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團結和諧知易行難 提名票分佈露端倪長青網文章

2017年03月0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3月01日 06:35
2017年03月01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行政長官選舉提名期今天結束,曾俊華、胡國興與林鄭月娥先後取得足夠提名票入閘,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三位特首候選人為爭取選委提名和民意支持,「社會和諧、團結」說得朗朗上口,惟觀乎提名票分佈以及選戰大局走勢,看不到三位候選人能修補社會撕裂。政治鬥爭拼個你死我活的硝煙味,隱然籠罩今次選舉。民調結果說明,「團結和諧」是民之所欲,三位候選人與不同陣營選委均應以大局為重,為實現社會和解修補裂痕製造條件。


社會和諧掛嘴邊

三強票源反差大

早前港大民意研究計劃一項調查發現,無論自稱傾向民主派、建制派或中間派的受訪者,最多人認為下任特首最重要的工作,是令社會更和諧(33.8%),其次才是解決房屋土地問題(30.9%),重啟政改只有8%。這一結果反映,經歷過去數年激烈政治鬥爭後,市民希望各方偃旗息鼓。三位特首候選人在政綱和不同場合都表達了對社會和諧的期盼,例如曾俊華就說過希望在政治上「休養生息」,重建信任;胡國興則表示要修補撕裂,減少社會分化;林鄭月娥以「We Connect」作為競選口號,理由也是有見社會近年撕裂,欠缺和諧,盼能團結港人向前。


香港需要走出對立停止內耗,三人有此願景,誠屬好事,能否做到、如何做到,卻是另一回事。昨天,林鄭月娥向選舉事務處提交579個提名,報名參選特首,提名數目是三人之冠,然而提名者清一色來自建制陣營;一個多月以來,林鄭跟各界別的泛民選委會晤,惟仍然交白卷,鴻溝之大可見一斑。林鄭昨天遞交提名報名參選之際,就有激進黨派人士到場示威,質疑她「與權貴同行」而非「與民同行」,對立氣氛鮮明。


林鄭自言未獲泛民選委提名,一大原因是泛民方面「希望在提名階段配票確保選舉有競爭」,對此她表示理解,同時強調未來4周會爭取所有選委,包括泛民選委的支持。林鄭也許想藉此向泛民選委釋出善意,為日後合作留下後路,然而從現實政治形勢來看,她的解說,更似是為自己的窘境找下台階。自從去年底梁振英放棄競逐連任後,泛民陣營已將林鄭定性為「梁振英2.0」,她要取得泛民選委支持,談何容易。


與林鄭全靠建制選委入閘相反,胡國興的提名票,全是來自泛民選委;曾俊華的提名票,雖有來自建制,惟約八成來自泛民選委,才得以入閘。因此,整個選舉基本上仍然是兩陣對壘格局,延續了數年以來的情勢,若說可以營造團結和諧局面,客觀上看不到有適當條件。刻下的特首選舉格局,大體上就是繼承了去年底「Anyone But CY」的形勢,唯一的不同的是由林鄭取代了梁振英。當泛民提出「梁振英2.0」,潛台詞就是要延續近年的政治鬥爭策略,只是台前對象換了人。


泛民與曾俊華在不少政治社會民生議題上都有顯著分歧,泛民選委願意力撐,是否僅屬策略操作,向中央支持的人選說不,各方自有判斷。曾俊華強調毋須為自己是否「民主派候選人」劃界線,然而無可否認的是,他為求爭取泛民選委提名,在政治議題上靠向泛民。當泛民陣營全力以「梁振英2.0」為假想敵展開選舉操作,建制陣營給曾俊華貼上「民主派候選人」標籤,並不叫人意外。


團結和諧民所欲

勿讓目標變空談

近幾屆特首選舉,泛民都會打正旗號派人參戰,挑戰建制派候選人。儘管今次台前演員有變,然而上演的實際仍舊是泛民對建制的戲碼,泛民為了向「中央欽點」說不,會否跟選委內的特殊利益集團合作,更值得關注。候選人高談「團結和諧」,目標崇高,惟在現實政治博弈下,很容易走樣淪為口號式空談,變成締結政治利益聯盟的權宜之計。從提名票分佈情况來看,三名候選人都難以做到團結社會、修補撕裂。目前離特首選舉投票日不足一個月,三位候選人須用行動證明有決心推動政治和解,所謂團結和諧並非泛泛而談或只是策略操作的手段而已。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