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青年納入諮詢架構 不能僅當花瓶點綴長青網文章

2017年02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2月28日 06:35
2017年02月28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千呼萬喚始出來,特首參選人林鄭月娥公布全面政綱,花了不少筆墨強調管治新風格,提出要重建社會和諧,又邀請青年議政參政,「與青年同行共創未來」。佔領運動後,青年政策愈益受到關注,無論是林鄭月娥還是曾俊華的參選政綱,都表示會鼓勵青年人參與政策討論,聆聽他們的聲音。長期以來,特區政府的青年政策未與時俱進,被批評「離地」,確有改革必要,然而單靠吸納青年人進入諮詢架構並不足夠,特首參選人還需拿出更多誠意,回應青年人的訴求,始能逐步消減社會矛盾和撕裂。


林鄭公布全面政綱

聲言廣納青年聲音

林鄭宣布參選後,民望一直受「梁振英2.0」和「中央欽點」的說法拖累,反對者攻擊她「剛愎自用」、「獨斷獨行」,管治作風與梁振英無異。為了強調施政風格有別,林鄭在政綱中似乎有意標榜自己包容兼聽、廣納民意,當中最明顯的是闢出專章,提出與青年同行,增加青年議政論政參政的機會,除了承諾利用各種媒介擴闊政府與青年對話,又提出引入「自薦」制度,邀請有志公共事務的青年,不論政見,自薦參加法定組織及各諮詢委員會,增加青年佔政府諮詢架構成員比例。林鄭還主張改組「青年事務委員會」,增設由政務司長辦公室統籌的「青年發展委員會」,從更高層次督導政策局及部門推動青年發展工作。林鄭的政綱內容,是否足以樹立新形象,尚待觀察,惟爭取年輕人支持,確實成為了今次特首選舉民意戰的一個關鍵。


回歸以來,歷任特首均表示重視青年人向上流動的機會,諷刺的是,過去10多年「青年向下流」的情况,卻有惡化之勢。本地學者研究發現,2001至2011年間,青年收入中位數下降,社會上的中產職位亦顯著減少。香港失業率近年頗低,接近全民就業,表面上青年似乎不乏工作機會,然而能否找到優質工作,實現個人理想和向上流動,卻是另一回事。年輕人在工作上難覓晉升階梯,在樓價高企下難望置業,加上政治制度有欠民主,感到不滿可以理解,至於特區政府對青年的支援亦明顯不足。當局雖然設有青年事務委員會,就青年事務向特首提供意見,然而當中不少「青年才俊」都是富二代、富三代,惹來「離地」質疑。政府沒有一個部門集中統籌處理青年政策,而是分散由民政事務局、勞工及福利局等跟進。政出多門協調不足,青年事務焉有能夠辦好之理?


今次特首選舉,多位參選人都有關注到年輕人的不平和怨氣。林鄭提出增加青年議政機會,強調推動創意產業讓年輕人發揮所長,以及探討大專學生貸款負擔,研究靈活還款安排。曾俊華的政綱,亦有提出建構「純青年人」的議政平台,並為個別政府諮詢委員會,訂立青年委員的比率,希望更有效地收集青年意見。曾俊華又表示會鼓勵青年參與社區工作,發揮創意及觸覺,促進社區發展,「讓他們成為負責任的社會持份者」,同時將推動創科企業栽培年輕人,以及將專上學生貸款的還款額,與畢業後的收入掛鈎等。


青年渴望民主參與

參選人需展示誠意

兩位特首參選人強調廣納青年聲音,當然是好事,不過比起參與的形式,參與內容更為重要,若只是找青年進入諮詢架構充當花瓶點綴,對紓減新一代對政府的怨氣,不會有多少效果。香港的諮詢架構制度始於港英時代,六七暴動後,港英政府有感與民間缺乏溝通,遂採取所謂「行政吸納政治」策略,把一些民間聲音納入各式諮詢機構之內,盼為管治增加認受性,不過由於港英政府最關心的只是維穩,防止再有大批青年暴動,故此從沒制訂具遠見的青年政策。行政吸納政治在1970、80年代相當成功,皆因市民普遍對政治冷感,可是在民主意識高漲的今天,「行政吸納」早已失去維穩效用,不合時宜。


現今青年人不僅希望改善生活,更胸懷強烈的理想主義和民主參與訴求。倘若吸納青年人進入諮詢架構,目標只是為了「維穩」,希望令下一代變得較為「聽教聽話」,注定失敗收場。無論林鄭還是曾俊華都有必要闡明,如何確保青年人的參與,能夠真正影響政策制訂,不會只是搔不着癢處的公關手段。林鄭提出改組「青年事務委員會」,歡迎青年自薦參加各諮詢委員會,大方向雖正確,惟需說明會否有篩選自薦者的機制;曾俊華亦必須進一步說明,所謂「純青年人」的議政平台,到底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