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吳壁堅:通識教育與全球教育大勢——向梁美芬與賴得鐘請教長青網文章

2017年02月2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7年02月24日 06:35
2017年02月2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文章】近來有關通識教育科的爭議鬧得熱烘烘,既有梁美芬議員對通識教育的課程與考評的質疑,建議本科應改為選修科;也有賴得鐘老師反駁本科的課程具有邏輯性,考評也合理,質疑取消本科的必修地位會影響學生的升學選擇。但是,筆者認為上述兩位只道出通識教育科的優缺點,未能討論最為關鍵的問題,就是通識教育科在新高中學制的定位——為什麼在新高中學制必定要有通識教育科?


文理兼擅是全球教育改革要求

筆者曾在其他報章撰文,談及21世紀的全球教育改革趨勢,就是希望學生能具備貫通不同學科的能力。例如美國的高中學生,就必須修讀英語、外語、歷史、科學、數學等學科;中國學制按不同省市會有所不同,以上海市為例,學生在高一必須修讀中、英、數、地理、歷史、政治、生物、化學、物理。由此可見,「文理兼擅」屬全球的大趨勢,學生也「強迫」地修讀上述眾多學科而沒有選擇。如果以梁議員的「選科自主權」而言,香港學生肯定比上海學生自由得多。那麼,是否會出現梁議員所言「影響學生入讀大學心儀學科」的情况?其他國家或地區不會,為何香港會?事實上,香港高中學生能自由選修不同學科的原因,就是因為通識教育科已在「文理兼擅」上承包了責任,故此學生可自由地選偏重理科的生物、化學,又或是偏重文科的中史、地理,不用好像其他國家或地區一樣必須修讀眾多必修科。除了通識教育科,還有哪一科可做到「文理兼擅」的要求?


雖然筆者是通識老師,但也要說明現今的同行(尤其是通識專家)未能指出通識教育科的定位與意義,故此經常被「捱打」。賴老師認為通識教育的價值在「考慮不同持份者意見、辨識問題重心、考慮可行性和合理性、堅持理性講求實證、不畏強權不作政治傾斜」。若是如此,通識教育科就失去本身的意義,原因是上述的特質只有通識科才能做到嗎?顯然不是,「辨識問題重心」基本上所有科目也要做到;「可行性和合理性」是所有要提出建議方法的學科也會要求,如地理科;「不畏強權」等宗旨在學校的公民教育和德育課也可兼及。所以,教育局實在可以在取消通識科的情况下,限制學生的選修科,指引學生必須兼修文理不同學科;但是這並不是新高中學制本身的原意,因為新學制希望學生能貫通不同學科的知識,而通識教育科本應具備這個使命。不指出這個宗旨,而只談及多角度思考和理性實證等,難怪一般人會認為通識是一門「時事課」。


任何一個新出現的學科,都會經歷修訂與優化的過程,更何况通識教育本身懷有貫通文理學科的使命,更是「不可能的任務」。當然,現行通識教育科的種種缺失,尤其此科偏重社會學科、忽視科學元素的問題,本就可以優化。教育局也就此作出相應的努力,例如本年度的「種籽」計劃就以「通識教育科加入STEM(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元素(獨立專題探究)」為項目,可見教育局也深明現行通識教育的不足,嘗試作出改變。以本校為例,我們會在能源、科技與環境的單元加入科學元素,例如讓學生以廢油製造肥皂,以感受「轉廢為能」的優缺點;又例如本校以「將軍澳單車遊」為核心,配合電子教件,以感受單車代步的好與壞(註)。


通識教育科可優化但不可取消

上述只是筆者學校的粗淺嘗試,但希望在此能表達清楚通識教育的定位與意義,就是「文理兼擅」;沒有這個目標,通識教育也談不上獨立成必修科的需要。所以,為學生選科自由也好、為配合全球教育大勢也好,通識也必須是必修科。通識科可以優化,但不可以取消,只要同工能同心協力,就可將通識教育重歸正途。


註:詳請可見《教師中心傳真》第92

作者是將軍澳香島中學通識教育科科主任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