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社評】下年度財政預算案,財政司長陳茂波提到將在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成立稅務政策組,審視一些稅務課題,從本港應對眼前競爭和長遠財政狀况,都有需要檢討稅務和調整安排。審視稅務是敏感課題,勢必引發諸多聯想,陳茂波答覆傳媒提問時,解說得較低調,顯然在盡量降低議題的敏感性,避免引發反彈。本港社會對擴闊稅基,使政府收入更多元和穩定,早獲一定認同,問題是過去政府遇難而退,議而不決,期望政府今次拿出決心,全面審視稅制,制訂具體可行方案,使稅制更趨完善並應對未來老年社會的財政需要。
稅務鼓勵創科創意
不應忽略微型企業
稅務政策組將一方面檢視香港與國際稅務規定的接軌,積極研究如何通過包括提升科研開支的扣減等稅務措施,促進支柱、優勢和新興產業的發展,務求使香港在國際新形勢下持續維持競爭力,為香港創富;同時優化香港的稅制結構,研究擴闊稅基和增加收入,務求有足夠資源支持社會的持續發展。陳茂波在解說時強調前半部,即是如何透過稅務措施強化競爭力,為香港創富。
長期以來,政府奉行所謂「積極不干預」政策,只提供包括制訂法例等基礎建設,不參與或插手推動產業發展;以創新科技為例,周邊地區和其他國家大力積極協助創科產業發展,港府堅持置身事外,不單在科研投入方面少得可憐,過去曾有尖端科技企業意欲在港設廠生產,期望政府給予土地優惠等安排,都被拒絕,致使一些高科技企業未能來港落戶。本港近年競爭力漸見衰弱,主要與創新科技落後有關。其實,以往本港製造業鼎盛時期,當時的政府為鼓勵廠商引入機器設備,提高生活效率,都在稅務上給予優惠,可見政府適度介入協助產業,早已有之,並非新鮮事物。
證諸周邊地區和國家以稅務措施鼓勵拓展創新科技,形成產業,是各個政府最起碼做法,從科研到應用,每一個環節,政府都有介入協助發展的空間;其他政府的成功經驗,值得參考,港府勿繼續墨守成規。至於本港既有支柱和優勢產業,也有引入科技更新換代,提高生產力的問題,稅務政策組應顧及,提出恰當可行建議,全面優化各方面產業,從而使本港競爭力從後趕超,起碼不再明顯落後。
除了以產業為着眼點,當局的審視須有更寬廣角度,看到微型企業在經濟發展可能起到的巨大作用。互聯網時代只要有創意,創業絕對不是做夢,而是有可能的事,現在舉世知名的阿里巴巴,就是最好事例。今時今日,阿里巴巴正在協助中小企,甚至個人做生意,更多成功企業和產業就有可能冒出來,因此,政府於推動產業,也要看到中小企以至微型企業可能起到的作用,稅務政策組須有措施顧及,只要有個案成功,香港整體就可能獲得豐厚回報。政府以稅務措施為香港創富,既要看到大的,也不應該忽略小的,要大小通吃。
稅制結構亟須調整
政府勿再遇難而退
本港稅基狹窄,政府收入來源集中,以2015/16年度為例,利得稅、薪俸稅、印花稅、差餉和賣地收入,佔政府總收入約七成半,而本港是細小而開放的經濟體,經濟表現受環球經濟影響,直接衝擊政府收入,回歸之後,本港在亞洲金融風暴、科網股爆破和SARS連番衝擊下,財務收支連續數年有數百億元計赤字,正好說明此一情况。長期以來,社會各方面對稅制不乏討論,大多認同有需要擴闊稅基,數年前,政府就開徵商品服務稅,曾經諮詢公眾,在有贊成、也必然有反對的情况下,政府和負責官員為了民望,較易就放棄了,香港整體不能迴避的事務,又一次議而不決。
