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施政報告早前建議將領取長者綜援的合資格年齡由60歲提高至65歲。政府解釋,很多介乎60至65歲的市民都有工作能力,此舉有助釋放更多勞動力。面對人口高齡化,長者延長就業或重返職場是先進國家的趨勢,然而年輕長者,尤其是女性,能否在本地就業市場無往而不利?僱主又是否已調整心態,迎接長者僱員?
在香港,65歲及以上長者的勞動人口參與率,自2009年(約5.5%)開始回升,截至去年底最新數字為10.5%。不過相對於南韓(31%)、新加坡(26%)及日本(22%)等,香港長者的就業率仍屬低水平。同時,政府統計處預計,65歲及以上長者的勞動人口參與率至2064年只有9.4%,香港長者就業率落後鄰近「長壽」地區的情况,恐怕「50年不變」。
女性長者就業率僅及男性三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長者勞動人口參與率,並非由男女均分。截至去年底,65歲及以上男性的勞動人口參與率有16.3%,女性僅4.8%,不及男性的三分之一,這個差距與同期整體勞動人口參與率(男68.8%,女50.6%)相去甚遠。
或許有人質疑,長者數十年來勞碌奔波,倘若不是為了餬口,退休後無必要重返職場。然而,香港集思會一份女性受訪者佔六成比重的調查就指出,55至74歲長者普遍歡迎延遲退休年齡至65歲或以後,當中不少有意重投勞動市場,或打算退休後繼續就業。再者,香港女性平均預期壽命較男性長,而作為退休保障支柱之一、以職業為本的強積金制度,長者退休後的生活開支需依靠年輕時工作的供款,故對女性而言,投身職場亦具有實際上的需要。
原因一:女性早於花樣年華離開職場
年長女性勞動人口參與率特別低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不少女性早於結婚及生育階段已經開始從就業市場退下來。截至2016年第三季,25至29歲女性的勞動人口參與率達83.3%,但30至34歲及35至39歲的相關數字則分別降至75.7%及69.9%,這正是不少婦女準備懷胎十月之齡。女性早於30歲逐步退下「火線」,要在65歲後重操故業,需要面對數十年的「空窗期」,要在花甲之年轉行更是難上加難。
原因二:僱主視年長女性「無工作經驗」
年長女性衝破來自自己及家庭的重重關卡後,仍要面對僱主終極挑戰——性別歧視。有勞力經濟學家指出,僱主在考慮年長女性的工作經驗及技能時,會傾向假設她們已經離開勞動市場一段時間,其間一切照顧家庭的責任由於沒有報酬,這些「工作經驗」會被貶值,甚至認定是沒有價值。撇除是否歧視的問題,年長女性,特別是有家庭的女性,均傾向從事兼職或自由工作,以兼顧家庭生活。僱主面對相同工作條件的求職者,自然傾向揀選具有價值工作經驗及更能配合企業需要的求職者。
婦女就業難,其中一個解決方案,是推動彈性僱傭措施。僱主在不影響工作效率前提下,為僱員調整工作安排,包括工作地點、時間和方式,配合包括女性在內不同角色上的需要。在英國,法例更容許員工在多達8個選項中,向僱主申請合適的彈性工作安排。這些方案,都值得僱主考慮。
銀彈政策 有冇得諗?
政府對配合再就業政策的僱主、僱員實行銀彈攻勢也值得參考。人口老齡化比香港更嚴重的日本,其長者就業率已連升12年,2015年65至69歲男性、女性長者就業率分別為52.2%及31.6%,遠高於大部分歐美國家。原因之一,是日本政府規定企業不得將退休年齡定在60歲以下,除非企業確保年長僱員能工作到65歲 ,在長者面臨「被退休」前為其保住飯碗。
同時,日本政府分別向僱用45歲以上中年人士及重返職場的60歲以上長者的僱主及僱員,發放不同額度的補助金,減輕求職者自中年起已經長期失業以致難以重返就業市場的困局。針對60歲以上的僱員「愈賺愈少」,在同一間企業工作超過5年的60至65歲僱員,倘若其月薪不足60歲時的六成,可獲政府補貼薪金,減輕企業成本的同時,亦吸引資深員工繼續工作。
「貼錢」給年輕長者打工,或會觸動公共財政穩健,當然需要小心處理。但銀彈背後,不難看出「銀髮族」已不再被視為日暮黃昏的一群。香港社會各界是否亦準備好為長者拆牆鬆綁,讓他們續展所長?
