港經濟起飛至六七十年代的高峰,至八九十年代則步入另一台階。當時香港的GDP(本地生產總值)佔全中國約24%至26%,數字相當驚人;然而,去年的數據卻顯示香港現時佔中國GDP已不足3%,香港在中國經濟上扮演的角色重要性不斷下跌。過去亞太地區相對落後,而香港則較發達;但近20年來亞太地區急劇轉變,內地城市增長快速,且找到其獨特之處。香港應如何尋找其獨特優勢去發展,乃香港現時必須處理的問題。
回看歷史,中國於康雍年間的GDP佔全世界約四分之一,可見中國的GDP總值之大。中國由1980年至2016年間,GDP的增長有147倍,去年的總值更達74萬億人民幣。以現時6.5%的增長率而言,中國的GDP每兩年便會增加10萬億元,10至12年後更可達至120萬億元,約相當於今日美國的GDP總值。面對中國再冒起,香港應深入思考其角色定位。
全球化的影響
與此同時,過去20年世界處於全球化高度激烈的階段,各地區之經濟增長極快,香港亦曾於過去一段時間走在世界最前線。
回看回歸10年內的教育大項目就是教育改革。香港的教育制度經歷了課程、校評及學校制度等深入的改革,當時香港的教育制度處於全球最先進的位置:美國於2002年曾以教育部及國際機構組成「P21」會議,探討關於對新人才的需求,而香港的教育制度早將這些標準囊括其中;歐盟提倡終生學習、社交協作能力等,但這早已列入於新高中的課程目標。香港的教育制度卻在最近10多年不斷落後於全球,現今世界提倡創新科技、生涯規劃等嶄新的教育元素,而香港政府卻未有足夠的政治能量,去推動制度上的教育改革。
此外,在全球化的影響下,香港的白領工作逐漸減少,藍領工作相應增加。即使以香港最具優勢的金融業而言,單靠25萬的就業人口亦未必能拉動整體香港的發展。現今世代缺乏工作保障,進一步動搖人民的安全感。全球化也導致財富集中的問題,全球頂層的0.1%人口佔有大部分資源。未來50年內,香港除了政治及經濟議題亟待解決外,不安全感也是不可忽略的問題之一。
就經濟發展角度而言,即使香港未有回歸中國,中國也會依照其軌迹發展,而香港將會自然落後。香港由過去的「俯視中國」變成今天「仰視中國」,這種所謂的失落心理現象與回歸無關,因為這是在世界發展規律之下理所當然的進程。全球化使職業結構產生變化,亦非因回歸所引致的。
註:「《五十年後》座談會」由葉國華主持,座談會精華將於3月4日及3月11日(星期六)下午2時至3時,在港台第一台《五十年後》節目時段內播出;文章由香港政策研究所許欣琪、何智華整理
作者是香港政策研究所主席
近年來,中央政府與不少香港人對一國兩制呈現非常負面的看法,乃回歸以來最甚。很多年輕人對一國兩制表示疑慮,而負責香港事務的官員亦對香港產生不少負面情緒,其認為香港人不懂何為一國兩制及《基本法》。
總結這20年,若要全盤否定一國兩制,這是說不過去的,香港現時確實擁有很多優勢;若認為一國兩制非常成功,這也是不符實際的,現時香港社會也的確存有矛盾。「50年不變」的期限已去了20年,香港要如何走下去則必須總結過去經驗,反思一國兩制的實踐。
面對中國再冒起 港應深入思考定位
50年前的香港雖然比較落後,但其整體上仍呈現出有活力及希望的一面。香港經濟起飛至六七十年代的高峰,至八九十年代則步入另一台階。當時香港的GDP(本地生產總值)佔全中國約24%至26%,數字相當驚人;然而,去年的數據卻顯示香港現時佔中國GDP已不足3%,香港在中國經濟上扮演的角色重要性不斷下跌。過去亞太地區相對落後,而香港則較發達;但近20年來亞太地區急劇轉變,內地城市增長快速,且找到其獨特之處。香港應如何尋找其獨特優勢去發展,乃香港現時必須處理的問題。
回看歷史,中國於康雍年間的GDP佔全世界約四分之一,可見中國的GDP總值之大。中國由1980年至2016年間,GDP的增長有147倍,去年的總值更達74萬億人民幣。以現時6.5%的增長率而言,中國的GDP每兩年便會增加10萬億元,10至12年後更可達至120萬億元,約相當於今日美國的GDP總值。面對中國再冒起,香港應深入思考其角色定位。
全球化的影響
與此同時,過去20年世界處於全球化高度激烈的階段,各地區之經濟增長極快,香港亦曾於過去一段時間走在世界最前線。
回看回歸10年內的教育大項目就是教育改革。香港的教育制度經歷了課程、校評及學校制度等深入的改革,當時香港的教育制度處於全球最先進的位置:美國於2002年曾以教育部及國際機構組成「P21」會議,探討關於對新人才的需求,而香港的教育制度早將這些標準囊括其中;歐盟提倡終生學習、社交協作能力等,但這早已列入於新高中的課程目標。香港的教育制度卻在最近10多年不斷落後於全球,現今世界提倡創新科技、生涯規劃等嶄新的教育元素,而香港政府卻未有足夠的政治能量,去推動制度上的教育改革。
此外,在全球化的影響下,香港的白領工作逐漸減少,藍領工作相應增加。即使以香港最具優勢的金融業而言,單靠25萬的就業人口亦未必能拉動整體香港的發展。現今世代缺乏工作保障,進一步動搖人民的安全感。全球化也導致財富集中的問題,全球頂層的0.1%人口佔有大部分資源。未來50年內,香港除了政治及經濟議題亟待解決外,不安全感也是不可忽略的問題之一。
就經濟發展角度而言,即使香港未有回歸中國,中國也會依照其軌迹發展,而香港將會自然落後。香港由過去的「俯視中國」變成今天「仰視中國」,這種所謂的失落心理現象與回歸無關,因為這是在世界發展規律之下理所當然的進程。全球化使職業結構產生變化,亦非因回歸所引致的。
註:「《五十年後》座談會」由葉國華主持,座談會精華將於3月4日及3月11日(星期六)下午2時至3時,在港台第一台《五十年後》節目時段內播出;文章由香港政策研究所許欣琪、何智華整理
作者是香港政策研究所主席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