除了政府稅收集中的缺陷,本港稅制還面對老年社會帶來的困境。人口老化,工作人口逐漸減少,新一代需擔負稅務之沉重,漸次浮現,設若稅制不適時調整,香港社會的深層次矛盾將更形突出。按本港現行稅制和逐漸出現的情况,擴闊稅基,包括開徵新稅種(例如商品服務稅等),使更多公司、打工仔跌入稅網,已經是不能繞過的議題,政府須拿出勇氣,經過研究諮詢,制訂具體可行方案,落實推行。調整稅制結構,是香港不能迴避的命題,政府有責任帶領全港市民找出辦法、共同面對。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稅務鼓勵創科創意
不應忽略微型企業
稅務政策組將一方面檢視香港與國際稅務規定的接軌,積極研究如何通過包括提升科研開支的扣減等稅務措施,促進支柱、優勢和新興產業的發展,務求使香港在國際新形勢下持續維持競爭力,為香港創富;同時優化香港的稅制結構,研究擴闊稅基和增加收入,務求有足夠資源支持社會的持續發展。陳茂波在解說時強調前半部,即是如何透過稅務措施強化競爭力,為香港創富。
長期以來,政府奉行所謂「積極不干預」政策,只提供包括制訂法例等基礎建設,不參與或插手推動產業發展;以創新科技為例,周邊地區和其他國家大力積極協助創科產業發展,港府堅持置身事外,不單在科研投入方面少得可憐,過去曾有尖端科技企業意欲在港設廠生產,期望政府給予土地優惠等安排,都被拒絕,致使一些高科技企業未能來港落戶。本港近年競爭力漸見衰弱,主要與創新科技落後有關。其實,以往本港製造業鼎盛時期,當時的政府為鼓勵廠商引入機器設備,提高生活效率,都在稅務上給予優惠,可見政府適度介入協助產業,早已有之,並非新鮮事物。
證諸周邊地區和國家以稅務措施鼓勵拓展創新科技,形成產業,是各個政府最起碼做法,從科研到應用,每一個環節,政府都有介入協助發展的空間;其他政府的成功經驗,值得參考,港府勿繼續墨守成規。至於本港既有支柱和優勢產業,也有引入科技更新換代,提高生產力的問題,稅務政策組應顧及,提出恰當可行建議,全面優化各方面產業,從而使本港競爭力從後趕超,起碼不再明顯落後。
除了以產業為着眼點,當局的審視須有更寬廣角度,看到微型企業在經濟發展可能起到的巨大作用。互聯網時代只要有創意,創業絕對不是做夢,而是有可能的事,現在舉世知名的阿里巴巴,就是最好事例。今時今日,阿里巴巴正在協助中小企,甚至個人做生意,更多成功企業和產業就有可能冒出來,因此,政府於推動產業,也要看到中小企以至微型企業可能起到的作用,稅務政策組須有措施顧及,只要有個案成功,香港整體就可能獲得豐厚回報。政府以稅務措施為香港創富,既要看到大的,也不應該忽略小的,要大小通吃。
稅制結構亟須調整
政府勿再遇難而退
本港稅基狹窄,政府收入來源集中,以2015/16年度為例,利得稅、薪俸稅、印花稅、差餉和賣地收入,佔政府總收入約七成半,而本港是細小而開放的經濟體,經濟表現受環球經濟影響,直接衝擊政府收入,回歸之後,本港在亞洲金融風暴、科網股爆破和SARS連番衝擊下,財務收支連續數年有數百億元計赤字,正好說明此一情况。長期以來,社會各方面對稅制不乏討論,大多認同有需要擴闊稅基,數年前,政府就開徵商品服務稅,曾經諮詢公眾,在有贊成、也必然有反對的情况下,政府和負責官員為了民望,較易就放棄了,香港整體不能迴避的事務,又一次議而不決。
除了政府稅收集中的缺陷,本港稅制還面對老年社會帶來的困境。人口老化,工作人口逐漸減少,新一代需擔負稅務之沉重,漸次浮現,設若稅制不適時調整,香港社會的深層次矛盾將更形突出。按本港現行稅制和逐漸出現的情况,擴闊稅基,包括開徵新稅種(例如商品服務稅等),使更多公司、打工仔跌入稅網,已經是不能繞過的議題,政府須拿出勇氣,經過研究諮詢,制訂具體可行方案,落實推行。調整稅制結構,是香港不能迴避的命題,政府有責任帶領全港市民找出辦法、共同面對。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