在香港,65歲及以上長者的勞動人口參與率,自2009年(約5.5%)開始回升,截至去年底最新數字為10.5%。不過相對於南韓(31%)、新加坡(26%)及日本(22%)等,香港長者的就業率仍屬低水平。同時,政府統計處預計,65歲及以上長者的勞動人口參與率至2064年只有9.4%,香港長者就業率落後鄰近「長壽」地區的情况,恐怕「50年不變」。
女性長者就業率僅及男性三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長者勞動人口參與率,並非由男女均分。截至去年底,65歲及以上男性的勞動人口參與率有16.3%,女性僅4.8%,不及男性的三分之一,這個差距與同期整體勞動人口參與率(男68.8%,女50.6%)相去甚遠。
或許有人質疑,長者數十年來勞碌奔波,倘若不是為了餬口,退休後無必要重返職場。然而,香港集思會一份女性受訪者佔六成比重的調查就指出,55至74歲長者普遍歡迎延遲退休年齡至65歲或以後,當中不少有意重投勞動市場,或打算退休後繼續就業。再者,香港女性平均預期壽命較男性長,而作為退休保障支柱之一、以職業為本的強積金制度,長者退休後的生活開支需依靠年輕時工作的供款,故對女性而言,投身職場亦具有實際上的需要。
原因一:女性早於花樣年華離開職場
年長女性勞動人口參與率特別低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不少女性早於結婚及生育階段已經開始從就業市場退下來。截至2016年第三季,25至29歲女性的勞動人口參與率達83.3%,但30至34歲及35至39歲的相關數字則分別降至75.7%及69.9%,這正是不少婦女準備懷胎十月之齡。女性早於30歲逐步退下「火線」,要在65歲後重操故業,需要面對數十年的「空窗期」,要在花甲之年轉行更是難上加難。
原因二:僱主視年長女性「無工作經驗」
年長女性衝破來自自己及家庭的重重關卡後,仍要面對僱主終極挑戰——性別歧視。有勞力經濟學家指出,僱主在考慮年長女性的工作經驗及技能時,會傾向假設她們已經離開勞動市場一段時間,其間一切照顧家庭的責任由於沒有報酬,這些「工作經驗」會被貶值,甚至認定是沒有價值。撇除是否歧視的問題,年長女性,特別是有家庭的女性,均傾向從事兼職或自由工作,以兼顧家庭生活。僱主面對相同工作條件的求職者,自然傾向揀選具有價值工作經驗及更能配合企業需要的求職者。
婦女就業難,其中一個解決方案,是推動彈性僱傭措施。僱主在不影響工作效率前提下,為僱員調整工作安排,包括工作地點、時間和方式,配合包括女性在內不同角色上的需要。在英國,法例更容許員工在多達8個選項中,向僱主申請合適的彈性工作安排。這些方案,都值得僱主考慮。
銀彈政策 有冇得諗?
政府對配合再就業政策的僱主、僱員實行銀彈攻勢也值得參考。人口老齡化比香港更嚴重的日本,其長者就業率已連升12年,2015年65至69歲男性、女性長者就業率分別為52.2%及31.6%,遠高於大部分歐美國家。原因之一,是日本政府規定企業不得將退休年齡定在60歲以下,除非企業確保年長僱員能工作到65歲 ,在長者面臨「被退休」前為其保住飯碗。
同時,日本政府分別向僱用45歲以上中年人士及重返職場的60歲以上長者的僱主及僱員,發放不同額度的補助金,減輕求職者自中年起已經長期失業以致難以重返就業市場的困局。針對60歲以上的僱員「愈賺愈少」,在同一間企業工作超過5年的60至65歲僱員,倘若其月薪不足60歲時的六成,可獲政府補貼薪金,減輕企業成本的同時,亦吸引資深員工繼續工作。
「貼錢」給年輕長者打工,或會觸動公共財政穩健,當然需要小心處理。但銀彈背後,不難看出「銀髮族」已不再被視為日暮黃昏的一群。香港社會各界是否亦準備好為長者拆牆鬆綁,讓他們續展所長?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