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本周開始,北京步入一年一度的全國人大、政協兩會期。預定今秋召開中共十九大,令今年成為中國的「大事之年」,而今年兩會主打經濟和發展,核心任務就是為政治大事提供保障、創造氛圍,兩會要在醞釀中國經濟今年新熱潮中,摸索出「中國經濟新方位」。
新熱潮摸索新方位
兩會為十九大鋪墊
今年兩會與今秋十九大,關係密切。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今年定位,還強調今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上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為兩會作最後定調,則只說「今年將召開黨的十九大,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突出兩會為十九大的保障作用。
其實兩會與十九大,有交替預熱、互為鋪墊的關係。中共十九大是執政黨換屆會議,在內地現行政治體制下,十九大不僅是中央領導層大換屆,也要為明年政府和國家機構換屆作出鋪墊。而今年兩會要收尾,即十二屆人大、政協的最後一次會議,兩會在為十九大預熱之際,也在等待十九大為自己的來年換屆作鋪墊。
正是在此「大事之年」背景和十九大、兩會的交互關係下,今年兩會有一明一暗兩大使命。明的即是以經濟新熱潮,去保障政治大事平順;暗的則是勾勒「中國經濟新方位」的輪廓,以烘托中共十九大將完整提出的習氏「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為其首屆任期畫上圓滿句號。
先看經濟新熱潮。自去年底到今年農曆新年後,對內地經濟的走勢內地仍爭持激烈,歸納起來,不外乎兩種看法,一種認為經濟終於見底,今年開始爬升,用國務院智庫的最新提法,叫L形經濟走完一豎,開始走那一橫。但另一看法,則堅持內地經濟還在一豎之上,亦即在繼續下行中,不僅未走上平穩的一橫,還可能「繼續尋底」。
悲觀的看法主要來自兩大因素,一是國際因素或者直接叫「特朗普因素」,令中國在貨幣和貿易上雙重受壓,經濟運行受到拖累;二是國內因素,即內地經濟的結構性問題未能解決,還因去產能等改革深化,帶來新的壓力,特別是就業壓力和通脹甚至滯脹的壓力。
樂觀的看法主要來自建制內官員和智囊,其代表性觀點主要有3點,一是對「特朗普新政」關注但不憂慮,相信在中美關係和國際大局中,中國的主動性已經很強;二是指望「新改革紅利」,中央領導層已決意今年加大結構改革和農業改革力度,預料將創出新的發展「紅利」;三是地方熱情,今年中國地方投資熱情陡升,預料在地方主動下,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可能達60萬億人民幣之巨。
大投資當然有可能帶出中國經濟新熱,未為人知的是中共領導層還「留有一手」,那就是去年中國經濟增長的數據,其實是被「壓低」後報出,一方面是統計改革要「擠水分」,另一方面是領導人希望先苦後甜,先低後高,如果今年一季接一季地走出新高,自然會有更好的經濟新熱潮預期。
政府報告提七大目標
經濟防風險任務仍重
事實上為托出中國經濟新熱潮,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將提出的七大目標任務中,除綠色經濟、保障改善民生、政府自身建設外,另外四大任務,包括強化政策協調配合、經濟提質增效升級、推進農業改革、積極主動擴大開放等,都有推升經濟的用心和效力。
如果經濟新熱潮能夠成形,則「中國經濟新方位」就可順理成章地浮現。這個「新方位」是在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籌備時由智囊提出,後來在會議上被領導人講話中採納吸收,但因應國際變局變幻反覆,中國經濟走勢迷茫,未加擴充和強化。
在智囊的研擬中,「中國經濟新方位」要成「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升級版」,又是未來習近平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版,其核心框架,不外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下,要以力推供給側改革來創導出制度創新,而以制度創新推動結構優化,催生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保持經濟持續「穩中求進」,中國經濟由之有了升級和發展的「新方位」。
中國經濟出現新熱潮,內地經濟步上「新方位」,是今年兩會的基本任務,但新熱潮到來不會一廂情願,「新方位」也不可能一蹴而成。除國際局勢仍存極大變數之外,內地情勢也仍略顯複雜。就以中共十九大籌備來說,政治理念框架的搭建就相對從容,「習家軍」也看似逐步到位,但組織人事博弈仍有極大壓力。政治壓力從來就會拖累經濟,經濟自身的防風險仍然壓力沉重,這仍待北京兩會來「統一思想」,以收協力共進之功。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新熱潮摸索新方位
