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譚新強﹕匯控前景 取決於中美貿易關係長青網文章

2017年02月2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2月24日 06:35
2017年02月24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匯控(0005)在業績公布後借勢調整,意料中事,上周本欄已準確預測到。匯控股價在過去一年,是歐洲銀行股中表現第二最好的,今次下跌主要是獲利回吐,而非完全轉勢。


匯控第四季全球業務表現的確比市場預期略差,今年管理層對業務指引亦相對保守,尤其提出匯率對盈利的影響,意思就是如美元太強,匯豐大部分業務在美國以外的亞洲和歐洲,將受負面影響。但事實是今年以來,美匯指數不升反跌,可能部分受到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埋怨美元過強的影響,部分是美國聯儲局加息的步伐仍未清晰,市場判斷3月加息的概率雖已升了不少,但仍低於四成(我認為太樂觀,應該不止這水平)。更重要的是從過去經驗,加息周期前美元在預期推動下升值,正式開始後回軟。


另外匯控資本充沛,tier 1資本高達13.6%,足夠支持業務擴張。現價計6厘以上的派息率穩定,雖然10億美元回購比預期少,但如有需要,買完可再買。在美國加息步伐加快的預期下,匯控已故意增大盈利兌美息的敏感度,每加息25點子,盈利應增加17億美元。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業務已重拾增長,亮點在香港、中國內地、亞洲和英國按揭。


高層接班隱憂 拖累管治質素

我對匯控有兩點擔憂。第一是管理層的交接拖得太久。主席范智廉和行政總裁歐智華都明顯眷戀高位,仍未選出接班人,可能產生管理質素折讓。第二是特朗普政府令全球貿易蒙上不明朗陰影,而匯控正是全球最大的貿易融資銀行。


我預期股價將在64至68元區域整固一輪,然後應能逐漸攀升至70元以上。最關鍵的當然是timing,業績有點失望,不少券商調低目標價,按道理股價在第一季業績前難有突破。但從去年起,北水才是「聰明錢」,去年撈底買匯控賺了不少,今年一直是淨沽出,改買中壽(2628)及內銀。我覺得北水擔憂的不是業績,和我一樣,是在觀察特朗普會否真的掀起中美貿易戰。內地專家一般認為特朗普雖開始推動移民、醫療、稅改等新政策,但對華政策有拖延及軟化迹象。如預期3月中推出的稅改建議不包含高關稅或更複雜的邊境調整稅(border adjustment tax),那麼中國投資者將鬆一口氣,或加快重投匯控懷抱。


美對華政策軟化 加快北水重臨

今年最大宏觀趨勢是全球再通脹(reflation),因而容許美國加息。中國通脹亦明顯回升,上月PPI急升至6.9%,CPI升2.5%。更有迹象通脹逐漸由上流滲透到中、下游行業。如有能力,可逐個行業分析,煤碳、鋼鐵、化學材料,甚至航運都有人在看。但對普通投資者來說,最容易去參與這reflation trade就是買銀行股。其實機構投資者亦然,經過8年的金融海嘯餘悸,銀行股估值偏低,更嚴重低配,正形成近月銀行股急升的最佳燃料。從美國大選起計,雖已升了數月,美國銀行板塊亦升了三成,但估計動作較慢的大型退休基金仍遠遠未回到中立配資。


加息利銀行業 分散投資各地銀行股

最難抉擇其實是買哪一個地方的銀行。賣花讚花香,美國人說特朗普政策對本土經濟非常有利,因此應買最多存款的美銀和地區銀行。歐洲人說不用擔心今年各國選舉,就算極右派上台,有如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股市可能不跌反升。他們仍對歐洲央行有極大信心,而歐洲銀行估值遠低於美國,如德銀和瑞信等的市帳率更低於中國的銀行。中國人就當然偏好如建行(0939)、招行(3968)等內銀股。經濟回暖,壞帳率似已見頂,再加上連人行都已開始收緊貨幣政策,間接加息,除有利於防風險之餘,銀行亦能受惠息差擴闊。


我的決定是分散投資。在美國買點銀行ETF,中國買了早已介紹過的建行等銀行。匯控則既是我選擇的歐洲銀行股,亦代表整個亞洲新興市場。(中環資產持有匯控、建行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