兩會為十九大鋪墊
今年兩會與今秋十九大,關係密切。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今年定位,還強調今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上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為兩會作最後定調,則只說「今年將召開黨的十九大,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突出兩會為十九大的保障作用。
其實兩會與十九大,有交替預熱、互為鋪墊的關係。中共十九大是執政黨換屆會議,在內地現行政治體制下,十九大不僅是中央領導層大換屆,也要為明年政府和國家機構換屆作出鋪墊。而今年兩會要收尾,即十二屆人大、政協的最後一次會議,兩會在為十九大預熱之際,也在等待十九大為自己的來年換屆作鋪墊。
正是在此「大事之年」背景和十九大、兩會的交互關係下,今年兩會有一明一暗兩大使命。明的即是以經濟新熱潮,去保障政治大事平順;暗的則是勾勒「中國經濟新方位」的輪廓,以烘托中共十九大將完整提出的習氏「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為其首屆任期畫上圓滿句號。
先看經濟新熱潮。自去年底到今年農曆新年後,對內地經濟的走勢內地仍爭持激烈,歸納起來,不外乎兩種看法,一種認為經濟終於見底,今年開始爬升,用國務院智庫的最新提法,叫L形經濟走完一豎,開始走那一橫。但另一看法,則堅持內地經濟還在一豎之上,亦即在繼續下行中,不僅未走上平穩的一橫,還可能「繼續尋底」。
悲觀的看法主要來自兩大因素,一是國際因素或者直接叫「特朗普因素」,令中國在貨幣和貿易上雙重受壓,經濟運行受到拖累;二是國內因素,即內地經濟的結構性問題未能解決,還因去產能等改革深化,帶來新的壓力,特別是就業壓力和通脹甚至滯脹的壓力。
樂觀的看法主要來自建制內官員和智囊,其代表性觀點主要有3點,一是對「特朗普新政」關注但不憂慮,相信在中美關係和國際大局中,中國的主動性已經很強;二是指望「新改革紅利」,中央領導層已決意今年加大結構改革和農業改革力度,預料將創出新的發展「紅利」;三是地方熱情,今年中國地方投資熱情陡升,預料在地方主動下,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可能達60萬億人民幣之巨。
大投資當然有可能帶出中國經濟新熱,未為人知的是中共領導層還「留有一手」,那就是去年中國經濟增長的數據,其實是被「壓低」後報出,一方面是統計改革要「擠水分」,另一方面是領導人希望先苦後甜,先低後高,如果今年一季接一季地走出新高,自然會有更好的經濟新熱潮預期。
政府報告提七大目標
經濟防風險任務仍重
事實上為托出中國經濟新熱潮,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將提出的七大目標任務中,除綠色經濟、保障改善民生、政府自身建設外,另外四大任務,包括強化政策協調配合、經濟提質增效升級、推進農業改革、積極主動擴大開放等,都有推升經濟的用心和效力。
如果經濟新熱潮能夠成形,則「中國經濟新方位」就可順理成章地浮現。這個「新方位」是在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籌備時由智囊提出,後來在會議上被領導人講話中採納吸收,但因應國際變局變幻反覆,中國經濟走勢迷茫,未加擴充和強化。
在智囊的研擬中,「中國經濟新方位」要成「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升級版」,又是未來習近平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版,其核心框架,不外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下,要以力推供給側改革來創導出制度創新,而以制度創新推動結構優化,催生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保持經濟持續「穩中求進」,中國經濟由之有了升級和發展的「新方位」。
中國經濟出現新熱潮,內地經濟步上「新方位」,是今年兩會的基本任務,但新熱潮到來不會一廂情願,「新方位」也不可能一蹴而成。除國際局勢仍存極大變數之外,內地情勢也仍略顯複雜。就以中共十九大籌備來說,政治理念框架的搭建就相對從容,「習家軍」也看似逐步到位,但組織人事博弈仍有極大壓力。政治壓力從來就會拖累經濟,經濟自身的防風險仍然壓力沉重,這仍待北京兩會來「統一思想」,以收協力共進之功。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